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赵彩云
思辨能力是学生发展潜能的重要表现,是具备创新独立人格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以及丰富的空间,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探索问题,发掘各种各样的生活与社会现象,并对道德问题进行正确选择和判断,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认识与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本文将着重就教师如何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进行探究。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面对各项事物有着求知欲和探索心,但是因为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各项事物的认知往往不够透彻,缺少必要的分辨力,极容易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阶段,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思辨水平的有效契机。在这一阶段抓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将会从不同方面督促学生成长进步,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思辨涵盖两项内容,分别是思考与辨析,而思考是辨析的基础,辨析是辨别思考后的反馈,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教师营造情境指导学生主动思辨,能够让学生不被表面情境迷惑,深入挖掘情境背后所蕴含的真相与内涵,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学习习惯。
第二,有助于增强学生自学意识。学习活动是极为复杂的思维实践活动,而思辨为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当中增强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会让学生学会分清善恶和好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细细辨别和认真筛选,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整体的学习能力。
第三,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思辨技巧和方法,提高思辨力,习得更多积极向上、有助于学生三观建立的内容,培育学生优秀与完善的人格品质。
思辨能力是一项深层次的学习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非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的目标,教师需要设置长远培育目标,制定出细致而又完善的培养计划,与此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在遵守一定教育原则的情况之下,推进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学。
第一,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年龄小,对于生动有趣的事物有着更强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只有所教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获得良好效果。对此,教师要始终坚持趣味性原则,把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还要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思辨积极性。
第二,激励性原则。小学生渴望表现自己和获得他人的肯定,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要关注对学生的激励和赞赏,肯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辨行为,并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思辨行为,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第三,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将学习和复习进行有效结合,防止出现遗忘的情况,增加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系统性。
1.有效挖掘利用教材,培养思辨能力。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知、引领学生把握正确学习方向的内容。教材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学的基础,通过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能够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根据这样的特征,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研究,挖掘其中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思辨当中累积经验和掌握技巧,在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同时,不断补充思辨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识我自己》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点评,接下来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给予自己的评价,并将综合性的评价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生在点评自己和积极吸取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分辨和思考的过程,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分析和理解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思辨方法的应用水平。
2.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需要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的思考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能力发展和合作精神培育方面到达更高的水平,助推思辨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与思辨的空间,又可以在小组成员的互动和思维碰撞当中提高思辨的深刻性。教师在设计小组互动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深度,着重锻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负责任的家庭小成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之内交流讨论自己作为家庭当中的小成员能够做哪些家务事,思考在参与家庭活动的过程中自己还有哪些的不足,督促学生完善自己,正确认识家庭和家庭责任。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老人在路上跌倒扶不扶、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应该怎么做等等,让学生在小组辨析过程当中,增强对社会热点与社会现象的认知。
3.密切联系生活经验,培养思辨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的学习内容以及道理都来自生活。在实际教学中,生活和教学内容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善于将所教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让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深度得到发展,才能够让思辨能力的培养拥有更加坚实的根基。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生活当中选取材料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思考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时,本课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苦付出,引导学生学会体贴家人,孝敬长辈,培育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对此,教师可以组织“我会干家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干家务的过程和感悟记录下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让学生在思辨当中深化道德认知,培育良好品德。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和素质能力成长的奠基时期,也是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和养成的阶段。教师要抓住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机,引导学生对事物和事件进行综合性的推理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带来强大助力。由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无法一蹴而就,于是教师在教学指导当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做好全面的规划和任务的分解,不断巩固和完善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