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丽,于翔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使全球化已席卷世界各地,随着社会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中华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需从幼儿开始培养,而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载体应该是从本民族的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教育内容和探寻传承形式。2006年5月“南通蓝印花布”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挖掘蓝印花布文化资源,开发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是完善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从小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幼儿对家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路径。
南通蓝印花布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旧城改造中,专门拨出资金在濠河风景区设立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艺人吴元新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被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多次出访国外,将南通蓝印花布推向世界。吴元新与蓝印花布传承人吴林姝也被邀请至“一席”与“TEDx”,以演讲的形式让蓝印花布文化在互联网中进行弘扬。
一方面,我们欣喜于众多喜爱蓝印花布的艺人在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技艺中做出的辉煌成绩,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渗入不知不觉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处于现代大环境下的幼儿,日常学的是英语,接触的是蒙台梭利玩具、变形金刚、奥特曼……最传统的家乡方言、传统故事、民间工艺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
目前,很多大中专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包括蓝印花布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开展非遗大学堂、“传承非遗文化”培训、开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发挥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优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课题组在对南通各大幼儿园进行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各幼儿园对蓝印花布的认识只停留在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以及零星的活动,并没有形成课程体系。课题组与蓝印花布博物馆及南通市紫东幼儿园合作,形成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体系,以符合不同年龄阶层幼儿心智发展需要。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活动目标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
健康目标: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培养儿童认识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
社会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幼儿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的能力,并通过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科学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言目标:引导幼儿阅读民族传统故事及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1 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开发内容与组织形式
艺术目标: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必须回归儿童世界,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整体性、综合性、自然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据此,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幼儿更多地去看、听、感知、触摸;(2)课程组织应以游戏为主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3)课程环境的布置可更贴近活动主题,用蓝印花布装饰教室,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蓝印花布的魅力;(4)积极鼓励“家园配合”,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课程开发与活动中,让传统文化全面的渗透幼儿的生活。
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积极联系,让蓝印花布传承人参与到课程开发与教授中,让蓝印花布博物馆成为课程的第二授课中心。
蓝印花布需要的材料都是天然的,种棉花、种篮草;棉花纺成线、织成布,篮草变成染料。根据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以及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开发目标与原则,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开发内容与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
蓝印花布传承系列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有补充与拓展项目,并形成一系列资源包,上传至网络,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更宽泛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