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今用
——两座寺庙建筑的再利用案例研究

2019-01-10 02:0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智珠五龙寺庙

张 超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寺庙建筑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成为泯灭在城市和乡间的废墟与瓦砾。为了使现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寺庙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文物局已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寺庙建筑公布为国家、省市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的划定为这些寺庙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然而在具体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到,让文物“活”起来,主要是在“活”上下功夫。如何“活化”日益衰落的寺庙建筑成为相关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要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活化”方式展开积极探索。

本文选取两个已完成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农村寺庙代表——五龙庙和城市寺庙代表——智珠寺的保护与再利用项目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 两座寺庙的起源与发展

1.1 五龙庙(广仁王庙)环境整治工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的五龙庙,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大和五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当地村民有向“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和庄稼丰收的习俗,为了祭拜“龙王”而修建了五龙庙。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是社稷之“本”,决定着农民的生老病死,也决定着国家的税收和社会的稳定。也正因如此,龙王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有人来修葺,五龙庙才得以幸存至今。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有了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祈雨文化随之消失。缺少了人们的祈雨活动和日常保养,龙王庙便日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虽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历经多次修缮,但由于龙王庙祈雨文化的消失使其空有其名,让这个曾经是村民中心精神的乌龙泉逐渐衰落[1]。但近年来五龙庙的衰败状况发生了转机。在2015年筹划米兰世博会企业馆的世博遗产时,万科企业集团看中了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并开启“龙.计划”。以万科投入为主、众筹为辅的社会资金与国家专项资金相合作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并接受社会和文物部门监督和审批,完成了对五龙庙的环境整治工程。改造后的五龙庙,置入了新的空间序列和新的展示内容,不仅使村民们愿意重新回归,在这里休憩和游览,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一改往日破败的景象[2](图1)。

图1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后(来源:谷德设计网https://www.gooood.cn)

1.2 智珠寺(前半段)改造工程

智珠寺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1984年连同嵩祝寺一起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被建造之时起,智珠寺就与相邻的嵩祝寺和法渊寺形成了一组较大规模的佛教寺院群,并成为北京城内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届时寺内宗教活动频仍,香火不断,还有“活佛”居住其中。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北京的大量寺庙被改作他用。智珠寺内的空间被多个工厂和单位所占据。

直到21世纪初这样的情况得以转变。受国家政策引导,北京市佛教协会与牡丹集团成为其产权人,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将嵩祝寺西路北侧院落和智珠寺最后两进大殿的使用权转让给了“嵩祝名院”;而将智珠寺山门至大殿南墙之间的前半段寺院的20年使用权转让给了“东景源”。本文只讨论智珠寺前半段保护与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2007年10月,“东景源”团队开始着手对智珠寺前半段进行修缮,修缮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所以智珠寺并没有被“修复一新”,而是展现了完整的历史。修缮完成后,秉承“谁修缮,谁受益”的原则,在智珠寺前半段开设了一家西餐厅(TRB餐厅)、一个画廊和一家小型旅馆(图2)。自此智珠寺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于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物保护工程年度范例奖。

图2 智珠寺改造工程后(来源:作者自摄)

2 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的方法策略研究

2.1 两座寺庙建筑改造条件异同的对比研究

文章通过梳理两个案例的相关信息,绘制了改造前后对比分析表(表1)。

通过表格,不难发现两个案例的诸多不同之处:①前者位于人口较为稀疏村庄,而后者地处人口密集的城市;②五龙庙的产权明晰,而智珠寺产权归属混乱;③两者所要改造或是整治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更多的是为了重新唤回村民,增加更多的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而后者则是为了充分发掘古寺的历史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④前者的改造者属于委托方,完成改造要求后便无经济利益瓜葛,而后者的改造者既是主导者也是使用者,本着“谁修缮、谁受益”的原则而获得了20年的使用权;⑤前者是环境整治,不碰触文物建筑本体,而后者需要对整个建筑群进行修缮和改造;⑥前者改造前后使用权拥有者未改变,而后者发生了变化。

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两点基本相同:第一,在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中均融入了社会资本;第二,都将原有寺庙功能进行置换,以符合新时代的使用需求。这两点方法是两座寺庙建筑得以重新焕发活力的关键。

表1 两座寺庙建筑改造前后对比分析表

2.2 社会资本的参与

两个案例的改造资金分别来自万科集团和“东景源”团队,均属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一方面缓解了国家在文物保护上面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社会的闲置资金,使投入文物保护的民间资本获得政策福利,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在文物保护事业上的积极性[3]。

我国共有766 722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如果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全部由国家负责保护、修缮和管理,将是巨大的人力、财力支出。但若直接放手社会资本的参与,便会引发舆论引导与监督不足等问题。应该加强法律制度的引导和规范,用经济手段扶持和鼓励,并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循序渐进地引导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之中。

2.3 空间功能的置换

为了符合新时代人们的使用需求,两个案例均对寺庙原有的使用功能进行置换。

如今的五龙庙置入了古代建筑史的展示内容,与同在芮城的永乐宫所展示的古代壁画互为补充。同时修葺一新的村民休憩空间,重新唤回了村民,一度被遗忘的千年古寺又重新迸发了活力。虽然环境整治的策略和手法引来了不少争议和质疑的声音[4],但是从其所达到的社会效益来说,还是较为成功。

智珠寺虽然寺院面积不大,但重新置入了6种使用功能:第一,置入展示功能,在寺庙山门内通过实物陈列和媒体放映等方式,向公众介绍智珠寺的改造过程和修缮理念;第二,置入餐厅功能,提供较高品质的西餐服务;第三,将都纲殿改造为多功能厅,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讲座或是音乐会,目前已举办了数次历史建筑保护主题的讲座;第四,置入画廊,定期更换展览主题,任何人都可以前来参观;第五,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第六,置入小型旅馆。在这样一个经过精心修缮和改造过的寺院当中,无论人们是在当中就餐、住宿、休闲还是观展和学术交流,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古建筑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无疑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让古寺重新充满活力。

3 结束语

五龙庙、智珠寺的改造工程是在寺庙改造工程中两个典型案例,也代表了我国城市和乡村对寺庙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积极尝试。其中社会资本的参与和空间功能的置换方法为其他类似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实践思路。当然并非所有的文物建筑都适合这样的方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还要逐渐完善文物建筑保护的制度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当中。

猜你喜欢
智珠五龙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对苏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男孩的雨
智珠二则
智珠
智珠
智珠二则
对苏童作品《米》中人欲心灵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