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虹萍
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我们只有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立场,才可能让儿童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鲁迅先生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强调:“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曾做过一个走心的亲子小实验:某天的晨读,当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游离状态时,组织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父母,结果孩子们五花八门的表达让老师和家长啼笑皆非。
“爸爸像狮子!因为爸爸很凶。”
“妈妈像闪电!每当我写作业较慢时,妈妈就开吼,那声音像闪电,吓我一大跳!”
还有个小朋友描述“爸爸像一头猪”。问其缘由,学生回答:“我经常看到爸爸大白天在家睡觉!”和家长沟通后才知道,这位爸爸是人民警察,经常熬夜办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因此被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误会了。后来,孩子才知道爸爸很不容易,对爸爸及这份职业添了一份理解和崇敬。
一次亲子小实验让父母看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纷纷表示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给孩子做示范。
当我们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想问题、处理问题时,才有可能钻研出更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
在我看来,与其整日企盼有利的外在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从小处着眼、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建立一种具有生命体验的联系,总有一天,厘米之变会变成教育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儿童的世界里,我放慢脚步,积极践行厘米之变,构建具有人情温度、成长自由度、生命广阔度、成绩有保障的幸福班级。通过组建各种成长小分队,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司其美、美美与共,自由快乐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从教室环境的厘米之变到学习氛围的厘米之变,从精神面貌的厘米之变到班级生态的厘米之变,孩子们点点滴滴的成长,我都有心记录并及时表彰,“晒”到家长群、朋友圈,一起见证孩子的厘米进步。同时借力家长朋友的点赞、社会各界人士的围观,来促使孩子厘米之变的持续。
我们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助力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加以挖掘并持续培养,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
在“为班级设计奖章”活动中,邓金昊小朋友设计的图样得到所有小伙伴的赞赏,彰显了他非同一般的设计才华。在学期末的心愿单上,他如愿申请到一张私人定制的“创意设计师”的幸福奖状。自此,成为世界顶级创意设计师的梦想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相信“相信的力量”,将所有班级服务岗位因需设岗,私人定制;自主选岗,各司其职;岗位试用,定岗执行,完全交给孩子们自主策划、落实。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爱,带着极大的原动力去学习时,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读懂自己,纳悦自己,学会担当。
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孩子的潜能,接受个体的不一样,做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当教育充满了儿童的味道,班级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