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峰
信息技术全面介入课堂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特别是一些崭新的信息应用手段, 其展示具有个性特点, 调度效果更为突出,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无疑是最为新颖的信息助学手段, 已经在很多学科展开实践应用。 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全面引入翻转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制约条件, 在具体操作设计时, 教师需要展开学情调查、 进行信息整合、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创新教学训练, 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引入创造良好条件, 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生态指数。
翻转课堂需要具备必要的多种条件, 教师在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时, 需要对多种制约条件展开全面调查。 首先是物质条件的调查, 网络信息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包括家庭网络信息的运用, 学生利用网络终端接受信息能力已经具备,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 给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是教学条件的调查, 教师具备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能够顺利制作出适合的电子课件, 并及时传输到网络交互平台。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网络交互平台, 这是翻转课堂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适时发布课件信息, 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宜学习契机。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 教师需要对多种制约因素有充分了解, 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性。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小数乘整数》, 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利用网络互动平台, 为学生投放了翻转课堂微视频, 视频展示内容是这样: 一个小朋友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 他想买5 块橡皮, 单价为1.30 元, 还想买2 个文具盒,单价为6.40 元, 他又看上了一支圆珠笔, 单价为2.40 元, 他要买6支, 可他只有30.00 元钱, 不知够不够? 这时过来两个小学生, 就热心地帮助小朋友算账。 结果让小朋友为难了, 一个同学说够了,一个同学说不够。 到底够不够? 你能够给出正确结论吗? ……学生看到这个视频后, 都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小朋友计算, 并列出算式,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一个微视频, 将学生学习主动性激活了, 因为有具体的情境设置, 学生自然被带入故事情节中。 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乘整数, 但利用加法也可以得出结果,这个案例计算难度并不大。 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对小数乘整数有了一定接触, 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 还要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展开整合和优化处理。 在翻转课堂电子课件制作过程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整合教学内容信息, 选择适合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设计, 以提升翻转课堂设计适合度。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这是普遍现实问题, 教师要正视学生群体现象存在的现实, 在翻转课堂电子课件设计时, 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诉求, 这对提升翻转课堂设计品质有一定参考意义。 教师占有丰富教辅材料, 如何进行筛选和借鉴, 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考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启动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展开学习, 还需要有信息整合的意识, 唯有接轨学生生活认知, 才能形成崭新学力基础。如教学 《确定位置》 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之初, 便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联系的最常见手段, 微信有一个特殊功能大家都知道吗? 就是定位。 学生听教师这样提醒, 快速给出回应。 很多学生都表示会运用这个功能, 教师拿出手机, 随便找到一个联系人, 让其发过来一个“定位”, 教师将相关信息展示出来, 要求学生根据定位信息, 确定其具体位置。 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倍感亲切, 自然有参与欲望。 经过一番研究分析, 最终确定了具体位置。 教师让学生具体讲述操作过程, 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展示。
教师利用微信定位为教学契机, 给学生提供别样学生经历。 学生对微信运用有更丰富认知, 这无疑最需要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通过微信定位发动教学, 学生回馈积极, 操作效果显著。 微信定位属于信息媒体运用技术, 与翻转课堂有更多切合点, 为数学教学带来更多助力支持。
翻转课堂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 不仅需要有必要的硬件条件,在具体运行操作过程中, 还需要教师做出更多教学调度和创新探索, 以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成效。 翻转课堂是一种信息运用手段, 对课堂教学带来一定辅助作用, 教师需要有整体运用意识, 对翻转课堂投放时机展开调查, 对翻转课堂运行情况进行适时跟踪评估, 对翻转课堂调度必要性展开调查, 都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教师对翻转课堂电子课件投放时机进行适度调整, 可以提高关注度和调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训练设计时, 教师大多注重学生的计算、 分析、 判断能力的训练, 对其信息搜集、 案例分析、 数据处理、 实地观察、 手工操作等能力培养比较忽视。 如果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策略, 利用翻转课堂等信息媒体手段展开教学发动, 势必能够带来更多训练契机。如教学 《用字母表示数》 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运用字母代替数的现象, 让学生初步建立相关概念, 然后对字母代替数的构建原则进行解析,促使学生形成字母代替数的内质联系。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有利用微视频翻转课堂形式展开教学调度, 为学生布设了课外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微视频的内容是这样的: 生活中有一些字母代替数的现象, 集中表现在一些公式标记上, 利用多种信息搜集手段, 找到一些公式, 对其字母代替数的具体用法加以解读。 特别要找到我们熟悉的公式。 学生领到这个任务之后, 自觉展开生活调查, 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展开搜集, 很快就有不少收获。 课堂展示阶段,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踊跃参与, 列出不少公式, 并给出详细的解读。 教师给出专业评价, 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纠偏意见。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字母代替数的现象, 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机会。 在课堂训练延伸设计时, 让学生利用信息搜集平台找到熟悉的公式内容, 并对字母代替数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这无疑给学生创造更多直观感知机会, 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习认知是极为丰满的。
数学训练内容极为丰富, 教师利用翻转课堂形式推开教学程序,势必形成更广阔操作视界。 特别是课外数学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合理运用翻转课堂, 为学生带来全新训练感受。 翻转课堂大多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的微教学, 训练更为集中,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为学生投放微课视频, 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学习权利, 势必能够成功激活学生训练热情。 教师给学生布设更多灵动性训练任务, 促使学生在具体训练中建立立体性数学认知, 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课堂训练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有效拓宽训练设计视野, 为学生提供丰富训练感知机会。 翻转课堂的顺利介入, 也能够为教师设计创造更多选择。 如教学 《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 教师在训练布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 这里有一架天平, 左边是两瓶墨水,右边是两盒铅笔, 现在天平保持平衡, 如果左边墨水增加两倍,右边也铅笔也增加两倍, 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 学生展开讨论, 很快就给出结论, 大家都认为天平会保持平衡。 教师继续展示图片: 如果天平平衡了, 左边墨水增加一瓶,右边铅笔增加两支, 天平还会平衡吗? 如果倾斜, 会向哪边倾斜呢?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最后形成学习共识: 虽然右边增加了两支铅笔, 但天平还会向左边倾斜。从这个等式中可以发现, 如果等式两边分别加上和减去相同的数,等式还是成立的, 如果等式两边加上或者减去不同的数, 等式自然就不会相等了。 教师在课堂结束后, 再次利用翻转课堂微视频形式, 为学生布设了电子训练题目, 这些题目都属于选择题, 单向和多项选择都有。 学生回家之后,利用家长手机展开训练操作, 顺利完成训练任务。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 利用翻转课堂微视频布设课外训练任务, 都给学生创设直观感知训练机会。 学生从这些实际操作中获得的学习认知是立体的、 鲜活的。 小学生运用翻转课堂的能力已经具备, 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应用心理, 给出针对性调度, 以提升教学契合性。
小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还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利用微课形式发动的课外训练学习活动, 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网络终端展开课件观看学习。 随着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广泛启动, 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 都为翻转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教师要对翻转课堂进行科学设计, 集中解决某一数学知识点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