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诗词”活水来
——小学古诗词与作文教学有效融合策略研究

2019-01-11 23:32安徽六安市清水河学校许亚丹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隐者牧童诗句

安徽六安市清水河学校 王 涛 许亚丹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一泓清泉,浸润滋养着我们的精神田园。中华儿女从小就开始吟诵古诗词,潜移默化地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更是必要而宝贵的教学资源。将经典古诗词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阅读、表达、理解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与作文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引经据典,增强魅力——“为有源头活水来”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名篇,其中的佳句更是浓缩了作者思想智慧和艺术造诣的精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引用所学的诗词佳句,可为文章平添一种诗意和古典味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秋景的文章时,要求学生用上描写秋天的诗句,一学生在描写秋菊时这样写道:

我很佩服菊花在秋天怒放,十分豪气!正如黄巢在《不第后赋菊》中所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段文字,恰当地引用诗文,表现了菊花绽放于万物萧瑟的秋天的豪气,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为了让学生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词,可以多给学生提供范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写春日柳树,可引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夏日荷花,可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秋日枫叶,可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冬日白雪,可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不仅可以表情达意,增强文章魅力,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展开想象,巧妙补白——“天光云影共徘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标中建议写作教学“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古诗词语言精炼、简洁概括,情节跨度大,浓缩程度高,内容上往往存在很多“空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把空白的情节补出来,就是很好的练笔。

(一)利用插图,进行补充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拜访友人不遇后写下的诗篇,其中隐者居住的环境,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诗中都没有呈现。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诗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将这些内容写出来。关于诗中隐者居住的环境,一学生联系课本插图,这样写道:

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环绕山间,就好像给大山披上了一层面纱。山脚下一片片松林,青翠欲滴。松树上还有几只小松鼠在快乐地玩耍呢!松林旁的瀑布清澈见底,地上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座草屋若隐若现,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真正快乐地奔跑着,为这山水间增添了几分生机!

小作者寥寥数笔,将隐者居住的山林清幽素朴的景象勾勒出来,与隐者高洁的品质相得益彰!

(二)依托诗文,进行改写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中那个顽皮可爱的牧童形象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学完古诗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出来,学生们兴味盎然。其中一学生这样写道: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从村子里走出来,来到了村边的树林。一棵棵树笔直地竖立着,像一排排士兵在列队欢迎小牧童。牧童半骑半躺在黄牛背上,看着天上变幻无穷的白云,一会像草原上的羊群,一会像山脚下的狼……他忍不住放声高歌,清脆的歌声回荡在林子里。树上的知了扯着嗓门“知了,知了,知了”欢快地叫着,蝉声打断了牧童美妙的歌声。他停止了歌唱,坐在牛背上,侧耳聆听。听了一会儿便跳下来,想要抓住那只蝉虫。然而蝉儿不知道危险正在靠近,仍然在“知了,知了”地欢唱着。牧童发现了蝉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双手向前一合,只听“吱”一声,蝉儿已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小作者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发挥合理的想象,一个顽皮活泼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三)走进诗文,聚焦细节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其中翁媪的相亲相爱,大二的勤劳,二儿的懂事,小儿的顽皮可爱都浓缩在了整首词的四十八个字中。学完这首词后,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关注细节,抓住特点,先说说,再写下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山谷中,一条小溪缓缓流淌。小溪的东边,一对老夫妻的大儿子正辛勤耕地,汗如雨下,背都湿透了,这使我不禁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离小溪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简陋的茅草屋,门口坐着一对小醉的老夫妻。只见他们的脸蛋微红,正亲热地聊天呢!“哎,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几个儿子多懂事啊!”“是啊,老婆子,咱们往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哈哈……”再一看,旁边的二儿子手里拿着一个快编好了的鸡笼。只见他动作娴熟,两只手来回穿梭,看得人眼花缭乱!二儿子擦了擦头上的汗,心想:终于快编好了,这下我们家的鸡就不用日晒雨淋了。小儿子呢,每天都要“光顾”这条小溪,这不,他又迈着轻快的步伐赶来了。他像往常一样,摘了个莲蓬趴在溪边剥起来。可他心里也有想法嘞:嘻嘻,这个莲蓬可真大,剥完以后给爹娘尝尝,他们肯定会喜欢!很快,小儿子就拿着莲蓬朝家的方向跑去。

小溪,还在静静地流淌……

小作者联系词中描绘的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抓住了一家五口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将一家五口幸福和美的生活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类作文训练,为古诗词阅读和作文教学的融合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三、推陈出新,仿写诗文——“万紫千红总是春”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严肃指出,相对于历史而言,诗更能接近真实。诗人用敏感、细腻的心灵体验着世界的一举一动,然后用精美的语言定格,分享刹那间的洞察体悟,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类对周遭的认识。中国古代诗歌数量庞大,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体悟,精妙的技巧,皆展现着民族语言最为精妙的一面。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习惯。训练时要求不必过高,可从一个字、一句话入手,逐步提高要求。

(一)字斟句酌,锤炼词句

学完贾岛的《推敲》后,笔者找来一些经典诗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春风又( )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出示诗句后,让学生试着填字,把诗句补充完整。在诗句“红杏枝头春意( )”中,学生填了“浓”“多”“闹”等,教师首先予以鼓励,再引导学生把所填的字带入诗句,反复斟酌,从而体会作者用“闹”字将红杏拟人化了,写出了红杏的众多、纷繁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二)巧用对子,进行实践

古诗讲究对仗、平仄等,这些内容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等相对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和点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和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并积极实践。

教师可利用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中的 《笠翁对韵》,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对仗”“押韵”。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慈矿主编的《小学对课》一书中,关于对课有着全面的阐述和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由字及词,由词及句,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如“天”对“地”、“龙须草”对“凤尾竹”、“南山放马”对“西湖观鱼”、“春风来海上”对“秋雨过江南”,等等,对于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做到句式整齐、字数统一即可。

(三)厚积薄发,大胆创作

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后,自然跃跃欲试。教师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大胆创作。当然要求不要过高,以激发兴趣为主。一个学生在秋季赏银杏大道后写道:

秋风阵阵起,黄叶翩翩舞。要问如此美,只怕仙女妒!

一个学生在学完《黄果树瀑布》后写道:

远观瀑布势非凡,疑似青丝络不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诗词”来。古诗词拥有无限的生命力,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其与作文教学融合,让古诗词丰富有力的表现手法和学生厚实的古诗词积淀成为学生写作的手杖,达成在古诗文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中“妙笔生花”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隐者牧童诗句
牧童学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本期主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牧童与画家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寻隐者不遇
牧童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