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东小学 游云琼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让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合作和探讨,还要让学生能够适应新的数学模型,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会对学生展示一些固定的模型来让学生理解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
1.缺乏主动性。小学数学对于学生而言,还属于一门新的课程,学生并不会像学习语文课程一样顺利。数学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以现阶段的知识储备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失去主动性、失去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不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数学问题时,往往只局限于前期的学习,在进行到后期实际问题的解答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教师在这时候就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程进行之前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并且制定一些相关的计划,教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些计划。
2.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在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在学习之前或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些习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接受新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可能不太重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对一些公式做进一步的探究,没有养成练习做题的好习惯,在教师上课时也会出现跟不上教师步伐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学生虽然有优秀的基础,但不勤加练习,每到考试或计算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误差,导致自己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信心。
3.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才能够将知识更好地吸收,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打牢基础,还需要对一些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课本上的一些公式和定理,但不能仅仅通过死记硬背去记忆这些公式,而是要跟着教师的引导,在不断地计算和解题的过程中将这些公式应用起来,逐渐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给予积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1.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回归生活,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一些固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明白的是,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数学中懂得生活。比如在教学《圆》时就可以直接利用教室中的挂钟等等,让学生直观、亲切地感受圆形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最为熟悉的一些事物的面前,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贯彻了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宗旨。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例如,可以先告诉学生三桶同样的水的总量是15升,那么提问学生:三分之一桶水是多少,二分之一桶的容量又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近,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本上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思路。通过教师创设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计算和学习当中,从而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引导学生参与建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需要开始转换自己的角色,需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中脱离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获得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和交流当中。在利用模型的过程中,在选择模型时,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去学会建模、学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来帮助自己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负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在建模和选择模型的过程中要严密地考虑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模型思想。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分数的乘法》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分数乘法中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数乘以它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这样的数学模型。例如:纸盒里有红色的球20个,黄色的球的数量是红色球的数量的四分之三,那么问黄色的球有多少个呢?这时候就可以把红色的球的数量看作是单位1,让单位1来乘以它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算出黄色球的数量。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和学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学习数学中的一些建模意识。要想在学习过程中成功地建模,并且使建立的模型思想能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在学习之前首先要树立的就是一些相关的建模思想。而如何树立这些建模思想,就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正确的引导,能够在学生学习之前或学习中以及学习之后,顺利地去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探索和计算过程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建模思想,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建模意识。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之前所学到的圆的相关知识以及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再给学生一道具体的数学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统计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再利用扇形统计图将其表现出来。这一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步来解决,首先让学生能够形成建模的意识,学生在一些模型思想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列出相关的公式帮助自己计算。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模型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思想,学生需要在不断地练习和探讨的过程中,形成建模意识,主动地参与到建模的过程中,并且能够积极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找到自己合适的模型思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引导者,把课堂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通过教师和学生良好的配合,将建模思想更好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能使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