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当前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刚才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时代需要发展,人才建设需要实现大踏步前进[1]。一些高新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的重点,高科技同时也逐步发展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十分主要的一个载体[2]。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这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针对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和谐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属于一种处在前沿阶段的全新型理念,该理念所经历的时期不太长,其主要面向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迎合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3]。在我国,创新教育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该时期内我国的教育发展正走在过渡的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育的综合质量[4]。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相关的书籍开始问世,而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也逐步从西方国家传到我国,逐渐在各地都开始进行尝试。如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生态发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是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具备一些共通性特征:时代性、普遍性、实践性。
首先,时代性。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步成了大众所关注的普遍问题,这相对以往的传统教育发展截然不同,所引起的反响也是空前的。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状态促使创新和变革处在时代主流话题的尖端。另外,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和发展目标都各不相同,且内容十分多样。创新创业教育与许多不同的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普遍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特点,其不断强调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且认为应该将相关教育范围扩展到小学生和中学生群体中。因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选择不一样的素材,以此来灵活教育方式和途径,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应该因地制宜,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难以一概而论。
最后,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局限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还加强了实践部分,发挥验证的作用。教育能够有效发挥引导和启蒙的作用,且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创业活动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内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属于一项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种类,但其实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模式。通过实践才能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功能,让创业者感受到整个过程,从而不断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发展。
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运用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不同学生的现实情况,所有人的课程都一样。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较为便利,但很难在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上,高校内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上。首先,针对教师队伍,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所牵涉的专业较多,知识面极广,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更上一层楼。如果教师队伍都能够普遍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那么他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实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队伍水平上差距较大,这并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和专业教育实现系统的融合,且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经常出现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我国很多高校在师资队伍上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且热情不高,不具备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导致创新创业相关的科研体系不够健全。很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性质,也有一些研究生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但他们都普遍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十分系统的培训。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在授课的时候经常只是关注理论方面,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
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我国很多高校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问题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发挥实效。教育部门对于大学生群体创新教育十分重视,且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创新创业的课程不具有完善的系统,且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些高校开设了专业课和必修课等,但这些课程不能相互之间实现有效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系统,导致现实和理论完全脱离。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多地实训机会,评价环节也缺乏科学性。
社会层面主要涉及文化背景和政策背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具备一些时代性特征,这也就表示它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程度极深。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因素有积极也有消极,其中消极方面可能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他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历史上就缺少一些创业相关的环境熏陶,氛围不够浓厚,影响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创业有关的文件,主要目的是鼓励一些高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在一些银行等机构在资金支持方面未提供足够的支撑。很多大学生在办理贷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就影响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引导能力不足,很少有一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投资项目。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之后就业的问题上,都希望能够求稳[5]。而且,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不够科学,认为创业过于艰难。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促使很多大学生对创业不具备足够的自信心,主动性不够,也就导致整个大学生群体内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也缺乏十分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十分淡薄。
除此之外,不同大学生的一些落后家庭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传统观念上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未来发展出路,而且经常打压一些创业的想法,阻止大学生的创业行为[6]。这种情况尤其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十分显著。部分独生子女在抗压等方面的能力上不足,不够自立,这些特点都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对于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应提升高校教师在创新方面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加强综合能力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在创新能力上给予学生激励,引导学生积累创新经验和方法。
例如,教师可真正进入到创业事业当中,进入一些社会中的企业完成进修,从而掌握一些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将掌握的经验在课程中进行传授,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高校还可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帮助吸收一些创业相关的知识,积累更多经验,并鼓励一些教师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除此之外,学校应创造合适的环境,帮助教师争取更多考取资格证的机会和时间,以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在筛选教师力量的时候,鼓励大量引进兼职教师,这样可以加强教师之间互相的沟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范围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资源。可设置足够的开放实验室,用于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并设计一些具备特色的创业项目,以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大学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在学校内建立起创业孵化基地,专门用于为大学生群体在课余的时间段内创设平台,用于实际训练。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各项教育资源,分析已有的教学场地,适当安排,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场地,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目的。设立第二个课堂,为弥补第一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创新设置理念,为学生提供足够平台进行实践。第二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核心能力,并经常组织竞赛活动,让爱好者参与其中,吸收各种各样的创业理念,并最终运用到实践中。
除去校内方面,还可利用校外资源。例如,可吸收校外力量,建立起校外创业园。创业园可为创业者提供一些资金和设备等资源,鼓励一些微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热情,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发挥积极作用。还可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之路,驱动人才的发展,加强实践性教育。
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先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理论和特征方面的叙述,接着分析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了几点问题,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实施路径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