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炜峰(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07)
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在很大层面上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展开的,而“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教师可从教材入手,研究阅读体系,吃透阅读教学理念,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内容。
比较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的异同(包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异同),是研究统编教材阅读教学内容比较好的途径之一。《伟大的悲剧》作为两版教材均编录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下面,就以《伟大的悲剧》为例,分析两套教材在“教学建议”“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三个维度中的异同。
为什么选择《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这一条目进行选摘?因为它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握的重点和难点。[1]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文章在单元中的地位,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下面对实验教材和统编教材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教学建议”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内容选摘如下:
【实验教材】
①可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
③斯科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
【统编教材】
④在学生快速浏览的基础上,抓住课文标题来思考“悲剧”中的伟大精神。
⑤可抓住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⑥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通过抓句子主干等方式适应欧式译文的表达,加快浏览的速度。
⑦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
罗列这些条目,可有如下发现:①和⑤以及②和⑦重合,其关键词分别是“复述”和“朗读”;③和④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别,但是其核心内容都是对“伟大”与“悲剧”内涵的理解;⑥是统编教材相较于实验教材增加的一条建议,其核心词语是“浏览”。综上分析,“浏览”应当成为《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内容之一。
“单元导语”作为单元内容的提要,指引着单元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的确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格外引起注意。《伟大的悲剧》“单元导语”内容选摘如下:
【实验教材】
学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统编教材】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分析两套教材中“单元导语”的关键内容,可有以下三点发现:
第一,两套教材的“单元导语”都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抓住主干信息,概括文章大意,可见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长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第二,相较于实验教材,统编教材在内容上新增了“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这一表述。类似的表述在统编教材其他地方也有: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对内容和表述有自己的心得”,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中的当代意义”,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这些文字,在“单元导语”中所占篇幅极小,容易被忽视,然而这些表述指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应被忽视。
第三,实验教材提出“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这类表述侧重于学习“结果”。统编教材的表述则更强调“过程”:首先提出“学习浏览”是这一单元“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任务,然后提出“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这一“过程与方法”。由此可见,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陈述性知识获取的“过程指导”。
“课前导语”虽然是为学生预习设置,但依旧可以服务于教学。“课前导语”的相关内容选摘如下:
【实验教材】
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之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阅读后想想:胜利和失败,在这里该怎么定义?
【统编教材】
快速浏览课文。本文约4000字,请尽可能在10分钟内读完。浏览时,随手画出文章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利于把握主要内容。
浏览时,哪些段落打动了你?再读这些段落,体会其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
将两版教材的“课前导语”罗列在一起比较,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实验教材侧重于介绍文章梗概,提示学生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斯科特一行人的精神价值;而统编教材则倾向于“如何浏览”的阅读策略,告诉学生“时间”“地点”“段首句”等关键之处是浏览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课前导语”引导学生关注“浏览”,告诉学生“怎么浏览”,其核心是指向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浏览。
分析两版教材在“教学建议”“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等方面的异同,可归纳出以下三个要点:
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相对应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小说需要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等,而阅读诗歌则需要关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意象等。多年来,阅读教学对“阅读方法”的抛弃,使得语文阅读课堂缺乏序列和逻辑。教师在很多时候,将不同文体的文章上成了一个模样。比如《伟大的悲剧》,这是一篇传记,教师却在大肆地评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上成了一篇散文、小说。
统编教材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等要求的积极回应和勇敢实践。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随文学习”为核心思想指导,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渗透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由“教课文”向“教方法”转变。当然,我们要警惕矫枉过正,不能完全否定之前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而是力求达到教会学生“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的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因为对一个阅读新手而言,阅读技巧、方法与策略是需要习得的,而知识的习得需要过程引导以纠正不足。不同于概念或观点式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有更高的能力层次要求,也要求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指导,以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这样表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处于“学习指导”核心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它直接指向学习过程。[2]
统编教材在这个方面的着力甚多。比如,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春》时,就要通过具体可行的活动设计将朗读如何“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知识渗透进阅读教学,将“重音和停连”这一朗读技巧合理有序地安排在文本的研讨过程中。在自读课中,统编教材同样注重过程和步骤的指导。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的“阅读提示”就是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首先对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做了介绍,为学生的阅读作准备;然后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再紧接“熟读精思”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品味……因此,语文阅读知识的“过程指导”也要成为阅读教学的内容。
囿于课堂教学“应试化”的倾向,阅读教学课堂中一线教师对文章思想、人物形象往往采取“迷信式”的推崇,而这俨然是“跪”着读书,不符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要求。统编教材在引导“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着力甚多,这可在其课后练习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中得到印证。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的课后习题几乎都指向高阶思维:比较“眼前的紫藤萝”和“过去的紫藤萝”的不同,以及“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涉及比较与归纳、概括与分析能力;“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涉及理解与赏析能力;“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则指向欣赏与评价能力;至于“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一问更是指向了联系与比较、评价与创造等多种高阶思维能力。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强调“高阶思维”教学,并非完全否定背诵与识记、理解与应用等“低阶思维”,实际上“低阶思维”是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显然,统编教材的编者是有意识地想要纠偏,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希望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等阅读的高阶思维。
因此,面对统编教材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注重阅读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设计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判断、有创造的思辨性的阅读,而这也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