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鲲
(1.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 湖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6年发布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中指出,历史性城市景观是存在于自然和生态环境内所有建筑群、空间和结构全局组合,古生物遗址和考古遗址也属于此范畴。这些景观在经历过一段岁月后将会融入城市居住环境,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建筑学、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角度来看,景观与城市居住环境的联合有着重要价值。城市景观由岁月累积而成,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的类别之一,历史性城市景观由历史色彩来诠释。城市色彩即城市的标志色,由城市的总体建筑色彩与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组成[1]。每个城市都有其独有的城市色彩,每座城市的色彩背后都蕴藏其历史痕迹。历史街区的建成环境通过岁月痕迹表现出来的,人们能根据这些岁月历史痕迹来阅读一座城市的历史。文章研究现代人保护历史遗迹色彩的方式,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应注重的细节和原真性。
关于武汉历史街区的色彩问题,在2003年12月11日生效的文件《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技术导则》中有提及,某地建筑(群)色彩受到当地的环境艺术氛围所影响,影响其表现力的主要因素为地区文化、当地自然环境以及时代审美。该导则的出台正是为了促进武汉市城市建筑设计创作活动,扩大其创新空间。它将建筑色彩与建筑形态、建筑经济指标以及体量等要素放在同一位置,是以指导性为原则的最低标准规定,并没有指出色彩的确定与标准。文章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城市色彩景观遗产的定义,以及历史街区色彩推敲方式,以此来回答近代历史建筑的历史痕迹问题。
1964年,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国际宪章在威尼斯被通过,即《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对文物建筑的所在地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定义,这也是在1933年《雅典宪章》颁布之后第一次提出有关文物建筑所在地的周围环境概念。
1976年,《内罗毕建议》提出,应重点关注为新建筑物制定规章的问题,并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新建筑能够与历史建筑群的环境互相协调。在新项目展开之前,需要认真研读城市历史,既要确定该建筑群的一般特点,还要明确其主要特点。比如建筑物色彩、高度、选材及造型等。建筑物记录了其所处地区、所处时代的文化,建筑色彩是表达历史环境的一部分。
1979年,《巴拉宪章》提出环境概念,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所包括的细节。所谓环境(setting),指的是某一地点四周的范围,包括视野能及的全部范围。保护的重点为合理的直观环境及其他与此地文化意义有关联的部分。直观环境包括选址、外观、特征、用途、大小、颜色、质地、材料以及规模;其他关联部分,如历史联系,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对此地的评估、观赏、理解或体验。总体来说,那些对环境及其关联部分有害的新建筑,自其产生起便是不合理的。
1987年10月通过的《华盛顿宪章》中指出,对于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除建筑本身以外,还应对能够体现建筑特点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构成部分进行保护。需要重点关注的有:①通过地段和街道展现的城市形制;②建筑物与绿地、空地之间的关系;③通过风格、规模、材料等细节表现的建筑物内部及外部的外观;④该城镇和城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各种功能。一旦上述特性出现变化,便将影响到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真实性。
2005年通过的《维也纳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第二十四条提出,世界遗产的保护涵盖了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规模、功能、照明、材料、广告、街道设施以及植物等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对遗产区域内部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采取各种相关措施,以尊重历史结构、建筑主体及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道路规划、车辆停放、交通带来的负面效应。
《西安宣言(2005)——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中提及,记录、了解、展陈周边环境,对判断和衡量古建筑、古遗址及历史区域的重要性有着显著意义。定义这些区域的周边环境,需要从遗产资源周边环境入手,了解其过往历史、演化及主要特点。对周边环境进行划界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比如现场体验、遗产资源的特征等。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对文物价值的内容表述为,保护和修复古迹的目的是将古迹作为历史见证物和艺术品加以保护,强调保留文物建筑所有历史信息。文物古迹具有艺术、历史、社会、科学及文化价值。其中社会价值的组成部分有情感、记忆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价值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很多文物古迹还包含有关自然要素价值,如文化景观、遗产运河以及文化线路等。随着环境的变迁,历史环境色彩会随建筑物自身功能的变化,以及建筑表皮在自然中的消磨而产生变化。
国际色彩协会(International Colour Association)成立于1967年,是一个以色彩为研究主题的国际性研究组织(下文简称AIC)。1976年,布达佩斯召开了AIC临时会议,该会议讨论了色彩活力问题,这也是AIC首次举行专门会议讨论建筑环境和设计中的色彩主题应用问题。1985年,瑞士建筑师维尔纳.斯皮尔曼提出,建成环境需要有合理的环境色彩。每个建成环境色彩都会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综合因素。1988年,温图里AIC会议第一次提出环境色彩设计的概念,并开始着手城市环境色彩的修复工作[2]。
历史街区的色彩修复方法来自意大利建筑师布里诺(Giovanni Brino)。1978—1983年,布里诺基于客观的历史文献,从色彩保护和修复方面出发,研究都灵城市大规模的立面色彩修复问题,并总结方法。
让.菲利普.朗克洛在都林早期实验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内容为:①绘制城市的色彩图前要进行环境调查,可以制定调色板以将其作为色彩方案的基础;②每个城市的色彩方案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在经过对色彩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后,构建出城市的建筑色彩数据库,也就是色彩的前期评价。
城市色彩景观,其英文为chromatic townscape。其中chromatic意为与色彩有关的,townscape则意为城市景观。land-scape和townscape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两重含义:广义上的乡村景观;将房屋或工厂附近的环境改变为更趋近于自然环境的景观[3],后者则指城镇或城市的景观。
根据Verena.M.Schindler的观点,城市景观色彩(图1)主要研究与色彩表象相互关联的品质,并将其作为城市和建筑空间的构成部分。建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体,建筑色彩会在建成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变化。
图1 建成环境中色彩的影响因素(来源:作者自绘)
城市色彩景观遗产概念,源自建筑遗产概念与建成环境中色彩的影响因素。城市色彩包括3个方面:①受众感知的色彩;②受众通过视觉所获得的心理感受;③城市色彩的地域性文化。城市色彩景观遗产的概念可表述为:通过对历史环境及建筑表皮的色彩分析,推断该环境下既有代表性的色彩。
2.1.1 城市历史及现状因素
汉润里位于江汉区、江岸区交界的原汉口英、俄、法租界区内,有160年历史。汉润里历史街区集中展现了汉口市近代的商贸文化、革命文化和里分文化。2012年以来,武汉市重点落实原汉口5国租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修缮项目,推进汉正街片区改造工程,加快昙华林片2期修整步伐,加强汉阳旧城改造、工业遗产保护和青山“红房子”片综合整治力度,以确保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于“十二五”内初具规模,“十三五”基本建成[4]。
汉润里属于历史保护片区,汉润里历史街区属于青岛路片。该片区为集居住、商业金融、文化创意、餐饮娱乐及旅游休闲于一体,兼具文化气息与地域艺术的历史文化街区(表1)[5]。
表1 武汉市16个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一览
2.1.2 租界地图边界的扩张与工商业的逐步完成
在近代史上,许多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扩大其殖民地范围。1898年,英国与清政府正式签订《英国汉口新增租界条款》,英国在汉口的租界范围进一步扩大:东自江汉关下起至如今的合作路止,西沿今中山大道从江汉路始延续至合作路,南自今江汉路江边至鄱阳街段。
城市历史街区的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视觉因素,为了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城市历史建筑的色彩是历史的沉淀。因此,需要研究建筑材料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起的变化。
文章研究汉润里片区的历史建筑包括:汉润里、盐业银行、英文楚报馆、汉口商业银行、大浮银行、荣宝斋沿街、宝润里、文华里(图2),通过分析汉润里历史街区的建筑规模、建筑样式、建筑材料情况及建筑现状(表2),总体来看建成环境色彩。
表2 汉润里片区建筑与里分情况
图2 汉润里片区历史建筑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1924年建成的英文楚报馆,在胜利街与北京路的转角处,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的风格为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由景明洋行工程师格里波夫设计,汉口汉兴昌营造厂承包修建。此建筑为3段式,主入口是圆柱门斗,踏步进门,正面9开间、中间两侧开间突出,二层中间两边的3个开间为4根圆柱,3层以及转角的3、4层建有阳台,底层为花岗石砌筑,外墙粉饰假麻石。
汉润里在英租界湖北街(今中山大道)伟雄路(今南京路下首),共有砖木结构房屋35栋。里巷内为2层石库门式住宅,街面为3层(底层是商店,二、三层为住宅),占地821市丈(1市丈≈3.33 m);文华里主巷宽窄变化多端,最宽处为8.8 m,最窄处3.4 m,北与中山大道相接,南向为尽端路,建筑沿主巷而建;宝润里巷道成环形,宽约3 m,向南与南京路有一个出入口;崇正里通过主巷与南京路相接,宽为6 m左右,3条宽为5.5 m的平行次巷与主巷相交,对外只有南京路1个开口,空间布局类型为行列式,4栋住宅并排建设,由于地形限制,4栋住宅开间逐渐减小;同丰里已拆迁;汉安村主巷宽5 m左右,长约165 m,北与鄱阳街相接,南与洞庭街相接,与外界共有2个出口;江汉村的空间布局类型属于沿街式,建筑沿主巷而建。
1) 配置Student子网的汇聚交换机CS3560G的属性Switch Port Group Configuration,端口聚合组名为student1.
汉润里片区为英租界时期银行员工的高级住宅区,周围一共有3座银行。
盐业银行,成立于1926年。盐业银行大楼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是一座5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位于现今中山大道910号。外墙麻石到顶,两侧和中间退后,其间两边突出,中间踏步上二层。2~3层建6根廊柱,两侧单柱,中间2双柱,双柱间内廊设入门口。第四层上檐较宽,装饰比较简洁[6]。
汉口商业银行,成立于1934年。该银行位于现今湖北省少儿图书馆,由上海陈念慈设计,汉兴昌营造厂承建,并在特三区(原英租界,今天南京路83号)兴建5层(另有地下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采取三段式立面;第一段3层,中间被柱子分成3开间,建6根柱,两边单柱,中间双柱。15步台阶上二层,设有3扇入口的门,三楼在内廊还有3个阳台。第二段1层,与第一层相似,设5根廊柱。第三段檐口中部建有歇山顶,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抗日战争期间,原歇山顶被炸,重建时改为平顶楼。
大孚银行,外借处1935年。大孚商业银行在汉口开业,在特三区湖北街与伟雄路(今天的中山大道934号)兴建的4层(转角处5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占地面积506 m2,建筑面积1 668 m2。该大楼采用的是现代建筑形式,楼层之间的装饰为两块矩形的几何图案,整体建筑风格洒脱大方。大楼顶部采用的也是简洁的几何图案,使整座建筑充满了典型的艺术装饰主义情调,当时称之为摩登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钟恒记营造厂承建。
2.3.1 建筑表皮材料对建筑的影响
武汉市于1917—1930年间存在的35个里分都是砖木结构或混合结构,这期间建造了2 000多栋建筑,标志着武汉里分进入鼎盛时期。一般情况下,外墙主要有3种类型:①在立面为假麻石墙与另一立面为拉毛墙的中间为清水墙;②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局部采用水泥拉毛,红瓦坡顶,平面及立面墙身不规则,窗户大小不一、上下错落;③水刷石外立面,这些不同材料的建筑外立面形成了历史街区特有的风貌(图3)。
图3 汉润里鸟瞰(来源:作者自摄)
汉润里始建于1917年,建成于1919年。汉润里最开始的商业功能是钱庄、纺织、电力、运输、米业、房产等产业。1921年的汉润里是临街100多m商铺的英租界,湖北街是商住混合的建筑形式,有不少钱庄、票号和银行办事处。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华商总会曾迁到汉润里。抗战胜利后,汉润里的产权是多样化的,很多建筑都被改建了很多间小房间,合用同一层堂屋,厨房厕所公用等[7]。
建筑痕迹是建筑物在建成环境下,与外部环境接触所留下的印记。由于汉润里的建造与上海石库门相似,也是石库门的一种。武汉租界建筑虚拟复原是将一些变色、褪色、脱落的数字化墙面色彩复原如初建时一般;色彩演变模拟则展示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建筑物的变化过程。
建成环境一词取自拉普卜特的名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拉普卜特认为,建成环境是由固定元素、半固定元素和非固定元素构成。固定元素指的是极少发生改变的元素,包括建筑基础、主体、立柱、地板、墙体以及顶棚等元素;半固定元素有树木、城市建筑色彩、花园以及有关的城市家具等元素。非固定元素是针对使用者而言,包括人的交流、行为、活动以及规则等元素。拉普卜特把环境这一物质性的要素同理想、需求、爱好、价值观等非物质性的要素关联在一起。
阿尔多.罗西在1966年的《城市建筑》中强调,城市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应将城市视为一建筑是城市建成环境的主要元素。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古都西安召开。本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环境(setting)一词得到正式定义[8]。该宣言提出:遗址、遗产建筑以及地区的环境,界定为直接的和扩展的环境,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环境不仅包含着实体和视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和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过去和如今的社会活动、精神活动、传统习俗、知识、用途等无形文化遗产,共同创造并演化为环境空间和如今动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
根据我国200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物质文化遗产包括3个方面:①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古遗址、石刻、古墓葬、壁画、石窟寺、重要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②可移动文物,如各朝代流传至今的艺术品、图书资料、文献、重要实物以及手稿等;③在建筑形式、空间分布或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等方面有着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村镇。
建成环境需要有社会凝聚力,历史文化环境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借助旅游、创意文化产业、商业和宜居化营造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地区。
就当前武汉市的保护情况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所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第三条提出,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建筑进行修缮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样式特点、用材质地、整体风格及石刻文献、题铭,判断该建筑物的始建年代、重建年代以及重建时的历史遗构,再根据建筑物现存样式、构造特点拟定修缮方案和相应的保护性措施;或根据现存建筑物的历代遗存,将其复原到某一特点历史时期的样式特点、构造风格以及材料质地,再开展修缮活动。
作为武汉历史建筑修缮比较权威的单位,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对汉口商业银行的整修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采用相同材料进行局部修补。同样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日清邮船公司在修复时,于非沿街立面上的表皮则用了喷砂的方法。由此可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表皮保护上,现阶段“整新如旧”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适度允许的。
采用“整新如旧”的方式应该考虑建筑环境变化因素,更应该从时间、场地的微观影响、文化、色彩生态学与经济价值中去设置建筑色彩的参照标准[9]。
人们在特定场所中产生的强烈历史感,源于特定个体与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向。每一个历史建筑群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色彩。将历史色彩所组成的环境进行细节分解,会发现各组成部分环环相扣。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华盛顿宪章》。该宪章修正和补充了《威尼斯宪章》中关于“历史地段”的概念,列举了“历史地段”中应该保护的5项内容,其中一项为:“历史性建筑的内部面貌和外部面貌,包括形式、体量、材料、建筑风格、色彩以及建筑装饰等”。由此可知,建筑的形式、风格、材料、色彩等无一不与建筑表皮色彩相关联,建筑表皮色彩也是历史地段保护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汉润里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现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西方的城市色彩景观保护问题,继而引出汉润里历史街区的色彩景观遗产保护问题,概述建筑色彩保护的理念,明确城市景观色彩遗产的价值。文章认为,若要还原历史建筑色彩,还需要对场地建成环境、历史文化、材料自生的转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