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坤口—石呈地区钨钼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分析

2019-01-10 10:11雷玉平
福建地质 2018年4期
关键词:侏罗世北溪斜长

雷玉平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

建瓯坤口—石呈地区处于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与浦城—永泰南北断裂带活动交会地段[1],属闽东钼成矿带边缘[2]。区域上钼矿床成因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或构造蚀变岩型等,斑岩型是最重要的钼矿化类型[3],如建瓯罗山钼矿是早白垩世斑岩型钼矿。而远景区内大面积出露的中晚元古代地层,其钙质含量高,易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如远景区南部的建瓯上房大型白钨矿[4]。

近年来,区内先后完成了1∶5万地质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等工作,圈定了多处的物探异常和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了较好的找矿远景。笔者根据该区取得了新的地质、矿产、物探和化探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区内钨钼多金属矿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远景区内钼矿床成矿类型主要为斑岩型,而钨矿床的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等特征,对该区钨钼多金属矿的成矿远景及找矿方向进行分析。

1 远景区成矿地质条件

1.1 地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新元古代龙北溪(岩)组及第四系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川石—东游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报告,2016。

(图1)。

图1 建瓯坤口—石呈地区地质矿产图Fig.1 Geological and mineral map of Kunkou-Shicheng area in Jianou city1—第四系;2—晚侏罗世南园组;3—晚侏罗世长林组;4—中侏罗世漳平组;5—早侏罗世梨山组;6—新元古代龙北溪(岩)组;7—新元古代大岭(岩)组;8—新元古代东岩(岩)组;9—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10—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11—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12—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13—志留纪正长花岗岩;14—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15—断层/韧性剪切带;16—钨矿点 / 钼矿点;17—钨钼矿点/ 多金属矿点;18—铜矿点

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区内主要分为3个岩性段,分别为片麻岩段、变粒岩段、片岩段。片麻岩段岩性组合为灰-深灰色黑云斜长(钾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夹黑云片岩;变粒岩段岩性组合为灰、深灰色黑云斜长变粒岩夹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片岩段岩性组合为灰-深灰色黑云(石英)片岩夹黑云片麻岩、变粒岩。原岩为夹少量(中)基-中酸性火山岩的砂泥质沉积岩、泥质沉积岩,沉积环境主体上为内硅铝盆地或相当的大陆边缘环境[5]。

新元古代龙北溪(岩)组:岩性以黑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夹黑云片岩、石英片岩、石英岩等。原岩为夹基性火山岩、钙镁硅质岩的砂泥碎屑岩,其构造环境可能由陆内裂陷海槽环境转变为较为稳定的被动陆缘浅海环境。

第四系:主要沿松溪河及两边的沟谷分布。

1.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北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自远景区边缘及东部穿过,与南北向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一起构成该区主要的构造格局,共同控制基底的展布。北北东向政和—大埔断裂带切割深,形成时间长,对区域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区内褶皱变形发育,主要为吕梁—晋宁期褶皱为主,卷入该期变形的有大金山岩组、龙北溪(岩)组。褶皱形变复杂多样,其中大金山岩组为地壳下部构造层次的塑性流变,褶皱具有多期次叠加变形的特征,早期褶皱多已被后期褶皱叠加改造;龙北溪(岩)组变形机制早期为地壳中下部构造层次塑性变形机制的压扁与弯流作用形成,形成了新的透入性流劈理,并置换先存面理,随着变形变质作用进程,进而转换为片理。

1.3 侵入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6]、志留纪白云母正长花岗岩、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及一些中酸性岩脉。

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主要分布于石门一带。在岩体内发育糜棱构造,变形变质强烈者可达超糜棱岩,其构造面理与围岩(大金山岩组)片理基本一致,呈北北东向。该岩体为古老花岗岩侵入体变质变形而形成,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中,被志留纪白云母正长花岗岩侵入。

志留纪白云母正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远景区南部,除石洲岩体外,其余呈岩瘤状出露于岩体的两侧。岩体多沿大金山岩组与龙北溪(岩)组接触带附近侵入,岩体中还保留了部分大金山岩组和龙北溪(岩)组的残留体。石洲岩体呈岩株状侵入于新元古代龙北溪(岩)组变质岩中,长轴呈北北东(近南北)向延伸,接触带主要蚀变为硅化、绿帘石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等。岩石亲铁元素相对贫乏,主要成矿元素W、Pb等相对富集。

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主要见于南地一带。岩石新鲜面呈浅肉红色,半自形粒状结构、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

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主要见于箬溪—坤口一带。岩石按岩浆演化顺序和矿物粒度大小,岩石结构的差别,由早期次至晚期次划分为含斑细粒→少斑中细粒→似斑中粒→补充期斑状细粒→末期细粒5个岩石单元,其中已发现的矿(化)点均产于少斑中细粒正长花岗岩中。正长花岗岩中Fe、Ni相对富集,Cr、Co则相对贫化,主要成矿元素W、Sn、Mo、Pb等相对富集。

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与区内的钨钼矿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各类钨钼矿点、钼异常均围绕其规律性分布。工作区内的南坑、坤口、际口等矿点均产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与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

1.4 地球化学特征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区内圈定了8处综合异常(图2)。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其中,比较重要的异常有HS-14、HS-18、HS-21、HS-22等。

图2 远景区物化探异常剖析图Fig.2 The analytical map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in remote scenic spots1—钼矿点;2—钨矿点;13—钨钼矿点;4—多金属矿点;5—铜矿点;6—远景区范围; 7—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8—水系钨异常;9—水系钼异常;10—磁异常

HS-14异常元素组合为W、Sn、Mo、Bi、Cd,以W、Sn、Mo为主,总体呈北北东向。W、Sn、Mo、Bi元素异常基本套合,分布于整个综合异常区内。异常具有一个明显的浓集中心,分别由W、Sn、Mo、Bi组成。Mo、Sn、Bi具有浓度内带,最高值分别为11.18×10-6、31.14×10-6、6.49×10-6。W具有浓度中带,最高值为12.79×10-6。其余元素异常强度、规模均小,仅具浓度外带。该异常最大特点是综合高温元素W、Sn、Mo、Bi异常套合明显。通过异常检查,在该综合异常内发现坤口钼矿点,为矿致异常。

HS-18异常元素组合W、Sn、Mo、Bi、Pb、Zn、Au、Ag、Cu、Hg、As、Cd、Sb、Ni、Cr,以Au、Cu、W、Sn、Mo、Pb、Zn、Bi为主, W、Sn、Mo、Bi元素异常基本套合,异常具有一个明显的浓集中心,由W、Sn、Mo、Bi、Au组成,各元素之间套合较好。W、Mo、Bi、Au具有异常中带、内带,W、Mo、Bi、Au最高值分别为38.52×10-6、16.63×10-6、17.04×10-6、8.66×10-9。Sn具有异常中带,峰值为18.35μg/g 。其余Hg、As、Cd、Sb、Ni为指示元素。该异常最大特点是异常元素种类全,含量高,浓度分带性较好,同时综合异常高温元素W、Sn、Mo、Bi异常套合明显。通过异常检查,在该综合异常内发现际口钼矿点,为矿致异常。

HS-21异常元素组合为W、Mo、Sn 、Bi、Cu、Co、、Ni、Cd、Cr,以Mo、Cu、W、Bi为主,异常总体为南北走向,Mo、Cu、W、Bi、Cd、Co、Cr、Ni、Sn元素异常基本套合,异常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由Mo、Cu、W、Bi、Cd、Co、Cr、Ni组成,各元素之间套合较好。Mo、Cu、W、Bi、Cd、Cr具有异常中带、内带,Mo、Cu、W、Bi、Cd、Cr最高值分别为32.41×10-6、647×10-6、66.0×10-6、17.13×10-6、1.733×10-6、635.7×10-6,Co、Ni、Sn具有异常中带。该异常特点是异常元素种类全、含量高、面积较大,浓度分带性较好,综合异常高温元素W、Sn、Mo、Bi、Co、Cr、N异常套合明显。生元坪钨钼多金属矿点位于该综合异常范围内。

HS-22异常元素组合为W、Bi、Sn、Cd、Zn、Pb、Ni 、Co、Cr、Ag,以W、Bi、Co、Zn、Sn为主,异常总体为南北走向,南侧没有封闭,W、Bi、Co、Zn、Sn元素异常基本套合,异常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由W、Bi、Co、Zn、Sn组成,各元素之间套合较好。W、Bi、Co、Sn具有异常中带、内带,W、Bi、Co、Sn最高值分别为89.28×10-6、8.89×10-6、93.32×10-6、10.57×10-6。该异常特点是异常元素种类全、含量高、面积较大,浓度分带性较好,综合异常高温元素W、Sn、Bi异常套合明显。该异常位于上房白钨矿北部延伸方向,找矿潜力较大。

1.5 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布格重力异常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西高东低。航磁异常北部为正异常、南部为负异常,南部局部见有串珠状正异常。区内总体以负异常为主,在负异常的背景上,正异常以串珠状沿南北向展布,负异常幅值一般为-100~-300 nT,正异常幅值为200~500 nT,地表主要出露晚侏罗世火山岩、新元古代变质岩以及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志留纪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异常与断裂构造位置对应较好。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在区内圈定了多处的磁异常,如图2中CT-12、CT-15、 CT-16、 CT-20、 CT-22、 CT-23、 CT-25、 CT-26等。这些异常基本都具有正负伴生的特点,与化探异常套合较好,推测其深部存在含矿的隐伏地质体。

2 矿化特征

区内具有较多的矿点,主要以钼矿为主,如坤口、际口、南坑等,也有铜多金属矿或矿化点,如生元坪、后山庄等。其中,坤口矿区与际口矿区等均为广义斑岩型矿床,而生元坪矿区则属于矽卡岩型矿床。

2.1 坤口矿区

坤口矿区位于远景区北部,处于SH-14异常之中。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代龙北溪(岩)组,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黑云(二云)斜长变粒岩、云母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等,次为二云钾长变粒岩、透辉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

侵入岩主要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志留纪白云母花岗岩。其中,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岩性主要为少斑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及含斑细粒正长花岗岩。与龙北溪(岩)组之间局部为断层接触关系。志留纪白云母花岗岩分布较少,主要靠近坤口村,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白云母,见有弱片麻状构造。区内断裂构造总体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北西向次之,其中北东向断裂大致控制着变质岩与侵入岩的分布范围。

CT-15磁异常位于矿区范围内,△T呈正负异常相伴,似长条状近南北向展布,长1 km,宽0.4~0.6 km,面积约0.5 km2。△T最大值483 nT,最小值-595 nT。该异常推断为隐伏含钨钼铁多金属矿体引起。

区内蚀变总体较弱,以硅化、云英岩化为主,局部见有萤石矿化、辉钼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分带在地表不明显。

1∶1万土壤测量以W、Mo为主。W 元素呈北北东向面状展布在龙北溪(岩)组变质岩中,见有1个内带,异常峰值为102.12×10-6;Mo元素异常主要集中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中,见有3处内带,其峰值分别为39.30×10-6、262.82×10-6、364.98×10-6。异常总体处在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与龙北溪(岩)组的接触带附近,其中Mo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正长花岗岩之中,而W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变质岩之中。

通过少量的地表探槽揭露,在少斑中细粒正长花岗岩中新发现7条低品位Mo矿体、1条工业矿体。矿体主要贮存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中,大致产状为120°∠80°,厚度为1.29~5.41 m。根据探槽样品分析结果,未达到边界矿体的大部分样品,其Mo品位在0.01%~0.029%,具有全岩矿化的特征。

高磁异常显示区内可能存在隐伏的成矿地质体,其埋藏较深,因而导致矿区内总体蚀变较弱,且蚀变分带不明显,其深部应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2 际口矿区

区内地层出露较为简单,主要为龙北溪(岩)组,岩性以变粒岩为主,局部见有透辉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

侵入岩主要见于西北部下洋坪—箬溪一带,为晚侏罗世的少斑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此外,在变质中见有零星的志留纪白云母花岗岩和一些石英脉等。

区内主要见有3组断层,其中北北东向断层蚀变强烈,可能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贯穿矿区南北,向南侧延伸至生元坪矿区。

CT-20磁异常位于矿区范围内,异常呈长条状沿南北向展布,长3.0 km,宽0.5~1 km,面积约2.6 km2。△T呈正负异常相伴,以正异常为主,△T 一般为300~800 nT,最大值2 143 nT,负异常幅值一般为-200~-400 nT,最小值-586 nT。上延500 m异常图上仍有异常显示,反映该磁性体埋藏深且有一定规模。该异常推断为隐伏含钨钼铁多金属矿体引起。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区内大致圈定出3个综合异常,以W、Mo异常为主。Mo元素异常大致沿10°~20°展布,见有7个异常内带,异常最高值为172.19×10-6,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比较明显。W元素异常分布于Mo异常的两侧,也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展布,有5个浓集中心,见有异常内带,其异常峰值为208.07×10-6。

区内蚀变普遍较强,以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岩化、辉钼矿化、萤石矿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绿泥石化。

通过少量地表探槽揭露,在晚侏罗世少斑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内发现钼矿体4条,其中2条为工业矿体,2条为低品位矿体。Ⅰ矿体产状为290°/NE∠70°,矿体真厚度为2.01 m,Mo平均品位0.315%;Ⅱ-Ⅳ矿体产状均为20°/NW∠70°,其中Ⅱ矿体真厚度为4.32 m,Mo平均品位0.051%;Ⅲ矿体真厚度5.76 m,平均品位0.12%;Ⅳ矿体真厚度为1.63 m,平均品位0.035%。

矿体均贮存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中,其中Ⅱ、Ⅲ、Ⅳ矿体产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与龙北溪(岩)组接触带附近。

2.3 生元坪矿区

矿区内地层仅见龙北溪(岩)组,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岩石发育片理,片理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15°~70°,主要岩性为灰白色条带(条纹)状、块状石英岩,透辉石石英岩、透辉石岩、斜长角闪岩、斜长变粒岩及片岩等。石英岩夹少量长石石英岩,主要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于中部,斜长角闪岩主要呈串珠状北东向展布于中部,斜长变粒岩、(黑云)二长变粒等分布于矿区东、西两侧,二云(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零星出露于晚侏罗世含黑云母花岗岩体南北侧及吴墩西侧一带。

区内侵入岩较发育,其中矿区西北角侵入岩呈独立岩体产出,北东向展布,为晚侏罗世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矿区西南侧侵入岩呈脉(港湾)状产出,北北东向展布,主要为志留纪花岗岩。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为主,北西向断裂次之,另有少量近南北向断裂。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和节理带也发育。

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磁铁矿化、硅化、白云母化、黑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另见少量阳起石化、磁黄铁矿化、透闪石化、石榴石化、黄铜矿化、次闪石化、水云母化、长石化等。

CT-23磁异常位于矿区范围内。异常总体呈正负异常相伴,似长条状近南北向展布,长3.7 km,宽0.5~1.5 km,面积约3.7 km2,△T最大值934 nT,最小值-814 nT。该异常推断由断裂构造带或隐伏含铜钼铁多金属矿化体引起。

1∶1万土壤测量发现以Cu、Mo、W元素异常为主,伴生Bi、Mn、Pb、Zn、Ag等化学元素异常。Cu元素异常值大于250×10-6中带异常面积为1.0 km2,大于500×10-6内带异常面积约0.4 km2;Mo元素一般含量20×10-6~80×10-6,峰值210×10-6;W元素一般含量20×10-6~80×10-6,极大值320×10-6。Cu、Mo、W异常规模大,含量值高,浓度分带明显。其中Cu、Mo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和中北部,异常套合好,其外围分布Pb、Zn异常,反映较为明显的异常分带。W、Bi、Ag则成为另一组套合良好的异常组合,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与Cu、Mo异常间不具明显的分带关系。

经稀疏的探槽及钻孔验证,区内圈定3个钼矿体,12个低品位钼矿体,3个低品位铜矿体和1个低品位铜钼矿体,多为隐伏矿体,矿体主要贮存于斜长角闪岩中,少量贮存于透辉岩、石英岩和斜长变粒岩中;圈定7个隐伏白钨矿体,其中5个为工业矿体,3个为低品位矿体,主要贮存于(石榴石)透辉矽卡岩中。

该区已发现呈细脉状的铜、钼矿化体中的金属矿物组合简单,以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为主,少量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磁铁矿、赤铁矿。白钨矿体金属矿物则以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等为主。

ZK1除了劈岩心样之外,全孔都采取了岩石拣块样进行光谱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矿化有较为明显的分带特征,即自浅部到深部依次出现钼(铜)矿化→铜(钼)矿化。

矿体主要贮存于(石榴石)透辉矽卡岩中,少量在斜长角闪岩裂隙中见到。矿区周围有志留纪花岗岩侵入,钻孔深部脉状花岗岩发育,显示白钨矿体在空间上与隐伏花岗岩关系密切。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基体一致,受层位控制明显。矿石类型多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矿石构造多为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金属矿物组合为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矿区围岩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上中下均见不同程度矽卡岩化,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石榴石发育,且白钨矿化与石榴石关系非常密切,上述反映该区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

3 成矿作用分析

3.1 岩浆侵入与成矿的关系

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成矿元素W含量是维氏地壳平均值的0.75倍,Cu是0.53倍,Mo是其0.64倍,Pb是其2.52倍,Zn是其1.16倍,Ag是其0.60倍,Au是其0.15倍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1∶5万镇前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13。

。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Pb、Zn含量高于维氏地壳平均值,是成矿有利元素。此外,花岗片麻岩风化壳较厚,其稀土元素总量(∑REE)为707.54×10-6,是世界酸性岩稀土元素平均总量(292×10-6)或上部陆壳的平均总量(210.07×10-6)的2~3倍,也是寻找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有利区域。

志留纪正长花岗岩成矿元素W含量是维氏地壳平均值的25.19倍,Cu是其0.41倍,Mo是其0.48倍,Pb含量为其1.53倍,Zn为其0.59倍,Ag为其3.16倍,Au是其0.32倍。志留纪侵入岩中W元素含量远高于地壳平均值,是成矿的有利部位,远景区内在鲁历一带通过矿产检查已发现有1条低品位钨矿体。

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成矿元素W平均含量是维氏地壳平均值的17.62倍,Cu是其0.14倍,Mo是其1.52倍,Pb含量为其2.48倍,Zn为其0.73倍,Ag为其3.94倍,Au是0.12倍。晚侏罗世正常花岗岩高于维氏地壳平均值的元素有W、Mo、Pb、Ag,它可能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及热源。区内现已发现的南坑、坤口、际口等钼矿点以及远景区南部的上房白钨矿、罗山钼矿等均产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或与变质岩接触带附近。

3.2 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古元古代变质岩为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岩系,其原岩为夹少量(中)基-中酸性火山岩的砂泥质、泥质沉积岩,为砂泥质复理石建造的陆源碎屑岩。其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斜长角闪岩,多呈带状展布,与白钨矿密切相关,如区域上已发现的建瓯上房白钨矿床[6]。

新元古代变质岩主要是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区域变质所产生的变质热液促使地层中的铅锌硫化物原始矿层再度活化、迁移,并向有利的容矿空间聚集,造就了新的矿层,其与铅锌矿床关系密切,如建阳水吉铅锌矿、建瓯八外洋铅锌矿。

3.3 构造控矿条件

调查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特别是燕山期火山-侵入活动,各组断裂构造发育。断裂带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南北向,其中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不仅控制了区内侵入岩体及火山岩产出、分布特征,同时也为该区钨钼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了导矿空间和容矿空间。

控制该区矿床(体)的构造主要是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断裂破碎带或裂隙带和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等。远景区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为主,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钼矿床主要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其中具有张性、压性多期次活动的断裂对成矿最有利。

4 找矿方向和标志

4.1 找矿方向

(1)现有资料表明,区内多个1∶5万水系综合异常如南坑、坤口、际口、石呈、生元坪等,均处于新元古代龙北溪(岩)组及燕山晚期的侵入岩接触带附近,其成矿背景与上房大型钨矿成矿背景基本一致。在这些综合异常中,地表多已发现矿(化)体,因而找矿前景较好,是今后开展普查工作的重点。

(2)生元坪矿区与上房大型白钨矿呈北东向毗邻,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上房矿区矿体产于龙北溪(岩)组与岩体的接触带附近,岩石具强烈硅化、云英岩化并发生挤压破碎,在同化混染带外部与阳起石化、磁黄铁矿化蚀变有关的斜长角闪岩中,即含有钙质的围岩中。龙北溪(岩)组变质岩同样具有含钙质的透辉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也是白钨矿成矿理想矿源层的围岩,是有利的地层条件,它与侵入岩的接触部位是今后寻找矽卡岩型矿床的重点部位。

(3)区内岩浆活动与钨、钼、稀土等多金属成矿有密切的关系,岩浆成矿专属性明显,不同的期次,不同的岩性、产状、规模,以及不同的成因、形成环境,所形成的矿化类型及元素组合有明显差别。如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与钨、钼成矿有关,矿化多处于岩体顶部或边部,如南坑、坤口、际口等。

(4)区内主要的矿点或周边均有高磁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为深部的隐伏中酸性岩体所引起,高磁异常的周边部位是今后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有利区域,尤其是物化探异常套合较好的区域。

4.2 找矿标志

(1)区内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与晚侏罗世侵入岩接触带周边是成矿有利部位。

(2)北东向构造蚀变带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褐铁矿化蚀变,这些矿化蚀变较强的地段是直接标志。

(3)区内存在有多处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这些综合异常是今后找矿的主要标志之一。

(4)1∶1万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资料主要引用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的“福建川石—东游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2013-2015),系集体工作成果。

猜你喜欢
侏罗世北溪斜长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分析
浅议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地区早侏罗世侵入岩与矿产的关系
吉林省桦甸县老金厂太古宙麻粒岩中的斜长岩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随枣北部桐柏杂岩表壳岩特征、成因及时代探讨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北溪书画
谈谈七律《北溪村》的创作
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
赤峰东部宝音图群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