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钦工镇中心小学 朱新玲
部编版教材增加了许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编成学生喜欢的课本剧剧本,不仅吸引学生,还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面就具体说说编写低年级课本剧前,我们该怎么做。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心理特点各不相同。低年级学生大脑处在发育阶段,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选取素材时,一定要考虑低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在选择课文的时候,我们尽量选择内容新颖、有趣,能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文章。《大象的耳朵》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童话故事,每个故事内容都非常新颖、有趣,人物性格特点分明,故事情节突出,且这些故事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故事中的道理,因此非常适合孩子们去编演。
一篇文章的好处和妙处,不是靠分析、讲解就能透彻的,靠的是学生自己的读,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才能有所意会,才能真正走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对于童话故事改编的课本剧,我们必须在改编前让学生认真阅读,了解故事的背景,熟悉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主题。例如《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在创作课本剧前,我首先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要读得和自己平时说话一样自然。读流利后,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文章,每个人物的话语都要读出感情来,经过这样多次的朗读指导训练,学生把握准了课文的主旨,也就不会在剧本创作中出现偏离主旨的现象。
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孩子对课本剧编演的兴趣,在写剧本前,我们应充分地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揣摩人物。《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中主角是大象,有对话的只有小兔子和小羊,其余人物一笔带过。在揣摩人物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的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小动物的外貌,有的说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有的还能知道这些动物身体器官的作用。例如,有学生说到大象身体有好几吨重,因此它走路应该会有重重的感觉,还会发出“咚……咚……”的声响。于是,我请一些学生表演给同学们看,看着孩子们那“笨拙”的表演,我会心一笑。突然有个学生举手对我说:“老师,大象走路是没有声音的。”我听了大吃一惊,于是赶紧上网找了有关大象走路的视频。果然大象走路和猫一样不会发出声音。当时,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先写课本剧的剧本,不然就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接下来的几个小动物角色的揣摩,我不敢有一丝的怠慢。于是,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搜集有关这些动物的相关常识。我和孩子们了解到:兔子蹲下来是表示放松的状态,兔子四肢脚尖站起来表示警告,跺后腿表示它很害怕,跳跃时表示它很开心……老鼠是个近视眼,喜欢沿着墙沿奔跑,但它非常机灵,警觉性很高,活动时总是鬼鬼祟祟的……提前了解了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得接下来的角色扮演更具“形象性”。
精彩的心理描写最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品质,也能反映出特定情节(环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大象的耳朵》一文中,一只小动物说大象耳朵有病了,开始大象并不在意,但到后来许多小动物都说他的耳朵有问题时,从他内心的矛盾,到最后信以为真的心理活动,都需要学生好好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可以和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展现人物的特点。例如,在大象疑惑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时,有学生给大象做了一个挠头的动作,有的做了一个原地转圈的动作,有的设计大象坐在地上,手托着下巴思考的动作,更有学生设计了大象拿着树枝边在地上“乱画”边自言自语……通过不断地揣摩角色心理,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丰满了。
改编课本剧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大象的耳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象的耳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有学生抓住“经常”这个词,认为这里的虫子可能有很多种,这些虫子除了跳舞(有学生直接建议我把抖音中流行的《海草舞》编入课本剧中),还有许多的昆虫是会“唱歌”的。如:讨人厌的蚊子和苍蝇,他们可是最让人心烦的。有的学生说:“有了这两种昆虫时不时地来‘唱唱歌’,估计大象就更崩溃了。”还有学生说:“蝉也可以到大象的耳朵里边唱歌边给我们展示‘时装秀’——金蝉脱壳。蟋蟀还会拉‘小提琴’,蜜蜂还会‘搭舞台’——筑巢……这些昆虫们在大象的耳朵孔里不就能上演一场美妙绝伦的歌舞会了吗?”孩子们不断涌现出创新的火花,使得课本剧变得更有声有色了。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无穷的,但剧本的编写要符合编写的要求。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因此,不是孩子们所有的创新或者点子我们都一个不丢地放进剧本中去。首先,我们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写出符合要求的剧本。在编写剧本时要考虑到,剧本中人物是否都集中了?如果剧本中人物过多了,创作者的笔力就会分散,底下观众的注意力也会分散,无法塑造更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了。因此,在编写《大象的耳朵》这个剧本时,我重点写了大象、小老鼠和两种“会唱、会跳”的昆虫。
还有编写剧本(特别是儿童剧)的时间和地点跨度不能大,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学生来说,如果时间和地点跨度太大,会有“旁枝斜出”(各种意外,如果忘词、动作记错、语言与动作不一致等),这样在舞台上就会“宣兵夺主”了。如《大象的耳朵》一文有这样一句:“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若在剧本中,让学生每天都上演同样的动作——大象每天睡觉都撑竹竿,然后每天都有不同种类的虫子在他耳边“唱歌”“跳舞”,就会给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学生的表演激情也会消退。
在角色的挑选中,我鼓励学生“毛遂自荐”,或者他人举荐等模式,让学生觉得参与表演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表演兴趣。要想将一出课本剧表演好,靠少数人是不行的,要全班学生同心协力才能成功。没有被挑选参加表演的学生,老师可以安排做一做“后勤”工作,还可以安排做评委,对“小演员”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只有全员参与的课本剧才能体现学习语文的真正价值。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本剧表演的实践研究,我深刻地体会到,编演课本剧是一个师生共同推敲文本,体会人物特点,并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故事情节展现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为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各自领悟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舞台,是推进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