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虎阜实验幼儿园 任琴芳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贵在有质疑和创新思维,鼓励遇到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究,敢于发问,这对成长中的孩子十分重要,这也关系到他们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的能力,对将来是否能成才,尤其是成长为高科技人才至关重要。幼儿园的孩子还处在懵懂的阶段,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常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习惯。
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为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幼儿都能乐学善思,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欲望,教师要注意自己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尤其是科学的提问方法,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来调动每个幼儿积极参与思考,大胆活动,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
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几点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师设计提问时,要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和生活经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提问的设计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所感触,有话可说,有机会说,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主题活动“快乐的新年”目标中,需要让幼儿了解新年的习俗,感受过新年的快乐。按照传统的方法,教师会准备过新年的多种图片,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说一说,使幼儿了解放鞭炮、吃团圆饭等风俗习惯。但是,内向胆小、表现力不强的幼儿不会举手发言,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和同伴的回答。考虑到我们班是由外来子女组合而成的班级,全国各地的风俗肯定不一样,所以改进了教学的提问方法:“你老家是怎么过新年的?”积极外向的幼儿马上列举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越说越起劲,笑逐颜开,把班级的气氛带动起来。
我又问了几个问题:“谁家也是这样过新年的?”“你的老家是哪里?”“谁家过新年是不一样的?”
之前没有回答的幼儿也纷纷列举过新年的方法,话匣子打开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现了各地过新年的共同之处,也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风俗,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都得到了展示,同时丰富了彼此的认知。孩子们也在问答环节中再一次体验到过新年的快乐,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的提问如果只有部分幼儿能够回答,长期以往,不回答和少回答的幼儿就会对学习缺乏兴趣,变得不善于思考和表达,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了。因此,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给提问环节设置一定的难度和广度,确保每个幼儿有话可说,有机会说,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效果。
年龄越小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有序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察事物,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幼儿在阅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由于封面上的爷爷和小男孩是故事的主角,教师一般会指导幼儿进行了解:
“封面上有谁?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幼儿这时会联系生活经验回答一些内容:
“爷爷带着小男孩一起玩。”
“爷爷帮助小男孩回家。”
……
这种笼统的答案对阅读这个绘本故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还可能完全偏离故事主题。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提问:“他是一个怎样的爷爷?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有个幼儿说:“这个爷爷很亲切,因为他在微笑。”另一个幼儿说:“这个爷爷喜欢这个小男孩,因为他拉着小男孩的手。”孩子们的回答让在场的教师们震惊——回答正好与绘本中爷爷的形象是完全吻合的。教师的巧妙提问,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展开了有意义的想象,不仅为阅读绘本奠定了基础,还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绘本故事——《我的幸运一天》,封面上有狐狸和小猪,如果教师提问:“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幼儿一般会说“狐狸抓小猪”这一普通的答案,导致阅读的兴趣泛泛。
可是教师若提问:“书名叫《我的幸运一天》,这个‘我’到底是指谁呢?”有的幼儿说:“是狐狸!因为它会吃掉小猪。”随后,发现细节的幼儿迫不及待地说:“应该是小猪,它在笑呢!”幼儿之间起了争执,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而来了。
教师避免笼统的问题,设计具有一定意义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可引发幼儿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问题予以分析,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启发,积极参与活动之中。
教师问幼儿、幼儿回答教师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总感觉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放手让幼儿自己来解决问题,效果会不一样。
在一次小班美术活动“好吃的糖果”中,我没有按平常的方式示范包糖果的方法而让幼儿说一说教师包糖果的方法,同时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颗包好的糖果:“我们自己来试一试,糖果是怎样包的呀?”这一开放式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心翼翼地包裹,有的麻利地完成,有的随意摆弄。在交流包糖果的方法时,孩子们想表达得可多了!这个说:“包住了卷。”那个说“要这样!”边说边用动作演示拧糖果“耳朵”,还有人说:“糖要放在中间。”
最后,教师总结了幼儿的操作经验,把包糖果的过程演示出来。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收获了经验。
让幼儿主动思考问题并采取自我解决办法的方式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考步步深入。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答案适当进行追问,使活动能进一步深入,进而产生新的热点。例如,主题活动“雪地里的小画家”实施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是谁的脚印画?”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了回答,有的孩子说:“这是小朋友的脚印画。”
“小朋友怎么会有像梅花一样的脚印呢?” 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了追问:“看看你的脚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画出这样漂亮的梅花图案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热情,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还生成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我们的脚印画”。
幼儿的年龄小,思维是比较直观形象的,遇到漂亮的东西就表现出喜欢,一般不会深入思考,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活动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让幼儿在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后,通过自我分析、对比等独立的思考模式,形成自己的认识。
在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中,教师与幼儿分享了完整的故事,最后提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很多幼儿纷纷表示喜欢白雪公主,因为她美丽、善良,可有一个幼儿却说,他觉得白雪公主很笨,皇后几次骗她,她都会上当,还是小矮人聪明又勤劳,救了白雪公主,所以他喜欢小矮人。这个回答十分有道理,让教师哑口无言,教师当即夸赞他动脑筋,有自己的想法。这件事让这位教师意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标准的答案,幼儿能有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更加可贵,我们应当肯定和鼓励幼儿独立的思考能力。
活动中常问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幼儿大胆想象,标新立异,突破常规,逆向思维,能避开别人的思路,吸取别人之长,说出与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是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问的方式——如果一个问题是符合孩子生活经验的,如果一个问题是激发孩子想象的,如果一个问题是激发孩子探索热情的……那么必然能得到他们的热情响应。只要教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发挥能力的机会,那么孩子就能在这样的机会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