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学习共同体在研学旅行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初中社会科为例

2019-01-11 03:09傅彩云海宁市硖石中学浙江海宁3144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志摩分工研学

傅彩云(海宁市硖石中学,浙江海宁 314400)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到,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是作为学校之外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由此可见,研学旅行既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性体验学习,更是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集体学习的活动方式,在有综合特征的社会科中融入研学旅行,可以促进学生把学科的课内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融合,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笔者在学校社会科研学旅行活动研究中发现:“组建合作小组,成立‘三人行’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很好的研学方式。这种方式源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奠基。

一、“三人行”学习共同体在研学旅行中的实施

(一)小组组建从“自由组合”到“自主学习共同体”

组建小组时,如按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成立的小组基本是按学生间的亲密关系和兴趣爱好进行组合。这样的分组法虽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结构往往不合理,各组完成任务能力参差不齐,从而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一次八年级学生到上海东方绿舟的研学中发现,由于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因此有的组任务完成得很快,有的组完成很慢;有的组全组能较好合作,有的组任务成了组长或部分同学的任务;有的组人数太多分工不明确,有的组人数太少又完不成任务。

因此,研学中应倡导建立“三人行”自主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共同体人数一般以6人也就是2个三人组为宜,任务简单时以三人成组,任务复杂时可以2个甚至是3个三人组为单位,这样组合优势明显。分组时还应考虑共同体的结构,考虑组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综合素质等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尽量将优、中、弱(1A+1B+1C)的学生相结合,以“优”带“弱”,这样6人组就是2A+2B+2C分组,尽量做到每组都有成绩优异的,细心严谨的,也有性格较为外向,敢于质疑和展示的,确保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基本平衡。

(二)小组分工从“固定分工”到“合作学习共同体”

在小组分工时,研学初期可以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主要依据,以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到了活动的中后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换工作,学会做以前不会做或不常做的事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研学的兴趣,又可以加强同学间的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力也得到更多提升。活动结束时,教师也要及时让学生懂得学习共同体内有效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1+1>2”的道理。

在“志摩故里”的研学中,我们让性格外向的A同学负责研学地点的联系、沟通和访问等联络工作,让比较细心、认真的B同学负责研学资料的收集工作,让性格内向的C同学做一些后勤服务工作,让文采好的D同学负责宣传工作,让有爱好摄影的E同学负责拍摄工作,让思维严密的F同学负责研学主报告的撰写工作,等等。这样,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也就可以发挥各人所长,而且行之有效。

(三)小组展示从“各自为政”到“探究学习共同体”

在研学过程中,如果小组成员只对自己的分工部分负责,就会各自为政,和其他同学缺少沟通交流,组里展示时会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当其他同学进行展示时会游离在外,想听就听,随心所欲。这种各自为政的参与态度会影响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情绪,而且会缺少同学间共同的探究学习,使研学的收获大大减少。

因此,学习共同体应在各自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大家发表观点、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组内的任务。如在“志摩故里”的研学中,可以步步探究、层层深入。其研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始知志摩”。研学队伍从学校的三不朽祠的遗址处开始,介绍他和学校及海宁东山的情缘,特别是曾经以学校所在的东山为背景写过三首诗,其中《东山小曲》和《一条金色的光痕》基本以硖石方言入诗。二是“深知志摩”。研学旅行队伍顺着干河街抵达徐志摩故居,学生参观故居,了解徐志摩生平,记录参观画面,或组内交流,或相机刻录。三是“致敬志摩”。研学旅行队伍徒步顺着建设路来到西山上徐志摩墓前,敬献学生自己用纸折叠的花朵,献上花朵以表深思,在墓前进行诗歌朗诵,致敬志摩。四是“铭记志摩”。举行探究展示会,同学们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志摩诗歌、人物评述等。展示时,鼓励各学习共同体要成为一个展示共同体,鼓励每个组员在展示时要职责明确、对自己的任务积极发表见解,同时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并能评价和补充自己的看法。特别要鼓励平时不愿说或不敢说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任务。

(四)小组评价从“一枝独秀”到“共赢学习共同体”

“三人行”学习共同体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共同体里的成员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2]如在“志摩故里”的研学汇报时要求每组同学都要分工上台汇报,其他共同体针对全体组内同学表现给予打分互评。它改变了原来只有一个组长或组员上台汇报的情况,更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成功获得感。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学习共同体只是突出合作学习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的价值,它与个人评价兼容互补,相得益彰。如每组评选一位最佳研学队员及全班评选最佳合作奖、最佳展示奖、最佳服务者、最佳领导奖等。当然对一些分工不到位、任务完不成的小组要进行指导,同时对效率低下、结果不理想的小组要多引导、鼓励和支持。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二、“三人行”学习共同体给社会科研学旅行带来的思考

(一)研学目的:从注重研学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旅行能让学生走向社会,用眼睛去观察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耳朵去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用心灵去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研学前要从地理、历史、科学、文学等学科角度去策划,研学旅行只有根植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才能焕发育人的生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研学旅行这一具体情境来实现的。[1]如在社会科研学旅行中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报告过程中表现出的信息搜集与分析、组内交流与协作、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在复杂真实情境中探究问题的综合思维、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等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在研学中流露出的探究兴趣与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它是核心素养最真实、最细微的体现。

(二)研学过程:从关注过程到精心准备前期设计

为使学习共同体有更好的研学效果,研学旅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开展。它应是有规划、有设计的研学活动,应包含“研学设计一研学旅行一室内整理一成果汇集”等部分,在共同体的研学中一定要从关注过程到精心准备前期设计,明确各共同体的分工、任务,明确每个共同体内部组员的分工和职责,每个共同体的研学方案需在教师的指引认可下进行严密细致的设计才能得以实施研学。

前期设计要有作为旅行的内容设计,如八年级学生的“上海东方绿舟之旅”,要求各共同体从旅行常识先行了解与“东方绿舟”所在的研学目的地“上海”相关的地理知识、区域知识及出行知识,如天气、交通线路、当地的饮食,携带适用于研学地的衣物、必备药品、通信工具等,全面了解旅行目的地,为具体的研学活动奠定知识基础。另必须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学清单,梳理研学内容、研学流程、列出问题清单,共同体成员进行研讨,确保每个成员分工明确,思路清晰,而不是在迷茫和随意中进行。

(三)研学方式: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学习方法指导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学必须要有体验,要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教师在研学中要加强对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要关注指导:一是细致整理研学记录。记录只是途中信息的简单记录拍摄,对记录加工整理、深入思考才是研学后的重要工程。共同体在研学中要定期在一起梳理资料、相互研讨,激发思维灵感,并与书本学科知识进行对接,从中发掘更深刻的研学价值。二是积极汇集研学成果。研学旅行是基于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应编写研学清单、书写研学游记或心得、撰写研学文章或做研学小报等。三是积极进行研学反思。研学结束后共同体成员需一起探讨:研学中有哪些方面值得表扬和提倡?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和提高?研学的结果和预期是否一致?研学旅行中会随机生成的许多问题,共同体成员可以一起总结、探讨和反思。

(四)研学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关注多元评价

目前,对研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大多以知识竞赛、成果汇报等单一方式进行,学习共同体研学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应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研学评价内容应从关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树立信心、体验研学带来的成功与进步。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尽量层次化,评分细则应具体易操作,这样才适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

“研学旅行”包含了“研”“学”还有“旅行”,是基于旅行的研学,旅行是形式,研学才是本质。“只有学没有研”和“只有游没有学”一样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含义。以“三人行”共同体进行研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猜你喜欢
志摩分工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研学之旅
偶然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泰戈尔在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