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幼儿园 陈庭佼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信任、支持与宣传。如果幼儿园以及教师仅仅是做好一日常规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工作进展得顺利,还得做好家长工作。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状态的幼儿,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我们该如何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促进工作良性进展?
一次偶发的事件,让我对家园信任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思考。
事件回顾:
开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一天放学前,突然外面刮起了一阵大风,吹得尘土漫天,学校门口的可移动护栏被吹得前后摇晃。我赶紧跑到门口,这一看吓坏了。小班丁丁的奶奶拿着一把“纸钱”在学校门口点着了,并在点燃的纸上放了一把“香”,火苗被风吹得忽明忽灭,带着火苗的纸被风吹得四处飞。我急忙上前劝阻:“奶奶,您看,风这么大,周边都是商铺,快灭了吧,太危险了……”丁丁的奶奶淡淡地看了我一眼,做出了一个“嘘”的动作,说道:“马上好了,我看着呢,没事!”幸好火很快灭了,丁丁奶奶满意地离开了,但这件事在我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跟踪事件,了解症结:
很快,这件事就被反馈到班上了。班主任老师感到很震惊,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丁丁奶奶的这一行为?我们立刻对此事进行了跟踪了解。
丁丁是个可爱的小姑娘,由于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所以丁丁和奶奶一起生活。
开学前两周,丁丁入园时特别乖巧听话,不哭不闹,对陌生环境和陌生老师表现得非常淡定,老师们对丁丁也是赞不绝口。
第三周,丁丁生病了,因此在家休养了一个星期。
第四周,再次入园时,丁丁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所有的分离焦虑行为通通显现……在老师耐心地陪伴疏导下,丁丁慢慢恢复了稳定的情绪,除了晨间入园时会哭闹,但在老师的安抚下很快就能平静下来。
以上的种种,在我们看来是新生入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丁丁妈妈一个决定又打乱了所有的节奏——临近国庆假期,丁丁妈妈回来了,提前给孩子请好假,要带孩子出去玩。近两周的度假,彻底让丁丁大变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歇斯底里的哭闹,并拒绝老师的亲近,拒绝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经常会站在某个角落流眼泪,只要有人靠近便开始大声哭闹。奶奶看到了孩子像变了个样儿,很不放心,经常会躲在门口或者窗外偷偷看。
及时反馈,有效沟通:
为了了解情况,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孩子的父母。通过父母对情况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原来是丁丁奶奶认为孩子的大变样可能是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惊吓,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给孩子压压惊。丁丁父母对孩子奶奶的行为再三道歉,但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变化也感到束手无策。
对于丁丁父母针对自家孩子的一些疑惑,我们就之前孩子的转变进行了剖析和解释。首先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入园焦虑期是有个过程的,孩子的不适应与排斥幼儿园现象是存在的,我们应该耐心地陪伴和引导,不能急孩子所急,跟着孩子一起焦虑;其次,由于丁丁的特殊情况以及奶奶对幼儿园的不信任,造成每天早上送孩子难分难舍,下午接孩子转头就走,生怕孩子在幼儿园多待一会儿。出了幼儿园门就给孩子买各种吃的,各种玩具,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受苦了。孩子是敏感的,奶奶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受到了幼儿园是个不安全、不好玩的地方;再者,前期孩子由于生病的缺席以及后来妈妈的请假出游,反反复复中,将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加长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孩子很容易产生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心理。
我们的耐心地解答丁丁父母关于孩子的种种疑惑,看到我们对于孩子的观察了解比较细致,让丁丁父母感到很满意,很放心。妈妈做出了一个决定,立即请了一个月的假,回来陪伴孩子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风波再起,灵活沟通:
妈妈的回归无疑给我们吃了一剂定心丸。相对奶奶而言,父母会更理性、更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对于孩子目前这样的状态或许是个转机。
第一天平稳过去了,情况相对于之前,真的出现了好转,丁丁虽然会表现出不开心,但至少不哭了。正当我们和孩子妈妈都为之高兴的时候,第二天丁丁便给我们一个“好看”,一天的平静之后来了个大爆发,不仅恢复了晨间的难送,长时间的哭闹,甚至中午开始拒绝吃饭,想着法儿地让妈妈来接她回家。
第三天,依旧如此。
第四天早上,妈妈拉着孩子入园,我们赶紧迎上前去,没等开口,妈妈劈头盖脸地问:“丁丁,你说,你怕哪个老师?”丁丁看了看,指向了我们在场的一位男老师……妈妈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短时间的僵持后,我蹲下身,轻轻地问道:“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害怕?”丁丁摇了摇头,妈妈赶紧插话:“丁丁说,老师会骂她。”原来妈妈听信了孩子的话,再次造成了对老师的信任危机。
“哦,原来是这样!”我说,“由于你家丁丁这些日子的情绪不稳定,我们找机会都会多拉拉她的手,带她一起玩,希望通过这样的亲近,让她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男老师走上前,拉住丁丁问:
“你喜欢我吗?”丁丁看了看,点了点头。
“你愿意跟我一起玩吗?”丁丁犹豫了一会,又点了点头。
其实幼儿园里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误会——由于家长片面听信了孩子的话,对幼儿园以及老师造成误解。孩子独立在园,离开了熟悉的人,熟悉环境,缺乏了安全感,这是对孩子心理的巨大挑战,他会用他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对抗成人这种“不理解幼儿心理的安排”,从而达到满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通过老师灵活耐心的师幼互动,让家长彻底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消除了误会和疑虑。
没过几天,妈妈送来了一面锦旗,并开心地告诉我们,丁丁现在表现可好了,看来她可以提前去销假了。我们建议她,再忙每天都要坚持跟孩子打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说说开心的事情。为此,妈妈特意去给奶奶买了个智能手机,并教会了孩子和奶奶如何视频聊天。
经过了此次风波,加深了我对家园关系的认识。“浇树浇根,交人交心”,家园沟通的关键在于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情感桥梁,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喜爱自己的孩子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愿意与教师沟通和配合,从而建立安全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