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许 燕
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更是数学本质的集中反映。而“假设”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将题目中未知的条件假定为已知条件,使原本隐藏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朗化,探寻出有效的解题思路,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假设思想,寻找题目中对应的联结点,将原本复杂的数学题目变得简单,体验假设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的便捷和高效。
学生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在面对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的题目时,经常出现思维上的断层,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教师应注重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帮助他们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问题迎刃而解。
如这样一道题目:“鸡和兔一共有18 只,它们的腿有56 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道题目学生看到后经常不知所措,实际上可以这样思考:假设18 只都是鸡,那么应该有腿的条数是18×2=36(条),这样就会比实际中少56-36=20(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实际上18 只不全是鸡,还有一部分是兔。一只鸡比一只兔少两条腿,一共少了20 条腿,所以兔的只数为20÷2=10(只),鸡的只数为18-10=8(只),顺利地得出了结论。当然,这道题目也可以假设18只都是兔,那么腿的条数就有18×4=72(条),然后用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
上述案例,在学生面对具体的题目,思路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巧妙点拨,让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解题,得出准确的结论,降低了解题的难度,提升了解题的正确率。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可见,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假设思想,引领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停车场有7 辆面包车,5 辆中巴车,每辆面包车可以载7 人,每辆中巴车可以载19 人,面包车和中巴车一共可以载多少人?这道题目绝大部分学生会这样解答:7×7+5×19,但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思想进行了解答:①假设中巴车和面包车一样,也是载7 人,那么可以载的总人数为7×(7+5),但每辆中巴车可以载19 人,所以每辆中巴车少算了(19-7)人,共5 辆中巴车,应该加上(19-7)×5,所以总人数为:7×(7+5)+(19-7)×5。当然,也可以假设面包车和中巴车一样,也是载19 人,用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得出结论。②假设中巴车的数量和面包车一样多,那么可以载的总人数为7×(7+19),但实际只有5 辆中巴车,应该减去19×(7-5),所以总人数为7×(7+19)-19×(7-5)。当然,也可以假设面巴车的数量和中巴车一样多,用上面的方法也可以求出结果。
上述案例,在学生解答出题目后,教师没有满足,而是适时地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答问题的方法,取得一题多解的教学效果。
有些题目表面看缺少具体的条件,无法确立解题的思路,对解题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此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相应的条件进行假设,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容易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假设思想植入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在解题时不拘形式,让他们学会数学思考,进一步拓展解题思路。
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A=B=C,请把A、B、C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到这道题目后,学生不知所措,无从入手,因为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A、B、C,就要知道A、B、C对应的值。但题目中并没有给出A、B、C为多少的具体条件,所以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巧妙点拨,让学生尝试运用假设的策略进行解答。学生发现,如果假设A=B=C=1,那么就可以写出这样的3 个等式:A=1、B=1、C=1,那么就可以求出A=、B=、C=,然后得出结论:A>C>B。
上述案例,在学生解题出现障碍时,教师没有“和盘托出”,而是巧妙地融入假设思想,活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解题的思路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假设思想,引领学生把好“审题关”,唤起他们运用假设策略解题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富有魅力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