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凤凰新村幼儿园 王 颖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多幼儿不知如何与同伴、成人更好地交流、交往。建构区域正是让幼儿在有趣的建构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建构材料的过程,培养幼儿的交往,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提高幼儿的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要与重要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幼儿仍未正式步入社会,社会交往对于他们的含义也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对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却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建构游戏是幼儿区角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包括设计、构建、建造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游戏。建构游戏在提高幼儿建构能力的同时,还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在交流、商议、礼让的游戏气氛中,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努力构建并尝试创新,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首先,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得到了交往的机会。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充分且大量实践基础之上的,建构区域材料丰富,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规则性和操作性,需要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操作的过程恰恰会带来更多的交流欲望及交往意愿,因为在建构过程中孩子们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正是他们进行交流的最佳“契机”。当遇到困难或问题以及搭建的结构比较复杂时,幼儿会尝试去和同伴共同协商,通过交流合作来一起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利于提升幼儿交往能力。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通过交流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展交往能力。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鼓励支持幼儿在游戏时相互帮助,进一步提高幼儿之间交流交往能力。《指南》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教师适时指导的过程中不仅有同伴交往还有师幼交往。
结合以往的实践经历,我发现当前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直以来在幼儿园游戏就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可是在游戏活动中投放的建构材料有时会脱离实际,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建构缺少层次性。比如一个幼儿园楼底下的一处角落里,堆放着全园幼儿建构游戏时用的木板:长的、短的、薄的、厚的等等。同时材料的单一、对小中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指导缺失,容易导致幼儿逐渐失去对建构游戏的兴趣,幼儿只好单独游戏,没有过多和同伴交流合作建构的意愿,交往的动机明显不够。
教师要掌握合适的指导内容和方法,必须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与水平。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培养,而不是一味灌输。如果教师意识到用自己的方法来指导幼儿存在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时效果不佳,那么,原因在于该教师不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幼儿的行为判别与剖析不准确。因此,当幼儿与同伴由于材料问题而出现争抢或攻击行为,有些的教师会采取立即制止并口头劝说其要学会分享的措施,而不是指导幼儿学习用有效的方法与同伴交流、处理矛盾。
有效的交往行为评价将会极大地提高幼儿交往的兴趣,调动幼儿交往的动力和潜能。这种评价强调在建构游戏交往能力培养中对幼儿发展的不断关注,强调适时评估幼儿的行为变化与学习进展。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对于哄抢材料的混乱场面教师应及时制止并作出评价,引导幼儿通过自主协商的方式,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
那么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建构游戏中得到培养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努力的方向。
建构游戏活动较为开放,可以给幼儿更多交往的机会,同时产生很多交流分享的行为,但要注意对幼儿的管理、引导和控制,避免游戏的随意性造成的不良事件。其中,活动材料的设计、投放对游戏主题制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活动材料的样式和种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进行交往的动机。如果材料都比较多或者过少、单一,容易减少孩子们交往机会或引发冲突。因此,建构材料必须具有主题,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鼓励幼儿运用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建构,通过接触这些不同的建构材料,幼儿学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分工合作。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建构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时,幼儿的心情会更加愉快,能更放松、更自主地投入游戏中”。
首先,在建构活动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幼儿可以三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主题。在合作中幼儿自由互动与交流,共同投入到建构游戏中。比如,有一段时间幼儿对交通、花店某些主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教师不妨顺水推舟,灵活调整计划,请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合作搭建。孩子们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围绕在一起交流探讨,分工合作,快乐交往。在游戏中孩子拥有充分的自主表达欲望和机会。
其次,引导幼儿大胆交流,促进合作交往行为的产生。开展建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因此在组织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积极的交流方式,以解决合作中产生的矛盾,比如用肢体动作拍拍肩膀表示“我们一起玩”,用“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假如你能和我一起玩,我会很开心”之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等。
建构游戏往往要求幼儿在确立建构主题的基础上来搭建目标物体,比如植物、床等。幼儿是完成教师规定的建构任务,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搭建,这一点要明确。另外,教师给的自由度不同,幼儿获得的交往机会也不同。比如在搭建“城堡”这一主题,教师如果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那么幼儿在活动中便可根据自己的建构情景转换成装扮活动:“请到我的城堡来做客吧!”幼儿自然而然地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交流交往。整个建构活动,教师要依据幼儿建构兴趣与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介入和引导,切实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
教师应充分抓住建构游戏活动中蕴藏的教育契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丰富、灵活操作、有利交往的材料与环境;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幼儿在愉快的建构游戏中自由自主地交流互动,从而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鼓励、支持幼儿交流、分享,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通过游戏,幼儿学习交往的礼仪,尝试调节自身行为,并逐步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