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陈 永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而我们更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之后,笔者在语文教育变革中一直秉承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语文教学的指导要求,实践至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因此笔者将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以及如何践行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我们祖先的信仰、风俗乃至多年流传的审美艺术,抛弃中华文化就是在否认祖先的智慧结晶、文化遗产,更严重的是在否认自己的根、自身存在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有以下重要意义:
1.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想要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但若是学生并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难以将创新进行下去。在小学科目中,语文是伴随学生在自身学习时代一直学习的科目,且最能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教师更应该将其变成自己教学的责任。
2.培育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更加自主的思维、更加多样的价值追求、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可以从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黑板报、学校的文化专栏等看出,而这样的校园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是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还可以培养学生找寻资料的方法以及动手能力。
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搜寻和实际实践发现,诵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较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
1.诵读法。就和中医的“望、闻、问、切”一样,儒学的学习入门就是通过“诵读”来进行的,它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坏处,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和几千年前的小孩一样,坐在蒲草上背诵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更何况我国流传至今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都是讲究平仄的,因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知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在美。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在告诉我们大量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领悟汉语魅力。年纪较小的学生虽然没法了解自己诵读的古诗文的意义,却能将诵读的古诗文的内容牢牢记忆在脑中,随着学生的阅历增加,就可以逐渐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和文学意义,从而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学习课文之前都会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诵读课文,在课堂学习之前要求班级学生齐读教材,在详细讲解的过程中,要求几名学生诵读片段,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阅读和诵读的不同在于阅读可能会动用眼和脑,但是诵读却是实打实地动用了眼、耳、口、脑这几大感观和中心枢纽。要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或者是忽视自己的感官。比如从前需要背诵的电话号码,现在人们直接采用手机一步更新就可以做到,但若是手机没电或者失去了电子设备,人类就变成了没有用处的傻瓜。与其说人类和机器人的矛盾早晚会产生,还不如说人们在逐渐放低自己的底线。因此,不论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为了延缓科学进步和文化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时候,都应该主动让学生把全部感官都利用起来。
2.形成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教师为了发扬中华文化,提高自己实现教学目标的效率,都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课文《将相和》的过程中,笔者会要求学生回家查找有关“和解”的阅读资料。学生看完之后,在课堂上举例说明为什么会选择阅读这篇材料,该材料在哪里告诉了学生它与和解有关。通过这样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甄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的习惯。而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笔者会要求学生回家查找关于“友情”的诗歌并将其抄录下来。笔者让学生对比这些诗句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如此利用传统诗词作为课堂载体,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让学生升华传统文化,将自己在课文中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文化品质的转变。从一开始强制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来阅读课外书籍,到后来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并写下有关读后感,这些方法都是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兴趣。要求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载体中摘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也很容易打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持续帮助学生激发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将相和》的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宰相和将军的角色;在学习《示儿》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作者光复旧国的信念和抗战的决心;利用书法作业,要求学生抄录古诗或者是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日常学习积累;利用班级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阅读某篇古言古诗的读后感,激发学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树立爱国热情和自信心。
传统文化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见一些传统节日,笔者每次都会让学生围绕“传统节日的起源、具体如何进行、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这三个方面”去开展相关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节日的起源和流传的原因也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以“端午节”为例,起初学生的认知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目的在于缅怀屈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发现之所以纪念屈原投江,是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虽不得志,但他的举措却是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这无不在告诉学生,爱国的人是值得被记住的、被人缅怀的,而出卖国家的人是会被万人唾骂的。这些带着生活细节的主题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主动将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除了体现在中华人民的品质之外,就是依靠文字作为载体来呈现,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在语文课堂中,不仅学习能够突显传统文化的纸质资料,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帮助学生指出自己日常行为中错误的地方,表扬学生需要保持的优秀的文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