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菁菁
(会昌县右水中心小学,江西赣州 342600)
在互联网的浸润下,教育教学形式进行了一次大改革,综合了许多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如校讯通、班班通、人人通、电子白板等一种种信息技术手段进入校园,正展现着互联网技术的风采,利用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在开设一堂新课时,大部分教师会把上课的重点放在新授知识点上,备课时也只想把知识点钻研透,而忽略了导入,课堂导入往往一笔带过,但其实每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在讲授新知前就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能够主动去探求新知,这对于教学来说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设置一个好的导入这一举动是非常提高效率的,而且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工作也随之变得轻松。设置优秀的课程导入是教师开始一堂新课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镇小学或教学点,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见闻也不够丰富,在学习时很容易脱节,学生跟不上,所以课程导入时要有新意,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前给予其一些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要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这时候,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利用视频、音频、动画、Word 文档等作为一个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通过电子投影技术观看电动伸缩门影像,然后提出问题:电动门在拉伸后都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设计耗时简短却又突出了本课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来建立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深入探究的欲望。像这样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提升乐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在养成学习习惯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带给我们方便与快捷;但其实数学也源自实际生活,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数学教学也可以回归本源,从实际生活入手,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例如:六年级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拿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品吸管来引入,你知道我们喝饮料经常使用的一根吸管需要用多少塑料吗?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那么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将吸管解剖成一个矩形,从而成功算出圆柱的表面积。接着,再利用课件出示其他圆柱体,要求学生求表面积,如:烟囱、杯子、水管、厨师帽等一些难以动手解剖的物体,这时利用多媒体出示解剖图,教师再出示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新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在学习前遇到的无法下手的难题,建立了空间观念,累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使知识的用途更明确化,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发挥作用,还能使知识的形态变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掌握,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纬度非常广,能将一方小小的讲桌与大千世界无缝对接,能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例如:学习计算比较枯燥无味,当学生讨厌学习,特别是不想计算数学题时,老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在教学四年级的“小数加法”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小朋友在超市买东西结账的视频,观看视频的同时要求学生从视频中提炼出相关的信息,再提出问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金额的过程中学习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将数学问题带入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教学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对数学的了解程度大大加深,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知道不仅能从课堂上认识数学,还能在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加大了学生与数学的接触面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精妙,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数学新课标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受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十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千万不可越俎代庖。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善于引导,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摸索、去解决,当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不应该松懈,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潜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自己先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把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个近似三角形,然后再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向学生抛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直径和半径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利用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找出解决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理解慢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之后再利用多媒体重新演示这一过程:把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可以利用一些视觉特效比如颜色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转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演示来验证学生的探索结果,一方面可以在演示过程中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在验证中检验学生的劳动成果,既丰富了课堂,又升华了教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数学家波亚利认为,“不管学习何种知识,最佳途径都是通过自主发现去完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在发现中还能一边掌握到知识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还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沐浴着成功的喜悦,这无疑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升华了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不再是死板的公式、计算,而是授学生以“渔”,重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让学生能真正“乐学”“好学”,给学生一个翘起数学知识的支点,让数学学习更加精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论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起着提高效率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对于解决教学难题、优化教学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