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刘 康
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教师再与学生一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找出答案。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引领学生去主动思考,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学习到如何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一教学方法的问题设置与引导都是关键所在,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引导都需要仔细去探索研究。用这一方法教导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也更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使用问题导向法是以问题为线索贯穿课堂,问题的设计尤其重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也与教材重点内容紧密联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紧密联系知识点,不能与课堂内容无关,否则这一问题意义不大。例如在学习《特殊三角形》时,教师提问就应该贴切“特殊”一词,不能泛泛而谈普通的三角形,普通的三角形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不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所以教师应该紧紧围绕着等腰、等边、直角这三种特殊的三角形提问,不能偏离课堂的内容。其次,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教材内容,超出所学内容或许会造成学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再次,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出题目时,需要以教材为依据,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出题,也不能出太有难度的题目,要顾及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多方面考虑,设计出科学实用的问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问题这一方面也是极能考查教师的教学素养的,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中,也是应用于生活中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要注意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在,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学,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数据与图表》时,就可从生活入手,询问学生:“如果现在要统计全年级的数学成绩,以每个班级为单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们,你们要怎样去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呢?”这就是十分贴近生活所需的问题,也是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或许会有学生提到统计表,这时教师就能顺利地将知识点引入统计表上来,介绍各类统计表,当学生已经区分好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可以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给学生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去统计全年级数学学习情况。以生活问题引出数学知识开启课堂,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结束课堂,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师设置完问题之后,重要的就是要正确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引导到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思考中完成课堂的学习目标。这一引导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技巧,教师可以将设立的问题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小问题,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一个大问题下面,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但当分为小问题时,学生的压力也会相对减小,更有信心去解决问题,而当一步步完成小问题后,便也能解决大问题了。在分步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记录到本子上,以便下一环节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若先给出学生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当学生没有接触过不等式的情况下看到这样的题目,肯定是感到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就需要设立小问题来引导。首先教师问:“什么是不等式?不等式的概念是什么?”在探讨完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解决这一部分,就可以问:“一元一次不等式又是什么概念?怎么计算?”在学生对不等式有了解的情况下,提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就会比较轻松,最后就可以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又该怎么解决?”这样经过步步细化,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是非常考验教师教学水准的学科,初中数学具有一定难度,许多学生在这时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用更优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问题导学法是十分重视问题设计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在于思考,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去尝试解决问题时,就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很好锻炼,初中数学教师若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便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