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架
——以《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为例

2019-01-11 06:23海宁市第二中学浙江海宁314416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伏笔科幻支架

沈 移(海宁市第二中学,浙江海宁314416)

学习任务单研究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把课堂变为学堂。以学定教,设计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在既有条件和目标之间建立支架,达到最近发展区,而学习任务单就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架。

《带上她的眼睛》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刘慈欣。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眼睛”去度假,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度假结束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地留在了地心深处。课文的叙述很有特点——两条线索:以“我”的经历见闻转变为明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时间一个向前发展,一个往后推移,又在最后交叉融合回到同一平面。而该单元重点学习的是浏览这种阅读方法,并且提出了关于浏览的具体要求: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是该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带上她的眼睛》能够更好地体现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学习理念,更好地评价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巧妙创立和运用学习任务单,分层次提供让学生攀登的支架,安排好学习任务单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展开学习,直至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品质,实现深度学习。

任务一: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原有的学习经历,任务一采用问题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进入文本。呈现这样一张学习任务单:

为什么要带“一双眼睛”?

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我”带这双“眼睛”去了哪里?

“她”是谁?“她”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在那里?

为什么“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这几个问题,主要指向学生通过浏览快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信息的能力。第一问“为什么要带上一双眼睛?”直接引导学生质疑,进入阅读情境。第二问“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释疑,原来这不是一双真正的眼睛,这是一副传感眼镜。第三问“我带着这双眼睛去了哪里?”由所去的地方——高山与草原的交界处再次生疑,带出第四问:“她是谁?她在哪里?”第五问又再次释疑,原来“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她”在地球的深处。最后一问,文章结尾的思考,触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去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索,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整体把握这么一篇长文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得到巩固。这些问题看似独立,其实是一个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支架。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入课文,通过阅读,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的初读感悟,已经不是局限于表面的内容获取,而是打着自己思维印记的内容理解。

任务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在虚构的情节中,加入了科技。这是这篇课文的特点。抓住“伏笔”这一知识点,把握小说的语体特征;抓住“科幻”这一特点,区别科幻小说的“软与硬”。这是学习的目标。所以任务二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学习“伏笔”这一种小说构思技巧。先出示一张关于伏笔的知识卡片:

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某种提示或暗示。

然后再呈现一个示例: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

提问:你从哪里可以知道“她”形容的“热,热得像……地狱”?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伏笔”吗?

可以看出,这里支架搭建的过程是这样的:知识卡片—示例出示—自主寻找。这样的支架搭建,从扶到放,指向明确,表达清楚,能够顺利带领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先示范,这样的方法很快能够掌握。再自主寻找,充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可以找到多处;学习能力弱的,也能从前面的学习中掌握方法,实现自主学习的可能。

任务二的第二个环节,学习目标是区别科幻小说的“软与硬”。这里呈现的任务单是这样的:

硬科幻侧重科学原理;软科幻侧重大胆想象。你认为这篇课文属于哪一类,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应依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是软科幻,也有学生认为是硬科幻,都有理有据。让笔者更欣喜的是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是一篇软硬结合的科幻小说。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类问题的特质,从而爱上阅读这一类小说。

所以,这张学习任务单中的支架搭建,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坡度,让他们对“软与硬”有一个概念的认识,然后一步步加深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到相应依据,思维敏捷的,可以找到更多的依据来证明。这样的自主学习,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任务二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而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情不同的特点,也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果没有搭建这个支架,学生的学习就会有困难。而且,这里的支架搭建,还充分考虑了支架撤走后的情况。支架搭建是起始,撤掉支架才是最终目的。相信课后,即便拿开这个支架,学生阅读科幻小说时,也会考虑到小说中伏笔的作用以及科幻小说的分类问题。这样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方法去学习。

任务三:走向新的学习高度

学习任务的驱动,必然要与学生的阅读、思维、生活经验等联动。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最终的目的。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张学习任务单是这样的: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学习任务单,主要内容是结合这篇课文的阅读体验,联结阅读。笔者给出了三个联结阅读的角度:

科学与幻想——《海底两万里》

悬念与伏笔——《驿路梨花》

悲壮的英雄主义——《伟大的悲剧》

学习任务是完成学习目标的载体。联结课文与课文,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最后一个任务,是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也是阅读的创新。学习目标较之前面两个任务都要高。为此,笔者先为学生的联结阅读做好准备,给出了三个角度:可以从科幻小说的文体特点出发,与课内的名著《海底两万里》进行联结阅读;也可以从小说情节构思的角度出发,抓住悬念与伏笔,与课文《驿路梨花》进行联结阅读;还可以从文章的主题与人文关怀出发,与本单元的教读课文《伟大的悲剧》进行联结阅读。除了这些角度外,笔者也鼓励学生寻找新的角度,拓宽视野。这样的支架,寻找到了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一个契合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与《海底两万里》的联结阅读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两者都具有科幻小说软硬结合的特点,从而也明白了,正是这样的特点,增强了这一类文体的可读性,课外对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流浪地球》就更感兴趣了。这种阅读是自发的,不需要教师布置,即阅读行为真正发生了,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特点。而在与《驿路梨花》的联结阅读中,学生更关注的是写小说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习得,对学生的写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习得学习方法,是深度阅读的目的。再如,在与《伟大的悲剧》的联结阅读中,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是向困难挑战,而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无法预估的,随时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这种伟大的科学精神,将鼓舞新时代的学生,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当下的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学生会正确阅读,用正确的姿态阅读。能运用学习任务单,在真正的学习情境中,在支架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是实现深度阅读的一条途径。支架的搭建,关注的是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支架的适时介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而学生在整个攀登的过程中,都是自己或者与同学结伴而行,一步步去发现、去思考。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在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时候,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建立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了技能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这是深度学习最可喜的地方。可见,学习任务单的支架搭建,让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这有助于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伏笔科幻支架
伏脉千里的“草蛇”
——学会运用伏笔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怎样写科幻故事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