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综合阅读

2019-01-10 21:21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景海鹏小鱼儿自然段

(一)枫 叶

父自山中归拾红叶一片,以示①其子。 子曰:“树叶皆②绿,至秋则黄。何③有红叶?”父曰:“此枫叶也。经霜则红。”子不信。明日父携④子,至山中,观红叶。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子大喜。父曰:“事须亲见而始信之,凡⑤人皆然,不独汝也。 ”

[注释]①示:给……看。 ②皆:都。 ③何:为什么。 ④携:带着。 ⑤凡:所有。

1.请翻译文中画线句。

2.儿子跟随父亲在山中看到的红叶是什么样子的? 请用“”画出来。

3.与“事须亲见而始信之”这一句意思相同的选项是(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集思广益,多见多闻。

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山东济南市天桥区)

(二)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仕于南方( )

(2)席上食菱( )

(3)欲以去热也( )

(4)欲以去热也( )

2.翻译: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河南焦作市马村区)

(三)怒 放

①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 浮)。 我高兴极了!

②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 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 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了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我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 继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③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要开花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做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优美绝伦。

④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密 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影,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⑤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她就是“月下美人”啊!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乃是 还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⑥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能坚持不懈,执着追求,( )能开花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那一瞬的辉煌,足可令她叶青万年,花放万年!

1.用“√”选出括号里恰当的字或词语。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低首含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愿以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心情随着昙花的生长跌宕起伏,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心急——___________—__________—感佩

5.第③自然段画线句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说说理由。

6.联系上下文,为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处补充一句适当的名言或俗语。

7.俗话说“昙花一现”,本文末尾却说:“那一瞬的辉煌,足可令她叶青万年,花放万年! ”这是否矛盾呢?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

(四)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 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 种些什么呢? 见花工们细细地松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蔷薇[注]了。 ”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 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

④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永远是潮湿和阴凉的,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 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的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 楼前 阳光下 姹紫嫣红 楼后月光下 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 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果树和花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2.在第⑩自然段中的空格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请仔细阅读短文,思考:文中的白玉簪花究竟美在哪里?

4.阅读短文,说说第⑥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粗粗”“长长”“硕大”等词语突出了白玉簪花长得健康有生机;“羞怯”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和美丽。

B.文章主要采用了反衬的方法,用玫瑰来反衬白玉簪花,说明白玉簪花比玫瑰花更高洁、更美丽。

C.文章的第⑧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6.读第⑩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湖北枣阳市)

(五)绿色建筑

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绿色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德国建筑学家制造成功一种“向日葵”式旋转房屋,内装入同雷达一样的红外线跟踪器,只要天一亮,房内的马达就会启动,使整座房屋迎着太阳缓缓转动,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让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屋内。 夜幕降临,房屋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复位。这种房屋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驱动房屋运动,保证房内的日常供应和用电,设计构思十分巧妙,独具匠心。

澳大利亚悉尼市为举办2000年奥运会,特意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家跨世纪的绿色体育馆,使人处处体会到环保的气息:供电由设在馆顶上的1000 组太阳能电池完成; 坐椅90%由废料制造而成;纸张——所有海报、入场券等,全以再生纸印刷。更奇怪的是,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墙壁上的装饰图案或大厅中的雕塑,均以地球、波浪、年轮、阳光、水草、叶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使整个建筑表里如一,内外和谐。

1.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绿色建筑”。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耳目一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画“√”,错误的答案后面画“×”。

(1)充分利用太阳能而建造的房屋是按照向日葵的原理设计的。( )

(2)“入场券”的“券”字音节是juàn。( )

(3)澳大利亚奥运会所用的纸张全部来自废旧纸。( )

(4)文中破折号的意思是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 )

(5)绿色体育馆的装饰都是与大自然有关的图案。( )

(6)世界上第一家跨世纪的绿色体育馆是德国科学家设计的。( )

4.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河南济源市)

(六)雪天里的暖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银装素裹。往窗外看去,雪没完没了,天地白茫茫的一片。蜷在家里,连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

②一股冷风呼啸着扑进门,送外卖的“骑士”顶着一头白雪站在门前。 他头发“白”了,睫毛白了,脸却格外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我看见他的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 他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破了,头盔也坏了……”

③我跑进屋拿了条干毛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骑士”边擦头和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 ”

④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找出一个不用的头盔送给他。 “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 上午,我抢到三杯奶茶的订单。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你,另外两杯麻烦你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 ”

⑤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 “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 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把一杯奶茶给了店门口扫雪的清洁工阿姨,另一杯奶茶给了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第三杯奶茶送给了铲雪的志愿者。”“骑士”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骑士”喝完茶,戴上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⑥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 但这冰雪覆盖的城市,仿佛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暖意……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蜷”表现出因天气恶劣人躲家中不愿外出的心理。

B.“扑”表现出严寒天气里寒风猛然冲入室内的样子。

C.“顶”表现出雪下得猛及“骑士”冒雪送外卖的不容易。

D.“抢”表现出雪天寒冷,人们急需订热奶茶的心理。

2.第⑤自然段中,描写配送单被小心折好这一细节是因为( )。

A.这是新年到来前“骑士”送的最后一单。

B.这一单有客户送给“骑士”的特别礼物。

C.单子备注的派送说明温暖了“骑士”的心。

D.单子见证雪天人们彼此关爱的温情。

3.文章多处描写风雪,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说明天气恶劣,衬托出坚守岗位者的可敬。

B.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C.凸显文章“雪冷天寒,人心温暖”的主题。

D.告知读者,暴雪天气如何影响人们的出行。

4.下列是同学们对短文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暴雪天气,外卖“骑士”讲述他的奇遇,“我”感到温暖。

B.暴雪天气,“我”与外卖“骑士”聊聊雪天里发生的故事。

C.暴雪天气,外卖“骑士”的所见所遇,折射社会人情温暖。

D.暴雪天气,外卖“骑士”的动情讲述,让城市弥漫开暖意。

5.下列是同学们对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外卖“骑士”雪天坚持派送,让作者感觉温暖。

B.雪天关爱劳动者的举动,让人感觉温暖。

C.“骑士”送来的外卖还烫,雪天吃着一定温暖。

D.彼此关爱,让人们感觉到城市弥漫着温暖。

(江苏盐城市)

(七)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台上蘸来蘸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孩子们用半块砖砸开冰面,才哆哆嗦嗦将水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到一半,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里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当时,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会弯下腰去,恭恭敬敬地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进去,有时有一簇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最终化为灰烬。

⑪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愿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 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舱底,才敢破浪远航。

⑫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舱底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⑬这是我的起点。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1.默读第①~③自然段,填空。

作者在( )、( )的家乡,度过了( )。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 )有关。第③自然段中第1 句话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

2.男老师为什么要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白酒?

3.文中提到的蘸酒写字的人都有哪些?

4.第⑨自然段中“书法”一词出现了两次且加了引号,分别指什么?

5.过路的农夫见了字纸是怎么做的? 用“____”画相关句子。 渔民远海打鱼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 用“”画相关句子。

6.第⑫自然段中有一对近义词是( )( )。 作者笔下的“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指的是( )。

7.写出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陕西师大附小)

(八)无声的尊重

①一个冬日的傍晚,身在德国的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 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 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 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个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我正犹豫,是否上前领他过来。 却看到候车队伍最前排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 我身旁一个金色短发的男孩,瞥了一眼导盲犬,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 开门的一刹那,司机发现了盲人男子:“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了:“谢谢,我自己来。 ”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 此时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隘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 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 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 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 我旁边那个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 ”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 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深沉的关爱、无声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 心里,_______________

1.“默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的“默契”是指_____________。

2.短文题目为“无声的尊重”,文中“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

(1)候车时:候车队伍最前排的中年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色短发的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车后(从文中选两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自然段中写到这只导盲犬憨态可掬,神情专注,可是人们对待它“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在⑩自然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作为结尾。

5.下列对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中的加点词,通过描写中年男子及其他候车人毫不迟疑的动作,意在表现大家对盲人男子的关心和帮助。

B.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关心帮助他人时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懂得尊重,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

C.短文第⑤、第⑨自然段都有“沉默依旧”一词,作者反复强调此词,意在说明车上都是陌生人,大家不便交流。

D.短文的结尾寥寥数语,却用寒冷的环境衬托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

(九)我的心灵永不失重

①景海鹏,十年三上太空的壮举,见证了飞天英雄卓著的功勋!

②景海鹏的飞天之路是从1998年1月开始的。当年,他从1500 多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而作为一名航天员,必须在五年内完成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训练。 景海鹏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剑,于2003年5月,取得航天员飞行资格证书,具备了执行飞天任务的能力。

③2008年9月25日,景海鹏第一次太空圆梦。为了实现梦想,他和战友凭着一股韧劲儿,利用3年时间认真学习,特别在低压环境出舱活动训练、舱外服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做了重点准备。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他终于和翟志刚、刘伯明驾乘“神七”进入太空,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④凯旋之后,景海鹏将成绩、经历和心态全部“归零”,告诫自己:一切从头开始。

⑤执行“神九”任务,面临着我国首次手动交会对接,这对航天人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按照计划,共同科目训练期间,每位航天员一周最多安排两次对接训练,每次训练1 个小时左右。 【A】而景海鹏不管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会加练1个小时,每个周末还加练半天。 在“神九”任务考核之前的三年里,他已经练了1700 多次。 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作为指令长,带领刘洋和刘旺驾乘“神九”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的任务。

⑥二度飞天之后,景海鹏不为“功成名就”所动,坚守“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不备”信条,全身心备战“神十一”任务,他再次顺利入选乘组。

⑦“神十一”飞天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科学试验最多的,其中4 次跑台束缚装置验证试验都要求在模拟失重环境下进行。前两次试验时,景海鹏和陈冬在跑台上找不到任何感觉,连走都不成样子,参研人员倍感压力。 【B】景海鹏几个晚上都睡不好,他反复琢磨动作要点,多次和专家、战友寻找原因。 第3 次试验时,他站在跑台上一边走一边仰头和陈冬说话,忽然奇迹出现了——他竟然能顺畅地走起来了!他又试探着跑起来,竟然也成功了!他开始用各种姿势跑,还跟陈冬两人抱着、背着、扶着,同样也成功了!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驾乘“神十一”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完成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向空间站又迈出重大一步。

⑧景海鹏三度飞天,饱尝了“激动”“幸福”和“享受”的滋味。 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明天的路标;他的每一次勇敢出征,都在给后来人传递力量;他“身体可以失重,心灵永不失重”铿锵而有力的誓言给我们以人生的启发。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功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颖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

3.第③~⑦自然段记叙了有关景海鹏三上太空的经历。 请仔细阅读文章,把下面的相关内容简要补充完整。

第一次上太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上太空:景海鹏和刘洋、刘旺一起驾乘“神九”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的任务。

第三次上太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的例子,从文中【A】【B】两处中任选一处做批注。

例:“为了实现梦想,他和战友凭着一股韧劲儿,利用3年时间认真学习,特别在低压环境出舱活动训练、舱外服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做了重点准备。 ”

这个句子具体写出了景海鹏和战友面对出舱难关,刻苦攻坚,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选【 】处,我的批注是: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的表达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6.对文章结尾“身体可以失重,心灵永不失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可以失重,但是自己的心永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B.身体可以失重,但是自己的心永远向着太空飞翔。

C.身体可以失重,但是自己渴望再上太空的追求永恒。

D.身体可以失重,但是自己心系祖国航天事业的信念不变。

(北京市海淀区)

(十)贾湖骨笛

在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中,有一样史前神器,叫贾湖骨笛。说起贾湖骨笛,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呢。

“肯定是个笛子! ”谈到1984年主持发掘贾湖遗址、见到贾湖骨笛的“第一反应”,张居中教授记忆犹新。 抹去与骨笛相伴数千年的泥渍,他迫不及待地将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横握在自己手中,嘴对笛孔,就吹将起来。 骨笛复鸣,并不悦耳动听的呜呜声划破天际。

但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研究员裴明相先生就认为它不是横吹,而是竖吹的。 所以它不是笛子,是洞箫。甚至有一位音乐老师还提出:它根本算不上什么乐器,其实就是个哨子。毕竟,先人打猎的时候,需要用到骨哨嘛!

究竟是哨子还是乐器?是洞箫还是笛子?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张居中带着骨器前往北京,请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进行鉴定,萧先生认为:“骨器已经具备音阶,当是乐器,不是笛子还能是什么呢? ”他请来了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进行吹奏。演奏家手持骨管,轻轻一吹,便发出音阶,婉转清亮,动人心魄。

此后,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贾湖骨笛至少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甚至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至此,“骨笛”才被正式定名为“贾湖骨笛”!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30 多支骨笛中,M282-20 和M282-21 被誉为“绝代双骄”——它们的特点很像古龙先生的小说《绝代双骄》中的两个主人公:花无缺和小鱼儿。

M282-20 很像花无缺,用张居中先生的话讲:“M282-20 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

而M282-21 很像小鱼儿,历经风雨,在出土时已断为三截。据推断,它并非入土后受损,而是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很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 不过,即使断了,主人仍然不忍心弃之,选择让这支骨笛在墓中长久地陪伴自己。(甲)在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主人还钻了14 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以复原。

张居中先生经过认真分析后推断:“花无缺”很可能是“小鱼儿”的“克隆版”。这是因为,“花无缺”在各方面工艺上都与“小鱼儿”极其相似——比如,“花无缺”与“小鱼儿”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 但相比“小鱼儿”,“花无缺”在许多工艺上有细微改良。 由此也不难发现,贾湖先民在乐器制造工艺上,已经有了极高的造诣。

(乙)

——王之涣《凉州词》

汉、唐之后的中国人,往往认为“笛”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东西。 而贾湖骨笛的出土,无疑给华夏的音乐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文中乙处有两句诗,你认为是以下哪一个选项中的诗句? ( )

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以下这些人中,谁认为贾湖骨笛是一种笛子? ( )

A.张居中与裴明相

B.裴明相与一位音乐老师

C.张居中与萧兴华

D.萧兴华与一位音乐老师

3.结合上下文,以下哪句话出现在甲处最为恰当? ( )

A.可见主人是多么勤俭节约啊!

B.可见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啊!

C.可见主人心灵手巧!

D.可见它的历史有多悠久,经历有多坎坷!

4.根据文章,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

①M282-20 比M282-21 编号小,是因为M282-20 更早被制作出来。

②之所以大家相信贾湖骨笛是“笛”而非“哨”,是因为鉴定专家来自首都北京。

③由于“花无缺”比“小鱼儿”工艺更精良,所以它不是墓主人的作品。

④贾湖骨笛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请根据文意,猜一猜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古龙先生的小说《绝代双骄》中两个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 )

A.小鱼儿与花无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小鱼儿的成长经历更为坎坷。

B.小鱼儿能够吹奏折断过的笛子,花无缺则有一支完美的笛子。

C.小鱼儿经历过三次骨折并缝过针,花无缺则从来没有受过伤。

D.小鱼儿擅于制造骨笛,而花无缺比小鱼儿的技术更高一筹。

6.据博物馆学的专家介绍,博物院在选择展品的时候并非只是“以貌取人”,而更注重展品的故事性,更喜欢“以神取人”。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认为今天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贾湖骨笛更可能是哪一个? ( )

A.M282-20 B.M282-21

(河南郑州市)

猜你喜欢
景海鹏小鱼儿自然段
秋天
小鱼儿爱“吃”人
小鱼儿上树
美丽的秋天
景海鹏:三飞太空
虫儿歌
“航天英雄”景海鹏小时候二三事
我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