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捷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学部开始实施选课走班模式,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权,让他们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拥有一张专属自己的课程表。但只有模式,没有内容只是空谈,所以学校还必须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就初中英语学科而言,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课程,另一部分是自选课程。笔者所在的初二年级英语学科自选课程包括原著阅读、英文电影、外教口语、基础阅读等。每名学生在一学年中至少选修一门英语自选课程。自选课程就像购物超市,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选课走班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分类课程,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打破了原有固定班级、固定同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陌生的班级环境下,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激活和点燃课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在新的环境下,如何“破冰”并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网络,重新激活课堂,营造氛围,是教师们面临的新难题。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初步探索。
北京市十一学校英语必修课程立足于能力为体系、知识为辅助。国家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十分清晰,且加大了对能力的要求。我们结合这一特点,将国家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分解到每一学段的教学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落实到教师们研发的教材、教学辅导书、练习册中,特别是通过任务型学习,给予学生探索、体验、建构、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相互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建立学生之间的连接,充分激活课堂内在活力。
学校课程改革之后,英语课程最明显的变化是词汇量增多,教师需要迫切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笔者没有在课堂上专门教学单元内的词汇,而是将它们放在听力课或阅读课中教学。笔者先将词汇进行分级,然后区别处理。具体做法是:针对根据材料中上下文信息不足以理解其含义,但又影响阅读或听力的词汇,定义为第一类词汇,这类词汇在文中一般为3-5个,笔者把这些词汇挑出来,参考词典设计一个5分钟左右的从呈现到巩固的练习;第二类词汇是学生可以依托文本语境理解的词汇,笔者对此采用的策略是尽可能在学生完成快速阅读或泛听任务后再讲解,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克服生词障碍进行读或听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两两结对,设计各种各样的猜词游戏。猜词的过程既是对文章或听力材料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密切同学关系、活跃课堂氛围的过程。从实际效果看,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经常在猜出词义时欣喜若狂,对猜错的单词还会进一步深究词义。这种猜词学习,其实也是对学生推断能力的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我们对外交流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学校英语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根据学生每周所学内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道与他们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口语测试题,同时突出小组合作、表演展示,让课堂充满生活性、趣味性。为完成题目,学生一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撰写出手稿,并在固定时间找教师进行脱稿表演。
为了让每名学生都清楚评价标准,第一次口语测试题当堂完成,由教师现场打分,评价标准涉及语言表达、对话的流畅度、成员的参与度、情境表现等多个维度。学生也会在合作表演中相互熟悉起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组内学习,每周五教师都会选出班上得分最高的小组,对其手稿进行修改,然后利用下周一的时间请该组学生按新修改好的剧本为同学们表演展示,并将电子稿发给全体学生。学生对这样的测试题很感兴趣,学习动力更足。
比如,七年级英语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关于濒危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目前处境,主要介绍了大象和熊猫两种动物。据此,教师设计该周口语测试题为:四名学生分别扮演人类、大象、熊猫和海豚。场景一:三种动物分别上台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场景二:三种动物相遇,互相倾诉各自的悲惨遭遇;场景三:一个人出现,三种动物向他(她)控诉人类的罪行,这个人为人类的行为辩白,但同时向动物道歉,承诺履行保护动物的各类措施。由于课文中对海豚的介绍仅涉及其外貌特征,作为补充,教师向学生推荐了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纪录影片《海豚湾》。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料,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保护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该片在学生之间引发热烈讨论,他们自觉分成两组——“保护海豚组”和“日本捕鱼组”,组内交流互动非常密切,走班的学生迅速融到了一起。
可以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创造性学习中完全被调动出来,创意点子层出不穷,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开设英文原声电影课程旨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识。选修此课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但也有个别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选修此课。为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把班里的24位学生分成6组,每次在他们观影之后都会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并赋予每个成员以不同角色。奥苏贝尔在他有名的理论“有意义的言语学习”中提出,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但如果学生尚无学习动机,则无须等学生有了动机后再学习,只要教师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显示出学习动机的。所以,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要找到把新知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的那个“钩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比如,在必修课上,我们学习了做饭、做菜的一系列表达,在选修课上就选择了与做饭、做菜相关的电影《料理鼠王2》。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完《料理鼠王2》的电影片段后,笔者首先带着学生复习了必修课上学的与做饭、做菜相关的表达,并学习了电影中新的表达方法,然后分发小组活动任务单,任务内容是:通过小组讨论“制作”一道菜作为Sherry’s Kitchen的今日特餐;为这道菜起名并描述制作方式;小组展示包括一人介绍菜名,一人介绍做菜所需原料,一人介绍制作步骤,一人为这道菜进行宣传;全部展示结束后,全班同学为自己最想点的那道菜投票。
这一巧妙的任务设计很快点燃了课堂,因为这不仅“钩”起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且激发了他们内心的集体荣誉感。同时,笔者为每位学生赋予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各展所长,语言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介绍菜名或所需原料,语言能力强但内向的学生可以负责解说制作步骤,外向的学生可以进行宣传,绘画好的学生可以辅之以图片进行更有力的宣传,有新奇想法的学生可以贡献金点子。如有学生提出要调鸡尾酒,这就把物理课上所学的关于各种物质密度的知识用在了活动中。大量的知识、观点、想法在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倡议中快速地流转,整个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总之,这一任务驱动,内含精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把过去所学与新知识挂钩,还让他们通过团队合作,使英语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很快地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
与英语原声电影课程不同,选修英语基础阅读的多数是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当然也有个别英语水平还不错的学生。此课程旨在让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通过对一篇篇原汁原味的文章开展精读,实现对文本真正的理解,并对文中较好的表达学会赏析。这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清晰、语言纯正,非常适合精细化的文本解读。在课堂上,笔者会设计不同的文本解读方式,并通过一两节课的观察,指定几名英语水平不错的学生组建各自的战队,其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归属的战队,以战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
比如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植物的三个重要部分“根、茎、叶”所在的位置、主要功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激发课堂的活力,在这节课开始前,笔者就从学习的预期结果出发,进行逆向设计。首先确定学习目标:每个战队负责研究植物的一个部分,并把这个部分画出来,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自己的战队上台向其他战队的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倾听的学生要把其他战队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图片中,形成完整的植物各部分样式及功能图。通过战队之间的分工合作,学生不仅要学会研究,还要学会倾听和合作。进行汇报的学生所得分数就是战队每个成员的分数,并纳入每位学生这堂课的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真正做到理解文本,笔者进行了组队捆绑式项目研究,因为传统的猜词题及回答问题的任务,不足以让学生细读并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措施,不仅能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斗志和热情,还能实现他们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在选课走班模式下激发课堂活力,关键就在于调整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个体学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式合作学。学生在参与中密切了关系,提升了兴趣,锻炼了能力,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