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2019-01-10 03:39琳,何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水平心理素质乒乓球

王 琳,何 阳

(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1. 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概况

1.1 时间分布

学术论文数量呈时序变化特征是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参数,对评价该领域发展历程、所处阶段、前沿热点及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发现,国内乒乓球心理学文献量均表现为跳跃式升降变化趋势。2004年之前我国在乒乓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较少,2003—2008年发文量呈增长态势,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有一定的关系,2008—2012年呈快速增长态势,到2012年左右达到该方面研究的峰值。但是2012年以后文献量开始迅速下滑,到了2014年以后开始缓慢回升,从表中可以看出2016年至今乒乓球心理学研究文献升降幅度不大。

图1 国内乒乓球心理学研究论文数量年度分析

1.2 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作者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献三篇以上作者6人,其中施之皓(上海体育学院)4篇,陈静(华南师范大学)4篇,章建成(上海体育学院)、莫雷(华南师范大学)、任杰(上海体育学院)、周映春(江苏科技大学)各三篇。而在这二十篇论文中,其中有陈静、周映春各有一篇文献是单独作者发表研究结果,剩余论文均以团队形式发表文献。

表1 国内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高频作者一览(前30位)

而在排名前五作者研究成果普遍发表在核心期刊,表面以上作者的研究问题是乒乓球运动心理比较前沿的课题。但是在此研究核心作者的研究时间上却出现断层是发展,例如以施之皓为核心的上海体育学院团队的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2013年,13年之后仅2015年有过一篇。而以陈静为核心的华南师范大学该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8年前后,至今10年不再所突破,以周映春为核心的团队在此类研究成功的发表也主要集中在2007年前后,之后也不再有新的文献发表。

而对近五年的乒乓球运动心理方面研究成果并没有发表到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文章。

1.3 高频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机构分析

从发文机构分布看,CNKI中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大学、郑州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均在5篇以上,可以看出在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心理研究方面,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这几所高校,特别是上海体育学院在此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北体对国内乒乓球项目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是在此项目的运动心理学方面研究却并不太多。

表3 国内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高频机构一览(前30位)

2. 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

2.1 我国从1990年之后开始涉及乒乓球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2004年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在2006-2008年期间出现了双峰,这期间正是陈静为核心的团队在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6年发表在心理科学的论文对乒乓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比赛成绩及专业的发展的影响进行的分析,乒乓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主要由表现性、乐观性、变通性、宽容性、合作性、稳定性、探究性、紧张性、有恒性、自律性、独立性、果断性和工作专注13项组成。而乒乓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可较准确地预测球员在专业水平上的成功表现。她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对少体队、省队、国青队、国家队4个层次的乒乓球运动员群体心理素质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重要的心理素质。另外,她在2008年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做出了解释。同年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质性研究做了分析,采用质化的变结构访谈,对国家队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关于影响运动表现因素的单独访谈、通过内容分析,结果发现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普通认为心理素质是运动表现的主要因素及运动员感知的重要心理素质的因素。也在2011年进行了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的编制。陈静的研究集中对乒乓球优秀运动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分析,找出优秀运动员人格特性以及心理素质的共性,寻求运动员人格特征与其比赛水平之间稳定的关系,以期精确地了解人格特征对运动比赛活动的影响,从而为运动员心理选材、心理咨询及其心理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2.2 2006-2008期间,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另一个核心作者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周映春对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上,他阐述了实行11分制后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心理状态变化,强调了在现代乒乓球运动中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提出了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意志品质训练、自信息训练、模拟训练、自我控制训练、自我暗示训练和竞争意识训练。也通过对乒乓球竞赛规则嬗变与赛前心理训练周期调控的讨论,进一步得出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诸如营造赛前紧张气氛、赛前设置逐级上升的阶段训练目标、提出“步步紧逼”的训练要求、消除赛前心理疲劳、提高心理稳定性以及安排模拟训练,适应比赛环境等。以及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乒乓球意识的培养与研究,此研究阐述的乒乓球意识的内涵以及其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和训练乒乓球意识的方法。他的研究主要群体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讨论的主要内容也集中在竞技运动方面。对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心理训练及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研究方法较单一,多是理论经验研究,少实践实证研究。

2.3 2013-2015这段时间,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又呈现了另一个高峰,这期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上海体育学院为核心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主要以施之皓、章建成、李安民、张玉慧等为第一作者居多。研究包括运动心理学认知方面,对于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不再单一的集中在竞技运动以及体育教学方面,而出现了多元化研究发展态势,如利用乒乓球项目来研究不同运动员的心理认知能力的研究有:张玉慧研究的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旋转判断过程中的神经心理机制,将发球旋转作为自变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记录技术,采集被试的反应时和EEG,得出运动员大脑信息加工的特征。也有章建成研究的不同生态效度的呈现方式对乒乓球运动员知觉预测的影响,此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决策过程再不同呈现条件下存在差异,更具生态效度的呈现方式下反应时更长,且完成认知加工过程所需的潜伏期及振奋也存在差异。另外,章建成对乒乓球运动员对发球选择的认知加工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级别的运动员的视觉搜索方式存在差异。这类研究多是通过对乒乓球项目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差异性反应,研究出不同运动员大脑的认知区别、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以及神经机制的区别等。而此类研究也丰富了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的内容,但是距国外在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论文数量方面,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文献相对于乒乓球项目在我国的地位来说仍旧太少,在合作团队方面,国内部分作者中心性较高,形成了少数核心团队,大规模的合作网络尚未成型。高产作者聚集在上海等地。研究方法在近几年虽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内容虽有所增加,但较国外仍比较单一。国外在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对优秀运动员赛中焦虑和唤醒等情绪变化、表现形式及情境因素,这类文章在我国乒乓球心理研究方面也有所体现,但是研究并不深入,出现理论经验过多,实证研究较少的情况。国外在乒乓球运动对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上有所涉及,对残奥会智能障碍乒乓球运动员赛中认知表现的研究等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国内此类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3.2 建议

深挖研究主题,如以往关于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研究多采用“赛前积极引导”“赛中行为观察” “赛后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范式,实证依据与定量分析不足,后续研究应引起重视。研究内容多元化,现在我国乒乓球运动心理方面研究多集中在竞技运动方面,研究人群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主,之后应深入各地区调研乒乓球发展现状及群众真实诉求,进一步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推动效果。规范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
高水平心理素质乒乓球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乒乓球悬浮术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靠拢的乒乓球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