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拔志
学习需要付出努力, 需要付出汗水, 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快乐的追求是人的本能, 没有人天生愿意做苦行僧。 那么, 语文课堂教学何不在 “愉悦” 上做文章,注意激发学生的情趣, 唤起学生的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在愉悦中收获, 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生动有趣的导语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乐于探究。
教学课文 《长城》 时, 先为学生讲述 “定城砖” 的故事: 有位工匠名叫易开占, 经他计算过的所有建筑的用工用料都十分准确。 在修建嘉峪关时, 监事官要他计算修关所需用砖的数量, 易开占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哪知工程竣工后, 却剩下一块砖, 监事官十分高兴, 想以此为借口克扣工匠们的工钱, 这时易开占说:“那块砖不是普通的砖, 而是神仙所放, 是定城砖, 如果将其搬走,那么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官一听, 将信将疑, 但事关重大, 便不敢再追究。 之后, 这块砖就一直放在那里。 直到现在, 这块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学生听了这个神奇故事, 对传说中的定城砖非常好奇, 急于知道定城砖的样子, 于是趁热打铁,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长城的图片,学生被长城的宏伟与壮丽所感染,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通过演示、 操作、画画、 唱歌、 演剧、 朗读、 玩游戏、 讲故事、 看视频、 欣赏画面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兴趣盎然地学习, 收获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 《晏子使楚》 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 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 维护齐国尊严的崇高品质,上课伊始便提出要让同学表演课本剧, 当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 同学们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于是接着说: “我们找一个同学扮演晏子, 一个同学扮演楚王。没有扮演的同学当导演, 导演的任务就要指导演员演戏, 评判演员表演的优劣。 看谁演得好, 评得好。” 顿了一下, 又继续说:“不管是演员, 还是导演, 要做得好, 就必须先熟悉剧本, 研究剧本, 而剧本就是我们的课文内容。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习课文, 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的,而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揣摩他们当时的语言、 神态、 动作和心理活动。 做足了功课, 才能把戏演好。”
就这样, 为了演好课本剧, 同学们静下心来, 认真学习课文内容, 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演戏和评戏的教学环节, 同学们兴趣盎然, 演得像模像样、 评得有理有据。 有时意见相左, 还会争得脸红耳赤。 就在那一刻, 师生心意互通、 互帮互学、 热情高涨,形成真正的学习交互主体, 共同参与课程的创造, 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对话。 上述情境使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自我, 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让自主学习充盈课堂,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这样的学习, 学生能不快乐吗?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 “数子一过, 不如奖子一长”, 其实是讲赞扬、 欣赏的激励效用。 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肯定自己。
比如, 课堂上对朗读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 “读得真不错! 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 请你再读一遍, 让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了!”, 等等。 老师的由衷赞美会使学生在感受强烈的成就感的同时, 产生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由此创建出和谐、 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面对学生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经常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贵有疑,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的思维很敏锐,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你真能发现问题, 瞧!都问到点子上去了。” 通过上述激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 增强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
狐狸摘不到葡萄, 就会说葡萄酸。 当知识的 “果子” 高挂在“树” 上, 我们的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时候, 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架 “梯” 铺 “垫”, 指点他们攀摘的途径与方法, 使他们尝到 “果子” 的鲜美。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 《凡卡》, 教学时出示凡卡写信给爷爷、求爷爷来接他回乡下的部分句子。
“亲爱的爷爷, 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
“快来吧, 亲爱的爷爷, 我再也受不住了。”
“亲爱的爷爷, 来吧!”
先让学生读读, 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亲爱的爷爷” 在信中反复出现, 给人啰嗦的感觉。然后, 出示 《凡卡》 的作者契诃夫的话: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此时, 引导学生质疑: 文章的啰嗦与契诃夫的写作箴言是不是自相矛盾? 学生们发现问题了,却不知道怎么回答? 此时, 把目光投向老师, 满心期待地快点揭晓答案。 而老师并不需着急, 让学生从文中找根据。 这样,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凡卡在鞋匠家当学徒时挨打、 挨困、 挨饿的悲惨生活, 这时 “矛盾” 在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后揭示了出来, 学生理解到凡卡的生活太痛苦, 因为受不住这痛苦的日子, 所以才向爷爷发出痛苦的哀求、 绝望的哭喊, 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表达不是啰嗦。
巧设铺垫, 适时点拨, 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获成功。 “果子”若挂得不高, 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只有挂在站着够不着、 跳起来摸得着的地方, 让学生处在 “山重水尽疑无路” 之时, 教师适时铺垫、 指点迷津, 从而达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境地, 让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
语文课的 “愉悦” 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 老师才不再是孤独的 “演奏者”, 才能使课堂响起动听的 “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