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洁 张艳 余自娟 王荣华 赵敬 杜灿灿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自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互联网+”理念后,“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1〕,并推动着各个传统领域优化演变,不断产出信息化背景下的跨界融合新成果。“互联网+”强调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我国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资源需求激增也为“互联网+”和养老产业的结合提供了机遇,随之出现“互联网+养老”这一跨界融合的新概念。“互联网+养老”是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养老模式创新性融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包括老年人大数据分析、健康指标监测、远程监控报警等多项服务内容〔2〕。自“互联网+养老”理念提出后,我国各省份和地区陆续开始探索和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养老”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互联网+养老”理念提出后,我国政府也不断释放政策红利,鼓励这一新型养老产业的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高养老服务水平”〔3〕,将“互联网+养老”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也支持建设“互联网+养老”工程,鼓励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发智慧养老平台〔4〕。目前我国“互联网+养老”多为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联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实行市场化经营,并集合养老服务志愿者等多方社会力量,由民政部门负责监管,惠及广大老年群体。此外,部分由社会自主开发的智能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也是“互联网+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互联网+养老”模式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互联网+”老年教育、“互联网+”老年扶贫及老年电子商务等。
1.1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 由政府主导的“互联网+养老”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有社区养老信息平台、日间照料中心、虚拟养老院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为: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而由社会自主开发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则主要通过将科技元素融入养生养老的设计中得以实现。
1.1.1线上服务
1.1.1.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即电子化的健康档案,是涵盖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及接受卫生服务记录的信息资料库,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访问、处理、储存和传输〔5〕。电子健康档案是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互联网+养老”的基本内容,通过互联网、智能监测终端等将老年人基本信息、就诊记录、健康数据等上传至信息平台,可动态把握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整合老年人健康大数据,帮助医生全面正确的诊断治疗,同时有助于养老服务人员预测和选取针对性的养老服务类别。目前我国已有浙江、山东、河南、天津等多个省市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助力“互联网+养老”产业的发展。
1.1.1.2开通养老信息查询 养老服务信息化不仅帮助医疗及养老机构动态把握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同时也为老年人获取养老信息提供了便利。我国上海在2016年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综合为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市有关于老年人的各项统计信息,例如养老机构位置、维权地点分布、办事指南等,旨在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各类与养老相关的实用信息。此外该平台还为老年人设计了专属三维“养老地图”,涵盖了全市所有养老机构、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等位置信息,老年人只需一键查询即可直观获取所需信息。信息查询功能可帮助老年人全面便捷地获取养老信息,使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的途径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助于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老年群体信息不对称问题。
1.1.1.3实施远程安全监控 远程监控对于保障老年人居家及出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多数“互联网+养老”平台会为老年人配备可穿戴式智能监测设备,或在老年人家中安置传感器,动态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行为状态,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向平台发出警报,保证老年人得到及时照看和治疗。例如乌镇政府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配备了报警器、门磁及红外线感受器等,老人一旦感到不适,即可迅速按下手腕报警器向平台急救人员求助。此外,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设计发行的防走失黄手环也融入“互联网+”,元素不断改良创新,由最初的纸质信息卡逐渐过渡到微信二维码、防走失贴、内置定位系统等新形式。
1.1.1.4预约健康及生活服务 健康及生活服务预约是老年人使用较多的“互联网+养老”功能之一,居家老年人可通过智能终端向养老信息平台呼叫或预约服务,包括上门照护、康复理疗等健康服务及助洁、助浴等生活服务。杭州的“互联网+养老”走在全国前列,早期主要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发放老年手机来向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日常家政、亲情通话等服务,后期将服务呼叫终端由老年手机扩展为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5大类,并将服务内容扩展为3大类共13项,并划分为无偿、低偿等收费级别供老年人选择。杭州还将“互联网+助餐”作为2018年养老“十项”行动计划之一,在各大餐饮平台上专门为老年人开辟点餐界面,届时老年人仅需“一键点餐”便可享受到便捷的配送餐服务。
1.1.1.5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早期“互联网+养老”侧重于紧急呼叫和生活服务,之后随着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就医需求逐渐从“病有所医”转化为“病有良医”、“病有优医”,而远程医疗作为一种优化便捷的就医形式,也被纳入到“互联网+养老”建设中来。浙江乌镇2016年底启动的“智慧养老2+2新模式”就开始以“医养结合”为核心,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养老综合平台、远程医疗平台+照料中心、卫生服务站”模式,并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通过“云诊室”,把远程医疗的服务范围延伸到基层社区。而近年来“县域医共体”在各地逐步建立,通过互联网,县级医疗资源可辐射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使得农村地区老年人同样受益于远程医疗。
1.1.1.6进行老年远程关怀 对于某些特殊老年群体如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除医疗急救、日常照料等基本服务外,精神慰藉也是亟待满足的需求〔6〕,部分地区已经尝试在“互联网+养老”项目中加入远程关怀元素。例如江苏泰州的“孝心365”项目,就以电话关怀为切入点,养老服务人员每日定时打电话慰问老人,内容包括天气状况、服药提醒等,还可第一时间了解老年人需求和状况,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远程关怀将养老服务的提供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远程关怀不仅仅是定时提醒,更是一种重要的心灵慰藉。目前远程关怀在“互联网+养老”服务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形式以电话慰问为主。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及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远程关怀必将成为“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形式也必将更加多样。
1.1.2线下服务
1.1.2.1信息化养老服务中心 线下服务是对“互联网+养老”线上功能的支撑与延伸,信息化的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线下服务的典型代表,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形式。浙江乌镇为当地老年人建立了智能化照料中心,供老年人休闲用餐、护理保健等,老年人可扫描带有个人信息的会员卡进入中心,使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基本情况,以便提供必要的帮助。福建泉州的“互联网+居家养老”在服务对象较为集中的社区设立实体援助服务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应急援助、康复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淄博金岭回族镇的“互联网+卫生院”设置了线下健康服务区和生活娱乐区,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
1.1.2.2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与线上预约功能相匹配,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杭州的“智慧养老2.0”专门设置了智慧养老线下服务站,社区老年人通过智能终端下单,平台根据其需求在线派单给相应服务人员,服务人员到达老年人住处,扫码确认身份并提供相应服务。北京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所依托的“医护到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护士集团,由通过平台认证的执业护士在业余时间为患者提供打针、输液等上门护理服务及健康指导,有效优化了医护资源配置,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的护理保健需求。此外,上门服务还被用于收集养老服务反馈,例如福建厦门为部分社区配备了助老员,助老员负责承接或协助养老工作,并通过入户巡访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服务体验及未满足需求,及时反馈至养老信息平台,以便为社区老人提供精准的养老服务。
1.1.3“互联网+”养老人居 许多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的养老人居在设计上融入科技养老元素,是“互联网+养老”的重要补充。例如部分企业应用智能老化产品,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报警系统,值班管家收到警报后可通过平台及时查看老年人的疾病史、家庭常备药、体检情况等信息,以便及时安排救援。还有部分养老人居安装红外或微波探测系统,当老年人在室内某处停留时间超出预设值时,系统即可发出异常活动通知,告知工作人员及老年人家属及时上门查看。相对于政府主导的“互联网+养老”项目,“互联网+”养老人居侧重于一对一的产品设计,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但多数养生养老人居造价高昂,惠及范围较为有限。
1.2“互联网+”老年教育 “老有所学”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之一〔7〕,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性途径〔8〕,近年来“互联网+”的优势逐渐引起老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16年发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也将远程老年教育列为老龄工作的重点推进计划〔9〕。山东枣庄峄城区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老年教育由城区延伸至乡村,老年人可在茶余饭后通过电脑网络集体观看视频课程。此外,潍坊的银龄家庭传媒大学也是老年教育的优秀办学典范,教学内容包括政策知识普及、书法绘画、摄影技巧等,老年人可通过电视、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实时收看,当地电视台每月还为老年人组织才艺展示、作业点评等活动。“互联网+”老年教育形式多样、可及性强,有助于凝聚老龄群体,充分满足老龄学员规模日益扩大所产生的教育需求,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10〕。
1.3“互联网+”老年扶贫 扶贫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11〕,近年来互联网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并开始在扶贫项目中得到应用。为实现老年人健康扶贫、精准扶贫带来新的推动力量,山东枣庄峄城区将老年人健康和扶贫问题有机结合,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工作,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对贫困老年人进行精确标识,为贫困老年人开设一站式就诊“绿色通道”,实现了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健康扶贫。“互联网+”与老年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有限的扶贫资源被应用于最需要帮助的老年贫困群体,是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实现贫困老年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的有效路径。
1.4老年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网络购物的队伍中〔12〕,老年电子商务也成为近年来随“互联网+养老”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不少互联网企业和电商平台纷纷开辟老年购物专区〔13〕。山东淄博的“幸福9号”养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建立网上商城,通过线上商城和线下实体店铺结合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消费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则通过招聘老年职工担任用户研究专员,开展老年消费市场的调研工作,以便充分了解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开拓老年消费者市场。目前我国老年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需结合老年人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改善〔14〕,同时,除了网络购物外,金融理财、在线咨询、出行定制等也是未来老年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13〕。
2.1优化养老资源配置 “互联网+养老”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将各项养老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连接起来,并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及时满足老年人各项养老需求,有助于解决传统养老产业中存在的服务过于碎片化、供需不匹配的问题〔15〕。同时,对各项养老服务的集中整合也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方的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进程〔16〕。
2.2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互联网+养老”的发展也对养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线上服务方面,亟需一批掌握互联网技术及老年护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线下则需要大量从事老年照护的服务人员,而养老服务领域的现状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照护需求,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来培养合格的养老护理人才及社区助老员。因此“互联网+养老”的发展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更多人才投身于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及养老护理教育等工作中。
3.1“互联网+养老”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互联网+养老”多围绕经济条件及互联网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试点运行,再逐渐推广至其他地区。例如浙江乌镇、杭州等地已实现“互联网+养老”的平稳运行及更新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我国“互联网+养老”城乡发展也不均衡,相较于农村老年人,城镇老年人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较高、其养老服务支付能力较强〔15〕,同时,尽管互联网普及范围逐渐扩大,但从网民数量、上网时长、浏览内容等方面来看,互联网发展的城乡差异仍持续拉大〔17〕,因此城镇“互联网+养老”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农村。
要促进“互联网+养老”的城乡协调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必不可少。政府部门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互联网+养老”涉及平台研建、服务对接等多个方面,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部分企业和投资者对其持犹豫和观望态度〔18〕,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并对涉及“互联网+养老”的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和重点支持,从而凝聚社会各方资本力量发展农村“互联网+养老”。此外,信息能力水平会影响老年人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选择〔12〕,进而影响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的接受程度,应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的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农村老年人适应信息时代,为“互联网+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2服务内容与养老需求未完全对接 我国2018年《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中老年人通过互联网浏览的内容中,浏览量最靠前的是关于慰藉心灵和调节情绪的文章,提示中老年人的情感和沟通需求尤其突出〔12〕。而目前我国“互联网+养老”仍以医疗、照护为主,缺乏关于精神慰藉的服务内容,分析是由于尽管“互联网+养老”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互联网+”与养老的融合尚未走出起步阶段〔19〕,侧重于适老化智能设备与信息平台的研发应用,且多从管理者角度制定服务内容,老年人对自己享受的服务缺乏自主选择和知情权,导致目前“互联网+养老”更多关注老年人物质及医疗保健需求的满足,缺乏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意愿的考虑〔20,21〕。因此我国“互联网+养老”服务内容不均衡,与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尚未实现完全对接。
有效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应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全面对接,并将老年人自身作为养老服务主体,使其对自身的健康和福祉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2〕。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23〕,就将精神心理健康作为评判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并把社会参与作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内容。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养老”侧重于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安全保障层面的需求,而对精神心理关怀及社会活动参与涉及较少。因此发展有效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应让老年人自身参与到“互联网+养老”产业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顾及老年群体不同层次需求,从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社会参与和精神慰藉等多个层面提供养老服务,实现“互联网+”与养老需求的全面对接。
3.3健康数据缺乏有效管理 多数“互联网+养老”服务通过健康体检、移动监测设备等采集老年人健康数据,并上传至各自养老信息平台的数据中心,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监测。但由于各平台独立运营及系统兼容性等问题,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大多被孤立地储存于所属的养老信息平台,缺乏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对接共享,即使是相对规范的社区电子健康档案,也普遍存在“系统未关联、数据未共享”的问题〔24,25〕。由此造成的“信息孤岛”使老年人健康数据处于分散状态〔26〕,数据有效利用程度偏低,限制了老年人健康数据的整合和深度挖掘,难以发挥“互联网+养老”背景下老年人健康大数据的真正作用。
实现老年人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是打破“信息孤岛”,开展老年人大数据分析的首要前提。鉴于目前不同信息平台独立运行、缺乏格式统一的数据接口,政府部门应在技术层面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不同机构平台间合作与数据共享,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对接与共享平台。例如,老年人通过智能监测设备或社区体检所采集的生理数据,在上传至所属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后,可同步至老年人在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中,有助于医务人员全面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也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的重复检查及数据的重复录入等。
3.4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问题 质量与安全也是“互联网+养老”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养老服务的质量保证,目前市场上智能健康产品众多,部分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测量精确度与医疗机构相比存在差距,难以对老年人的健康及疾病状况实现精确评估和预测〔27〕。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关系到线上平台的有序运行及线下服务的质量水平,也是影响“互联网+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与互联网相关的任何事物均无法回避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养老”涉及老年人基本资料、健康数据等各类信息,如无规范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极易使老年人信息处于泄露风险中。同时,老年人对互联网信息的甄别能力较低,信息安全能力较弱〔12〕,在独立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极易发生个人信息的泄露。
为确保“互联网+养老”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养老产品的质量监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专门发布指南,将部分健康类移动应用产品纳入到监管范围内〔28〕。我国政府部门也应尽快完善“互联网+养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对智能养老产品的质量实施监管。其次,应大力培养符合“互联网+养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可在高校专门开设相应专业,或将老年护理与信息学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行跨专业联合培养,此外还需对养老护理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管理,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福建厦门就为社区助老员制定详细的岗位标准并定期考评,不合格者即解除聘用。同时,“互联网+养老”服务涉及老年人信息安全,需成立专门团队负责维护信息安全、过滤互联网有害信息,防止由于互联网安全漏洞及网络诈骗等因素损害老年人信息安全。
总之,“互联网+养老”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优质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项养老问题。但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地区发展及服务内容不均衡、数据缺乏有效对接、质量保障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在后续发展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开拓,从落实政策法规、对接养老需求、加强人才培养、保障服务质量、维护信息安全等多个角度出发,精准高效地推动“互联网+养老”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