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大遗址价值评估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以汉中山王墓群为例

2019-01-10 02:0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墓葬本体遗址

王 鹏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格局的变化,距离城市较近、对城市发展有所限制的文化遗产面临威胁,大遗址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大遗址用地复杂,空间开放,保护困难。2018年10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保护利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调在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同时加以合理展示利用。在此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也需要新的治理思路和保护策略。

1 汉中山王墓群的大遗址特性

“大遗址”原是由文物工作者提出来的一个“工作概念”,其内涵并不明确,一般仅指描述某种规模宏大、主题一致、构成复杂、保护困难的文物工作对象[1]。《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

据统计,在我国公布的前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遗址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公布的152处重要大遗址名单中,共31处为墓葬大遗址。磁县北朝墓群,北朝东魏及北齐时期帝王皇族的墓葬,占地面积约100 km2,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134座;石寨山古墓群,战国至汉代时期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葬,占地面积约5 000 m2,共发掘墓葬70余座;汉长沙王陵,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沿湘江西岸,顺低矮山丘蔓延,共发现墓葬35座,不可移动文物114处。

汉中山王墓群是汉代中山国定都卢奴(今河北定州)时期的中山国国君陵墓及其陪葬墓,除中山靖王刘胜葬于满城之外,其余墓葬大部分位于定州市境内。1977年,经勘探调研共发现汉墓281座,其中中山怀王刘修墓、孝王刘兴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等已经发掘。2001年6月,汉中山王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档案编号147Ⅱ-3),归入古墓葬类,共计汉墓175座(图1),划定124个保护范围[2],遍及定州市18个乡镇区。

图1 汉中山王墓群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这些墓葬大遗址与普通遗址在内涵上存在3个方面的区别:①规模,大遗址占地面积较普通遗址要大得多;②重要性,它是一定时期该区域文化的代表或是重要历史时期的标志;③大遗址在考古学、历史学、城市科学等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3]。定州汉中山王墓群墓葬规模庞大,出土文物丰富,见证了汉代中山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 汉中山王墓群大遗址价值评估

2.1 历史价值

定州是中山古都,讫于春秋时期,其前身是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鲜虞部落[4]。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平七国之乱,沿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封其子刘胜为中山王,国都卢奴,辖境相当于今保定、满城、望都、唐县、定州、新乐、安国、顺平、深泽、蠡县、无极一带。

靖王刘胜受封中山王,传6世,历时100年,此后西汉4位中山王,历时40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宗室刘茂为中山王,后各代中山王或封或徙,直至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第七代中山节王刘稚无子国除,两汉中山王共17代,历时300余年(表1)。

表1 两汉中山王世系表

续表1

汉中山王墓群见证了汉代的分封制度,是定州作为汉代诸侯国的重要佐证。同时,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卢奴古城的发现、墓群选址以及墓冢与城关系的研究提供重要价值。

2.2 丧葬文化价值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以山为陵”,开凿墓室于山岩间[5];怀王刘修墓采用“黄肠题凑”的葬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向心堆垒;简王刘焉墓为石椁砖室墓结构,由4 000余块黄肠石垒筑而成。已发掘墓葬的规格形制、墓主的殓服、墓室中的陪葬品都反映出汉代等级礼制制度及儒家“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此思想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过着类似人间的生活,陵墓的建造和随葬品均仿照人间所制。

汉代贵族厚葬的传统,正是2 000年前古中山国发达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阶级压迫的残酷。

2.3 科学价值

汉代是砖石建筑发展的高潮。墓群中已发掘的刘兴墓、刘焉墓、刘畅墓均是以砖石砌成的复杂墓室结构。东沿里墓群发掘的17座汉墓、南关墓地发掘的33座汉墓均为矩形砖砌墓室。这些汉墓墓壁除采用卧砖错缝平铺叠砌砌法外,还有“一顺一丁”或“一顺两丁”砌法。铺地砖除采用横排或竖排错缝平铺砌法外,还有人字纹、五纵五横等砌法。墓室的结构、砖石的砌法,反映了砖石建造技艺在汉代蓬勃发展,是研究汉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物证。

2.4 艺术价值

简王刘焉墓中出土了800余块带有刻铭和墨书文字的黄肠石,这其中大都是筑墓工徒的作品,以修筑陵墓开采石料的郡国、县邑、工匠名(图2)为主要内容,字体多为隶书,线条简洁明快,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书法艺术水平,这为研究汉字由秦篆转向汉隶以及汉中山国的地理信息提供了实物资料。

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铜器,造型生动,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考古、艺术、冶金等多领域学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2 刘焉墓出土黄肠石(来源:引自《中山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精拓百品》)

2.5 社会价值

汉中山王墓群的历史遗存和出土文物是河北地区汉代社会面貌的真实反馈。通过合理保护墓群,结合地域文化展开活化利用活动,以多种形式的文创活动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展示着河北地区的汉代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

3 汉中山王墓群保存现状

遗迹本体保存现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表2),自然影响因素作用时间长、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小;人为影响因素作用时间短、发生频率低、危害程度大[6]。

表2 墓葬本体破坏因素分析图

续表2

调研评估175座汉中山王墓的保存现状,大部分遗迹封土缺失,仅55座汉墓存有封土(表3),一般高5 m,最高者30 m,大多未能封闭保护,人为破坏因素较大,保存情况一般。

表3 墓葬本体留存现状、影响因素及破坏趋势分析评估表

续表3

4 墓葬大遗址保护利用策略

4.1 汉中山王墓群本体保护措施

①科学回填。对已发掘且不做展示要求的墓葬,以及发现的盗洞、鼠洞等进行科学回填保护,避免进一步破坏遗址本体。②保护性征地。准确定位遗址本体位置和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重点区域实施保护性征地,土地使用性质为“文物古迹用地”,明确扰土深度,最小限度地占用基本农田。③建构筑物清除。清除压占遗址的建构筑物,例如遗址上违建房屋及现代坟墓等,保留历史环境特征。④道路改线。对压占或穿越遗址的生产、生活性道路实施改线,可将原有的生产、生活性功能改造为展示专用道路,对紧邻遗址保护区的道路做退线处理。⑤覆罩保护。M240号墓葬封土上的烈士纪念碑、M149号墓葬封土上的清代石碑等石刻遗存,为保护碑刻上的文字图案,防止风雨侵蚀,宜采取覆罩保护等措施。⑥组织墓葬周边排水。为保障墓葬不受雨水浸蚀,组织周边土地排水,避免雨水淤积渗透,破坏地下遗存。⑦防治水土流失。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对无植被覆盖的遗址,种植浅根系植物,适当恢复植被,避免风雨侵蚀。⑧植物清理。清除保护范围内的深根系植物及杂草,选择浅根系植物或农作物,控制农业耕作的扰土深度要求,避免破坏地下墓室结构,平整土地时保留原有地形地貌。

4.2 汉中山王墓群本体防护措施

①设置保护界碑、防护围栏。在遗址保护范围四角立保护界碑、保护标志牌及防护围栏,保证遗址本体的安全性。②建立日常维护、监控体系。为完善维护体系,将175座汉中山王墓,根据行政村镇划分成18个片区,涵盖64个保护点,便于文保员日常监视与维护。同时,对墓葬较集中和远离文管所、文保员所在村庄的墓葬保护区,逐步安装视频监视、振动监控等安防设施。③加强考古发掘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常规性工作纳入考古发掘项目中,使遗址在考古发掘的全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④建立应急预案。根据相关法规与文件,修订和完善全套安全防范管理措施,制定《汉中山王墓群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等应急预案。

4.3 汉中山王墓群展示利用

遗址展示分为规划展陈和本体展示。规划展陈展示遗产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包括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雕刻艺术和壁画艺术、墓葬制度、建造技术等,可采用实物展示、文物陈列展示、资料和多媒体综合展陈等方式;本体展示展示遗址本体和历史环境,包括地形地貌、空间景观、动植物环境等,可采用地上封土和地下墓室实物展示、遗址环境展示、绿化标识展示等方式。在汉中山王墓遗址区内,构建“一核、三区、若干点”的整体展示结构体系(图3),以汉墓石刻馆刘兴墓为核心,向外扩散陵北村、高头村、赵村为中心,其余乡镇中的汉墓冢以保护为主,有重点地展示遗址本体与遗址环境,多视度揭示历史信息。

图3 墓群展示结构规划图(来源:作者自绘)

5 结束语

定州汉中山王墓群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重大,社会影响深远,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不可再生的。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利用现代保护技术,保护已有遗迹文化不流失、不消亡,同时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墓葬本体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辽上京遗址
眼睛是“本体”
墓葬中的女人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