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洁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根据、逻辑和实践价值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求证,这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开放与创新的思维方式。掌握批判性思维方式,运用批判性技能的人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而教授学生批判性技能,培养其思维态度,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是初中论述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对他人的价值观采取开放的态度,要意识到文化和历史的相对性,而这正与议论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议论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教论述文的时候,常常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侧重对课文内容的讨论;另一个极端是侧重于议论文的写法,教师把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分析一通,然后让学生仿写。这两个极端均忽视了议论文“阅读”的特点。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走进更为深入的领域,首先要让学生想得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在论述文教学中,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学生阅读议论文需要多动脑筋,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事例和作者的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阅读和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每篇议论文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论点。教师一开始就指出文中的论点,并假设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让学生去寻找论据来证明该论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寻找论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当他们在为各自的论点争论时,不知不觉中就训练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当论点统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论据是否充足、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列举的事例有无缺漏等。经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得到锻炼。
例如,笔者在教授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寻找文中的中心思想。论点确定后,笔者接着提问:如何理解文中的灵魂生活?工人劳动、农民播种、学生学习,是不是就是灵魂生活?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肉身生活又是什么?学生在思考并回答了以上问题后,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知。待学生多次阅读文章后,笔者继续发问:作者反复提到的追求是什么?与之前所理解的灵魂生活相比,有无新的认知?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逐渐揭开作者的意图,理解了论述文的中心思想。
在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让他们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过程必不可少。评价可以是针对文本的内容,也可以是针对文中的论据或论点。举例说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意在鼓励人人都争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篇论述文在开头并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而是用一道数学题引发读者思考;之后再亮出观点,并用大量的论据进行论证,提倡人们应当培养创造力。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发现问题、提出设问、分析论证、提出对策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紧密相连,层层过渡。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数学问题能不能直接说明论点?作者所举的例子有没有说服力?能不能证明创造性思维存在的必要性?作者鼓励人人都培养创造力,他的意图是什么?通过评价分析,学生或许能找到创造性思维在不同时代代表的不同意义,提升自我思辨能力。
对于一篇文章的内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有一段议论:“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针对这个议论,有学生认为,郑庄公是一个虚伪至极、阴险狡诈的人物。但也有学生认为,他是一位有谋略和智慧的帝王。学生寻找论据佐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过程。比如,认为郑庄公拥有雄才大略的学生理由如下:(1)示弱,为巩固统治,稳定大局,对姜氏示弱退让;(2)示愚,表面上看起来昏庸愚钝,实则私下观察人心,最终得到两位忠臣;(3)示仁,为巩固江山收买人心,表现出宽厚仁慈。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提出其他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论述文中通常会有带着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这些句子,加以标注后,让学生重点阅读,并进行改写,改写的目标是使观点更为客观。这种训练意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并细细体会其中的情感,对今后客观地写作论述文也十分有利。语言措辞类训练方法还可以反过来运用,如教师先将原文中的语词进行改写,弱化原文中的情感倾向,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修改,使文中的情感色彩增强。最后,学生将自己改写的部分和原文进行对比,找出差异。这种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十分有帮助。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它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文教学实践,学生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能力,从而在学习中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对写出情感丰富、内容独特、立意清晰的好作品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