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读书
——论余党绪的思辨性阅读观

2019-11-05 03:35卓翠绕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思辨性深度读书

卓翠绕(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赖学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对于“跪着读书”,余老师认为“阅读之前先将自己定位于继承者与仰视者,尚未开卷,先已低头。读《过秦论》,大都服膺于贾谊的滔滔气象和仁政思想,却少有人质疑‘仁政’与民主的区别,这样的阅读,跟跪着读有何区别?”[1]6因此,学生需要养成思辨性阅读习惯,与作品平等对话,由“跪着”读书转变为“不跪着”读书。

一、“不跪着读书”的目标指向

所谓以“继承者”的姿态去面对阅读,即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辨析的能力,在阅读时没有自身明确的判断标准,其审美鉴赏浮于表面,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不加区分地接受知识,只做一个循规蹈矩的“继承者”。而以“仰视者”的姿态去面对阅读,是指学生在深度分析、合理论证和建构发展的能力上较欠缺,由于思维的惯性,习惯于“以书为本”“经典解读至上”,未能以平视的眼光去看待经典作品,未能很好地学会质疑、客观评价。他们被考试标准答案、教参“权威”牵着鼻子走。余老师认为,在实践中,应引导学生以思辨的姿态阅读理性的文本,有自己的思考。

二、“不跪着读书”与思辨性阅读的关系

“不跪着读书”是思辨性阅读的前提。“不跪着读书”即学生能抬起头,平视经典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客观评价经典中的优缺点。同时,也指学生能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余老师执教《哀江南》,由比较阅读《桃花扇》与《西厢记》入手,引导学生比较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异同,领会其中的悲欢离合、家国兴衰之感。接着巧妙设问:“对白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苏昆生在南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心情怎样?”学生自行感悟、表达、总结,感受套曲中隐含的由民族灾难、人生沉浮而引发的沧桑感。此外,余老师还推荐了《桃花扇》《华丽家族》《万历十五年》等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也对“秦淮河开凿”“渔樵对话”等进行介绍。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的阅读不局限于课本。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反思意识和质疑精神。

思辨性阅读是“不跪着读书”的目标。引导学生“不跪着读书”,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这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保障。余老师曾就《愚公移山》来探讨思辨性阅读。《愚公移山》是寓言而非历史文献,虚构、夸张是其特点。愚公为何要固执地选择移山,并且计划让子孙后代继续挖山?教师应给这不合常规的情节一个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把握其中的寓意,深入理解愚公的精神本质。当然,文本解读应有“学术边界”,要基于文本的事实和逻辑说话,而不可穿凿附会,为批判而批判。我们要基于文本追求“合理性”解释,这才是思辨性阅读的正确做法和程式。

三、“不跪着读书”的教学策略

余老师探索了如下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以使学生实现“不跪着读书”的目标。

(一)借助时文,充分利用,拓展思辨广度

余老师利用“万字时文”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长度、容量和难度上给学生设置挑战,在实施上注重对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辨的广度。对于时文,余老师主张“长文的展开,凭借的是知识与视野,依靠的是逻辑与思辨,总体上倾向于理性化和思辨性”[1]6,即能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接近学生阅读水准的极限。余老师给学生推荐《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钱理群)、《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骆玉明)、《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周国平)、《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雷颐)等文章,让学生阅读。时文反映时代的追求和发展,能让学生在了解前沿动态的同时,培养思辨力。

(二)巧设主问题,合理论证,提高思辨效度

余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以问题的解决来推动学生的思辨读写,即通过巧设主问题,以问题为“激发点”,让学生经历分析、论证、修正、总结的过程,以提高思辨的有效性,即提高思辨效度。如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中,余老师以“一个人,一座孤岛,28年的生存,何以可能”为核心问题,推动学生研读名著。当学生只考虑到主观因素时,余老师适时引导:“28年的孤岛生存,光靠这些主观因素,足够?”……余老师的每次提问,都促使学生在文本中继续深入一步。当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出四个重要的生存因素时,余老师又让学生给这些因素排序。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并对此展开了论证和辩论。这不仅激发了学生“读经典”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论证能力。

(三)文本细读,深度分析,开掘思辨深度

余老师认为:“关注语词等细微之处,只是细读的表象,其本质则在于阅读活动中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与批判性。”[2]思辨性阅读的灵魂是深度分析,即应通过深度分析发现作品的“独特性”,进而开掘学生的思辨深度。如余老师认为,《水浒传》作为经典,基于事实和文化影响力,应进入教学,但小说中存在江湖气、流氓气等负面因素,价值倾向比较混乱,所以不可全盘“拿来”,而要谨慎甄别,理性辨析,澄清是非,理清因果,作出合乎现代文明的价值判断。基于此,余老师从内容、价值倾向、主题意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价值“澄清”,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水浒传》,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态度。必须指出的是,深度分析必须借助文本细读。文本是不可或缺的载体,文本细读是深度分析的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我们眼里,武松一直是武艺高强、襟怀坦荡的正面人物,但余老师却提出了“为什么你在阅读的时候没看到武松的堕落、残忍”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武松血溅鸳鸯楼”展开细读,以突破以往教学中学生对经典人物的“崇拜”心理。思辨性阅读强调以主体的姿态切入文本,不以“共鸣”为目标,而以平等对话为桥梁,寻求个人理解的完善与跨越。[3]

(四)读写结合,自主建构,关注思辨的延伸

余老师之所以强调思辨读写,一是注重充分的原生态阅读,二是强调对主旨与内容的批判性理解,三是开展包括转化性写作在内的表达训练。[4]思辨读写的意义,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动力、有效路径和具体方法。学生能自主建构评价体系,关注思辨的延伸。思辨在头脑里是流动思考的状态,而非静止的,因此注重思辨的延伸,有利于对作品形成自己的认知建构,带着思考去评价。例如,教学《俄狄浦斯王》,余老师要求学生替俄狄浦斯写“自传”。这就是转化性写作。学生不仅要转换视角和身份,而且要在语言表达、详略处理等方面进行处理,还要不断思考,作出自主判断和客观评价。又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余老师布置了两个书面表达作业:一是以鲁滨孙的名义,根据自己28年的孤岛生存经历,写一份“孤岛求生指南”;二是以晚年鲁滨孙的口吻,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两个作业可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循序渐进、落实于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提升思辨读写能力,关注思辨的延伸。

猜你喜欢
思辨性深度读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我们一起读书吧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