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芦蒲中心小学 曹 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促进他们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将新知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的判断与理解。如果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只让学生记住其中的要点,就不能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只需“知其然”,根本没有必要知晓其中的原因,因而只是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通过枯燥的记忆、机械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考分,呈现碎片化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黎加厚教授认为,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要能站在批判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为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补充,将众多的知识、思想、方法联系起来,并迁移入新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决策。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层层深入,把握核心的知识,体验其中的思维方式,能对生活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合作、批判等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求知时介入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归类、类比,催生新的想法,促进新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去同化、顺应,获得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深度的学习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新知与原有知识产生碰撞,教师要加强知识之间的整合,能让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超越,能让学生透过知识的表象把握内在规律,从而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加强知识的整合,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同学科之间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比较、推理、归纳、分析、演绎等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不同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只有去发现、提问,才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过程需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关注生间差异,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念,并在获得成功后形成积极的情感。
审视当前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浅层理解知识的方法,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加工,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也未能对信息进行加工。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划重点、记笔记等方式助力学习,但缺少对概念图的应用,没有运用联想等方法,导致学生未能真正掌握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可以各抒己见,但往往合作沦为“合座”,互动形式趋于表面化,很多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部分学优生掌握着话语权,组员的参与不均衡。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表达内容,不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思考的内容,有的学生沉默少语,他们较少与同伴进行沟通。学生讨论的问题简单,未能深入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缺少了解,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不利于知识的迁移,教师缺乏对情境的创设,设计较为简单,没能设计出利于学生探寻数学规律的情境。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不关注学生的反思,没有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有自己的认知背景,他们在学习中逐渐积累自己的数学经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认知水平对新知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在上课伊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学生可能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通过预习能掌握的知识,并依此设计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教师在讲授时,哪些知识需一带而过,哪些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可以加以拓展,哪些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学生要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去学习新知,教师需要知道的学生的背景经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单元预估,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快速的预估,为学生设计导学案,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考虑学生通过自学后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从而能在讲授时把握重点。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导学题目如下:一个长方形的长为米,宽为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为多少平方米?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为多少平方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你能将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成长方形吗?并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能从整体的角度去选择、重组内容,建构知识的框架,形成理解。教师要建立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能使知识脉络变得清晰,使知识之间逻辑性更强,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教师要深入探究例题的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向外拓展延伸,能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让学生陷入认知困境,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冲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要顺应童性,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设计情境。在情境中融入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呈螺旋上升的形态,学生对新知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他们会将自己理解的片面知识当成全部,教师要善用问题打破学生的原有认知平衡,催生新矛盾的产生。教师也要消除学生的紧张,要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问题中找到生活的原型,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让他们提问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问可以促进所教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对话是师生集体参与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的发现、思考,能推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切入点,要精心选择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推动学生的思考进程。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思维发展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可以以问题吸引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者拿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拼一拼,看看有何想法?学生经过拼一拼,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者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操作,已经掌握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学习理念,变革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