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心态文明的困境及其机理分析*

2019-01-11 02:29董丽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30期
关键词:心态困境个体

董丽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明、和谐的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文明社会的基石是人的心态文明。所谓心态文明即是以内心世界或称心灵界的和谐为特征指向的文明形态,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示,也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础条件。[1]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和朝气的社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并保持心态的文明与和谐,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全民族的精神状态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正视并重视大学生的心态问题,既是前路发展的应然需求,更是现实危殆的实然诉求。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时期虽给予他们无与伦比的机遇,却也让他们面临着真正意义上优胜劣汰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新时代的宠儿们心态遭遇文明考究,出现两重性的矛盾困境,

一 新时期大学生心态文明的困境

1 交往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滋生大学生孤僻与冷漠的心态困境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社会性乃人的本质规定性。大学生离开亲朋好友,来到陌生的环境,感情难免失落,急需结交新友,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弥补感情的缺失。但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强烈,担心内心隐私暴露后受到嘲讽,继而转向自我的内心交流。此时大学生的内心“自我”尚未成熟,幼稚性和依赖性依然犹存,如若发现心中的“自我”无法得到外界的理解和体认,心理难以平衡,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恐惧与不信任,则会拒绝交往,渐渐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从而导致与现实社会隔膜。因此,大学生迫切交往的需求与内心紧紧闭锁的矛盾使其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安的困境之中,出于自卫,则会无视周围的事情,内心逐渐变得孤僻和冷漠,以至于出现丧失道德和良心的非文明行为。

2 恋爱渴求与情感纠葛的矛盾滋长大学生自卑与厌世的心态困境

对大学生而言,恋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面可以帮助其心理趋向成熟,一面则可能引发心理问题,致使心态失衡。在大学生心里总相信有完美的爱情存在,殊不知恋爱能否成功,要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如外貌、品行、爱好、民族、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等。所以,当他们的爱情面临一个多元化人生价值观念的社会现实时,情感纠葛屡见不鲜,恋爱心理困境的产生便顺理成章。心理学家认为,失恋会引起大学生落寞、空虚、悲愤、绝望和报复等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对其打击极大,如若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及时转化排出,则易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忧郁、自卑、厌世,心态严重者还有可能会采取报复甚至自杀等极端的方式。

3 求知欲强与鉴别力低的矛盾助长大学生浮躁与功利的心态困境

大学生拥有敏捷活跃的思维,广泛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较高,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求知能力极强。然而社会复杂多变,各种观念泥沙俱下,各种影响纷至沓来。知识获取的便捷性虽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却也因其辨别能力有限而产生负面效应。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喜欢按照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汲取知识,但其社会阅历不深,理论修养不足,实践经验匮乏,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导致其识别能力不高,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便捷化的信息获取中,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理念的侵染,以至于出现论文抄袭、表面榜样、功利入党的浮躁心态。

4 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矛盾导致大学生泄愤与颓废的心态困境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3]心怀梦想,方能稳步行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理想远大,目标丰满,希望能展现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然而进校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过大,严重不符,尤其是看到一部分人把物欲的追求当作自己的驱动力,大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心态,于是沮丧、失望甚至悲观、颓废。只身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对大学生而言并非坏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理,重新建构不被现实接纳的自我,重新整合不够完善的人生目标。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尚不能理性的对待和解决这种矛盾冲突,逃避现实甚至攻击现实以至于深陷于泄愤或颓废的心态困境之中。

5 就业憧憬与自我迷失的矛盾引发大学生攀慕与极端的心态困境

大学生一般自我评价较高,希望得到同学、家长、社会的尊重与认可。他们认为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所以在就业时总是抱着“我不能比别人差”的心态,盲目地与别人比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但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又会出现消极被动、怨天尤人等自我迷失的极端心态。例如当下的整容现象,许多毕业生把求职失败归咎于自身的形象问题,转而以“改头换面”来博求成功的概率。“就业整容”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形象焦虑,通过对自身形象的否定,来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这背后的价值博弈,与其说是找到了对工作的信心,不如说是丧失了做自己的信心。[4]

二 新时期大学生心态文明困境的机理分析

1 微观维度:自身成长因素的差异导致个体认知的偏差

认知活动是情感情绪及意念行为产生的基础,文明的心态源于人类对外部事物的确切认知。认知出现偏差,个体情绪则会产生困扰,个体意念则会产生障碍,导致个体无法理性地做出对自身及外界周围事物的评判,直接恶化人际关系,不利于社会和谐。进入高校之前,部分学生基本被置于封闭式的院墙教育中,社会化程度堪忧。进入高校之后,大学生要挣脱父母的“婴儿车”,学会自己走路并能步履矫健;要不断寻找自我、构建人际关系;要应对学业、恋爱、考研、就业等等的压力和威胁。面临这一系列必须自己正视和解决的难题,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具备同等水平的理性认知能力进行客观的审视、真实的评判以做出确切抉择。现实表征,每个学生的成长境遇不同,其认知的角度、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行为选择上自然而然呈现多样化。即使同等境域中,应对同等压力,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反应和行为选择。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认知倘若出现偏差,主体行为抉择则会偏离客观实际而遭遇挫折,主观需求失落,主体必将难以形成文明的心态。

2 中观维度: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导致个体地位的迷失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失主体意识、丧失主体地位乃现行高校教育模式的普遍弊病。当前,多数教师虽然表示理解和接受学生主体学说思想,但并没能把这种理念真正贯穿于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依然惯性于拉着教育对象走,学生主体性培育不足、主体地位擢升不够、主体素质和主体人格教育建构不能彻底践行。教育单位依然忽视教育对象的实然诉求,重视社会发展的应然需求;轻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始终无法摆脱“我打你通、我讲你听”的单向教育模式,说到底还是没能把学生主体性培植立于首要地位。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招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学生表面的反感与抵牾,而是现象深处引发的思想困惑、心理失衡和行为无助。

3 宏观维度: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泥沙俱下导致个体心态的失真

在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如若空气一般的多元化社会思潮蔓延至社会各个角落。年轻的大学生们尚处于自我发展阶段,对社会转型引发的思想反响细微,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反应敏感。面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多元化社会思潮,阅历不深、涉世尚浅的大学生可能会因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被纷繁芜杂的荒谬歪理邪说所迷惑,导致思想紊乱、行为失范。当下社会,传统的心理硬壳没能彻底脱落,而新的价值范式尚在自我革新,新的道德体系仍需不断完善,部分地区贫富差距的极端扩大,暗箱操作、腐败贪污的黑恶现象,保障制度尚未完备的无奈,更加不断考验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理。转型的“落差”与变革的“阵痛”交相辉映,使迷惘失落、疑虑恐惧、焦躁无助的情绪在社会上肆意滋生与蔓延。此种境遇下,心态万象的大学生很难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个体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心态文明是个体文明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时代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其心态的文明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故当下应结合时代,紧贴现实,努力探索培育大学生心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共产主义事业培育合格、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心态困境个体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跟踪导练(一)
困境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做谦逊的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