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朱延东 张体奎
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实行的是一题一问,一解一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师生侧重审题、分析、解答、练习、总结等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即教师通过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模拟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分析审题,弄清题意,再按解题格式解题,然后进行巩固训练,最后评价小结这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起到了例题示范、巩固应用知识的“双基”训练效果,达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这些做法效果明显,不容置疑。但是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评价缺乏激励性、赏识性。为解题而解题,“应试教育”色彩较浓。在大力倡导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创设“数学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及时总结、评价 ,构建“赏识课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情趣,更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仔细研究。
笔者从挖掘现有数学教材中的“潜在”数学素材进行“再创造”,设计成串的数学问题——一题多变题组,如同“连续剧”吸引学生逐级探究,拾级而上。教学时根据学生探究的进程适时进行一题多变练习,“变”中寻找解题思路,思考解题方法,同时师生及时交流、评价,在学生独立探究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在师生相互赏识、激励、互动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必然能起到丰富学习素材、激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个性、增强学数学的乐趣等多重效果。现从《公倍数应用》一课教学案例谈谈如何一题多“变”出智慧,构建“赏识高效”课堂。
1.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平均分给3人,刚好分完,平均分给4人,也刚好分完。(1)这堆糖果可能有多少块 ?(2)这堆糖果至少多少块?(3)假如这堆糖果在40-50块之间呢?(3分)
2.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块或4块,刚好分完,(1)这堆糖果至少多少块?(2)假如这堆糖果在40-50之间呢?(3分)
题1、2是基础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都能说出结果,但理由不完全明白,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分糖人数、每人分的块数和糖果的总块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写出数量关系式:分糖人数×每人分的块数=糖果的总块数,那么要求的糖果的总块数就是分糖人数或每人分的块数的公倍数(或最小公倍数)。学生找出3和4的公倍数 有12、24、36、48、60……至少多少块和在40-50之间的块数也迎刃而解。
3.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块或4块,都剩余1块。(1)这堆糖果至少多少块?(2)如果糖果总块数在40-50之间呢?(4分)
4.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块或4块,都差2块。(1)这堆糖果至少多少块?(2)如果糖果数量在40-50之间呢?(4分)
题3、4分糖后出现了剩余(或不足),但剩余块数(或不足块数)相同,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怎么解决?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有人提出把两次都剩余的1块拿走,然后再分,刚好分完,即求出3和4的最小公倍数12。那么原来这堆糖果至少有12+1=13块。不难求出糖果总块数在40-50之间时,就是12×4+1=49块。
同样方法引导学生:两次分完都差2块,怎么办?有学生提出可以先暂借2块,放入后再分也刚好分完,这时糖果总块数就是12块。原来这堆糖果至少有12-2=10块,如果总块数在40-50之间就是12×4-2=46块。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道题的异同:剩余块数(或不足块数)相同,就可以假设拿走剩余块数或暂借不足块数,这样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先求出调整后的最小公倍数,再还原求出原来的糖果块数。
5.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块,最后就剩余2块,如果每人分4块,最后就剩余3块。(1)这堆糖果至少多少块?(2)如果糖果数量在40-50之间呢?(5分)
6.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平均分给3人就剩余2块,如果平均分给4人就差1块。(1)这堆糖果至少多少块?(2)如果糖果数量在40-50之间呢?(6分)
题5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将剩余的块数再分给前面的小朋友,两种分法都差几块呢?每人分3块,就剩余2块,每人分4块,就剩余3块——学生观察思考后讨论:发现两种分法都差1块,这样就转化为上题4,很快学生得到糖果块数是【3、4】=12块 12-1=11块,教师及时引导总结:观察余数和除数之间相差多少,就可以转化为学过的问题。
题6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将剩余的2块再分给前面的3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后也差1块。这样也就转化成例4。这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平均分给4人就差1块,不妨将分到糖果的3人每人拿出1块,最后也剩余3块,这样也就转化成例3。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都体会到复杂的问题经过适当的假设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师问:今天你学到哪些本领?
有的说要观察余数、除数的特征,有的说要想办法假设转化为余数相同,有的说要想办法假设转化为余数和除数的差相同……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假设转化法是小学数学上最重要的解题思想和方法,是一把重要的解题钥匙,我们一定要掌握它。
简单的分糖果问题引申出一连串数学问题,每题分值、思维价值逐步提高,学生通过挑战自我、探究合作获得成功,其探究热情、成功欲望空前高涨,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能力,学生爱动脑动手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也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样的课堂,这不就是新课改所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此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维特征创造性挖掘数学素材,大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它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能力个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赢得学生们的喜爱。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只要潜心教材教学研究,不求名不求利,持之以恒,坚持必有收获,创造享受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