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戴楼中心学校 胡晓红
泰戈尔说过,“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童真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幻想,天真烂漫,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是对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张扬,而不是对童真的压抑和抹杀。小学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是童真世界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一片生机无限、活力飞扬的绿洲。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情趣与梦幻的肥沃土壤,是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情感愉悦和精神滋养的地方,而不是埋没和扼杀童真的场所。童真,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是小学生的情感底色,唤醒它、点燃它、激荡它、飞扬它,把童真的种子播撒在语文课堂,就会萌芽出趣味的枝叶,就会生长出快乐的果实。
比如《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它本身就是一篇童话,充满了童真和童趣,但要让孩子们融入童话的世界里,享受童真的乐趣,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制造悬念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激趣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效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以童真的心融入童话的世界里去,从中享受童话的乐趣。“同学们,你喜欢小动物吗?你都知道哪些小动物?你养过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真的体现,这么一问,就可以激起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之后教师再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认识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谁认识插图中的这三个小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随着问题的引导和深入,孩子们很快就会总结出:“小野猪有一个长嘴巴,小袋鼠胸前有一个大口袋,小象长着一个长长的鼻子。”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就好像是童真的种子,童真回到课堂,学习就有了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往往一个好的问题就像击浪的投石,一经抛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因势利导,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充满生机。
童年是浪漫的季节,是诗意的年华,是多梦的岁月。在童年的世界里孩子充满着幻想,他们的内心是灵动的,奇思妙想,多姿多彩,一旦被理性掩盖,那种天赋的生命活力就会被抑制,那将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们创设童真的情境,呵护和滋养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童心课堂放飞童心,回归童真。
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采取“演读”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童真的氛围,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所谓的“演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模仿文本当中的不同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朗读课文,从而更生动、更深入地体验文本当中的情境。可以让一个学生戴上狐狸的头饰来扮演狐狸,另外一个学生扮演乌鸦,“亲爱的乌鸦先生,你的羽毛真漂亮……你的嗓音真好听……”乌鸦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哇……”。这样来“演读”这篇课文,就会把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也会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的情境当中,更深刻地感受狐狸的狡猾和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这样一堂课不但充满了童趣,又能让学生在表演当中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入境始于亲”。要想让学生明理,必须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童真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营造童真的氛围,这堂课就会入心入脑,生机无限。
在童真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不一样的精彩,语文课堂也会因为飞扬的个性而美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用童心去自主探究,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帮助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纵情翱翔,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语文课堂也会变得童趣盎然,童真飞扬。
比如在教学《西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作为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协调者,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此,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任务,可以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也可以是景点介绍或诗歌散文,让学生从个体角度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独立探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心中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喜欢西湖的什么,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这样一来,从孩子们自己的视角分享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识,再来对照文中的西湖,吸取别人的长处和精华,充实自己的体验。每一个孩子眼中的西湖每一颗童心里映照的西湖,一个多姿多彩的西湖便呈现在课堂上,并且充满了童真童趣。
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放飞童真梦想的过程;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更是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给童心更多的自由、更开阔的空间,每一颗童心都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有句话叫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虽然有些失之偏颇,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无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他们纯真的童心非常敏感,经常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进步和成功的喜悦,童真之树就会硕果累累。
比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按照五个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每个小组除了一人担任主持人之外,其他四个人分别扮演小露珠、小青蛙、小蟋蟀和蝴蝶,让他们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这些小动物的不同特点,进行不一样的文本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中,优等生是课堂的“宠儿”,所有的奖励和赞美常常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同学身上,这种结果往往会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语文课堂就会被分化。通过分组教学,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层次分化的问题,更能突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都能体验到被表扬、被称赞的“成就感”。作为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整个过程中,都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赞美,哪怕是点一点头、一个微笑、轻轻的一次鼓掌、一个点赞的动作,都可能成为童真之心的一粒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但是,有效评价不等于一味赞美,而是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鼓励和促进,即便是批评和建议,也要考虑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既要客观,又要易于接受,这样才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收获童真的果实。
童心是有翅膀的,把童心拘囿于课堂或者书本,本身就是对童心的压抑和限制。要想让孩子们打开童心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就必须给他们起飞的契机,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
比如《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非常普通的课文,在做完文本教学之后,本来即可进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活动,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增强对这种情感的体验,可以设计一个拓展和延伸的补充:“一年以后,叶子们又一次相遇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对朋友们说些什么呢?”以此为题,首先让学生们拿起笔写一写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分别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让孩子们在童真的情境当中再次体会叶子与树的那种情感,让课文学习结果得到加强和巩固,更多的是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充满童趣的课堂环境,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童真乐园的门。
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甚至是举一反三的效果。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积极进行课外拓展,把一颗颗童心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实践中去,带到更丰富、更自由、更新奇的世界中去,为他们打开童真的乐园。
总之,童真是一片充满想象力的天空,只要我们用童真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语言去说,用童真的心去沟通与交流,用童心去进行教学活动,语文课堂自然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