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点亮孩子心灵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

2019-09-03 06:21:14梁丽丽
中小学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词传统活动

□梁丽丽

小学生可塑性强, 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群体, 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重要的基础性环节。 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找准合适的切入点,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被确立为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和中国教育学会 “十三五”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经验成果在青岛市阅读现场会进行交流发言。

一、 在经典诵读中走进传统文化

经典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但仅教材容量太少, 所以我们遵循 “少教多学” 的原则, 扩充课外阅读量。 学校从每个学段的学生发展水平统筹考虑, 精心挑选内容健康、创作精练、 文学色彩浓郁、 易于诵读的内容作为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比如一年级: 《弟子规》; 二年级: 《三字经》 《唐诗三百首》; 三四年级: 读 《千字文》; 五六年级:诵读 《论语》 《增广贤文》, 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让诵读经典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互相补充、 齐头并进。

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 引导学生积淀传统文化, 吸收经典营养: 开展 “每日一诗” 活动, 每天晨读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背, 人人有参与的意识, 人人有展示的机会; 家校联手, 开展每天 “我背古诗词”家长听活动; 全校每周统一学习吟诵同一首经典诗词, 每周一升旗仪式由学生代表或优秀班级上台担任 “领诵员”, 带领全体师生齐声诵背, 用经典震撼学生心灵;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 参赛选手由语文组随即抽取, 要求学生以背诵为主, 比赛按学年分低中高段, 并进行评选, 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颁奖, 以示鼓励; 每学期一册诗文成果展, 内容有摘录笔记、分类搜集、 诗词鉴赏、 背诵心得等, 通过诗词配乐、 配画、 配新解等形式, 让经典诵读与学科知识、生活实践相融合, 形成核心文化素养。

二、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开展系列实践主题活动。 无论是现任课本的综合性学习, 还是校本教材的综合性活动,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

一是开展 “我们的节日” 主题实践活动。 以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 每年寒假开展“我和春联” “谜语的秘密” 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搜集抄写春联、 收集灯谜并尝试自创谜语, 研究春联和谜语的特点, 开学后组织猜谜语大赛, 激发起孩子们对节日文化的研究兴趣; 围绕五大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分类积累相关经典诗词, 举办“我们的节日” 诗词诵背展示活动,由此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开展 “走进即墨” 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研究即墨的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名胜古迹、 未来发展等内容入手, 展开系列学习研究, 开展 《丰富多彩的节日》 《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文明礼仪知多少》 《难忘的节会》 《大沽河, 母亲河》《即墨的古城》 《马山石林》 《泉海即墨》 《十年后的蓝色硅谷》 等子课题研究, 在每个子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注重统筹组织, 凸显课程间的整合与应用。 孩子们在了解即墨、 体验即墨中感悟地方文化, 热爱家乡的情怀油然而生。

三是开展 “中华美德” 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 许多课文负载中华传统美德内涵, 学习这些课文, 不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更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熏陶。 比如, 六年级下册中, 第七单元包含四篇写古今中外老师的课文, 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们充满智慧、 诲人不倦的高尚人格, 由此拓展引申, 开展 “感念师恩” 专题活动, 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尊师传统, 了解老师的职业特征, 引导他们写师生故事, 给老师写祝福语, 使学生学会感恩, 尊重老师, 加深师生感情,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三、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 由此积累知识、 提高素养。

一是推进语文教材与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内容整合。 以语文课本内容为载体, 与 “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见表1), 通过课文教学以 “一篇带一主题”, 诗词教学以 “一首带一类”, 名著教学以 “一篇带一本” 的方式, 把语文课变成传统文化指导推进课, 由课内到课外,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和探索兴趣。

二是阅读教学重视古文学习与拓展。 我们以经典小文言文材料为载体, 以读引读、 以读引说、 以读引写、 以读引研, 了解古汉语基本知识, 培养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使传统文化名著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和生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精髓并非都是学生能自行体会到的, 我们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抓好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探究, 习得方法、 培养语感, 课后总结延伸等环节, 让学生完成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深层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 爱上传统文化。

表1 四年级课程整合表

三是作文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 在口语表达环节, 设计仿写训练点, 将所学经典语段进行结构类似的仿说仿写, 练习创作简单的古文作品等,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恰当运用诗词古句为作文增色, 使文章具有灵性和文采, 比如: 描写垂柳随口吟出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写到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劝导珍惜时间, 情不自禁地写到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虽然孩子们使用还不是那么纯熟, 但古诗词已激活他们的情趣, 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与能力。 将传统习俗活动引入作文内容, 进行生活化作文指导, 比如, 清明节前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撞蛋比赛”, 让学生既能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能写出有趣的作文,真是一举多得。

四、 在写好中国字中领悟传统文化

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 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微系统,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都蕴含着文化和智慧。 学校每天中午专设20 分钟习字时间, 由语文教师负责进行课文生字的书写练习, 既巩固所学生字, 又进行书法训练,很有成效; 每周专设一节书法课,交叉安排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配备专门的书法教材和课程视频,由教研组统一备课、 统一要求, 语文教师负责进行指导练习; 每学期举行两次书法比赛 (硬笔、 软笔各一次), 评选优秀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和微信平台进行展示, 并评选书写优秀班级。

在写字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法文化的浸润:

一是强调书写要求,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们将毛笔书法练习中的评价要求细化, 归类成 “敬、静、 净、 劲、 境” 五个方面, 尽可能地迁移到硬笔书写中。 要求学生做到: 敬事而信——心中有敬意,才能专于事, 让学生敬书家、 法帖、 老师、 同学, 爱惜文房四宝等; 非宁静无以致远, 让学生静言、 静行、 静心, 做到夸与奖而不骄傲, 缓与滞而不焦躁; 整洁是书写过程顺畅的有力保证, 也是书写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字工整、 衣无痕、 人清发、 气自华。

二是渗透书写技法,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渗透笔法——展现笔画的生命活力。 以 “永” 字八笔顺序为例, 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将笔法以自然现象、 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联系起来, 生动形象, 既是写字要求又是做人标准; 渗透字法——展现结构的和谐稳定。 汉字是东方艺术的浓缩, 结构稳定和谐, 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观察发现规律, 总结古人的经验, 比如: 左右结构: 左谦让, 右舒张, 亲密不相撞; 上下结构: 中心一致, 底座要稳等, 引导学生领悟汉字文化, 做到 “书以导行”。

此外, 学校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 组建语文类社团, 着力打造春竹京剧社、 春雨书画社、 春晖诗词社、 经典诵读社等项目, 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非常有利于以诗词、 书法、 戏曲、 国画等为精髓的传统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诗词传统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