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的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2019-01-10 07:14:58黄振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英语水平英语课程大学

黄振华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自2004年《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以来,全国高校都兴起了一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仍然非常尴尬: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又使学生和学科建设都不满意,无法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1 从社会需求来看

大学英语是高校中最大的一门必修课。教育部语委(王登峰,2007)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可以达到65%以上”,这个数据相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说,足以表明学习效率的低下。王守仁(2011)表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投入和收益是严重不成比例的。”近十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跨行业发展的需要,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良好英语沟通能力的人才,尤其是经贸、法律、新闻、生物医学等领域,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还要有专门英语的背景和能力。可是传统学校教学方向和目标限制了学生和社会的双重要求,商业和文化行业都出现了高水平外语人才的缺口出现加大的趋势,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专业人才的短缺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我们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态度麻木且被动,疲于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非常粗浅,只能用于泛泛的日常生活交流,一旦涉及专业或文化交流,便感觉无所适从;很少能读懂自己专业上的文献,或用英语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或工作。目前大学生的外语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英语应用能力始终是制约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瓶颈。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看外商的电子邮件还要求助;美术、管理、建筑等其他专业的学生连一手外文资料中的专有名词都不懂,对后续的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局限,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2 从学生需求来看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英语入学水平跟以前比有较大提高,但是呈现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比以前增大。在一年级对大学英语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兴趣与动力的,但到了第二学年就趋于麻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较强的动机。

蔡基刚(2013)指出,他的团体在2008—2012年几次全国规模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满意,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到毕业英语水平不增反减。

为了如实调查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对我校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于2016年9月发放,共计发放问卷528份,回收520份,剔除无效问卷2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4.1%。问卷从对课程、教师及课程设置等角度进行。部分表格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重要性的看法

调查显示,约8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学习中英语很重要,但是只有5.1%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英语,46.7%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英语,这表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心理接受度是比较低的,传统的通用英语课程的教学是无法满则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和不同发展目标的需求的。

表2 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来看,2.8%的学生对现在的英语教学课程很满意,47.1%的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不满意,这些数据表明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通用英语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和兴趣,高校有必要设置个性化、多元化的英语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对不同类型的英语课程的喜爱程度,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实用学术英语类课程,所占比例为38.6%,如商贸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排在第二的是如英语电影欣赏、英美文化史、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文化修养类课程,占26.7%,这说明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能够提高文化修养已经形成了普遍认识。排在第三位的是听、说、读、写类,占20%,这类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数据进一步表明高校英语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合理,英语课程偏向对英语语法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英语能力,包括听说级读写等能力方面的培养,选修课的类型较少,不具备综合性,缺少跨学科的、多元化的英语选修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造成英语学习效果普遍较差。

3 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自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以来存在3个问题:(1)大学新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加剧;(2)大学英语教学中未充分重视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有效性问题;(3)投入大,收效低。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都在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上课内容和考核评价都是一刀切,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胡学文等(2011)对社会用人单位英语需求状况的调查发现,英语需求比较强烈,但不同用人单位和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需求极具差异性和个性化。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就笔者所在的院系,在与很多同事做深度访谈后,大部分同事都表示出工作积极性不高,觉得课堂教学很尴尬,“讲难的学生听不懂,讲容易的基础好的学生不满意”,在课堂上感觉不被学生需要,理想和现实的脱节导致工作流于形式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积极性低落,觉得自己的工作没能实现应有的意义。教学主体的职业倦怠也显然不利于整个学科的蓬勃发展。

文秋芳(2012):根据课程论的理论,制定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加剧,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缺口加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为高水平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学术英语背景的学习,以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整体的效率,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句子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奠基石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