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陌生人的拥抱
安 谅
网上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有朋友给明人发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一张是覃老弟在街头与毛头小伙子相拥相抱,另一张是覃老弟与一位妙龄女孩轻轻搂抱着的画面。不过,这张照片似乎又不像被PS过的,这倒有点蹊跷。
明人决定约覃老弟喝茶一聊。一笑之后,覃老弟便竹筒子倒豆,把事情的由来说得清清楚楚。
那天,他上街,走到大拇指广场的入口,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站在那儿,眼光迎着他,对他谦恭地介绍道:“先生,我是在校大学生,正在做一项社会实验,您能和我握个手吗?”覃老弟略显迟疑了一下,但他迅速咀嚼着小伙子所说的话,又见他稚气未脱,书生卷气,便伸出手去。小伙子握着他的手,连着说了几声:“谢谢,谢谢您,谢谢您支持我的实验。”
他走了不过百步,又有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孩出现在他面前。他以为那女孩也是想与他握手的,所以,当她伸出手臂,他也不自觉地抬起了右手臂。不料,这位还蛮清秀的女孩竟然说:“先生,我能拥抱您一下吗?我们,这是一项实验。”覃老弟看着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的小姑娘,心生一缕怜悯,微微点了点头,姑娘就双臂伸展,轻轻拥抱了他一下。只一会儿,女孩松开手,退后两步,向覃老弟欠了欠身:“谢谢您,谢谢您的支持。”覃老弟彬彬有礼地回道:“不客气,不客气。”“先生,您就不怕与陌生人拥抱吗?”姑娘又跟了一句。覃老弟仍是微微一笑:“冒险的事,总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这不会有太大风险。我相信这一点,也相信你!”姑娘双脸嫣红,朝他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
刚与姑娘告别不久,又有一位小伙子在路旁候着他:“先生,我能问您要个手机号码吗?”这回,覃老弟有些警觉了:“你,要我手机号码干吗?”“先生,我们是在做社会实验,看您会给陌生人手机号码吗?我想,我也可以与您交换号码,算是交一回朋友。”小伙子说得语句有点结巴,但说得还是入情入理的,覃老弟于是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还问了他的姓名:他叫李让。他还自我介绍是H大的一位在校学生。他感谢覃老弟对他们活动的支持,最后也问了一句:“您就不担心被陌生人要了电话,会有风险吗?”覃老弟薄嘴唇一咧,肉鼻子往前一拱:“这又有什么太大风险呢!冒险的事,总会有代价相随,不过,这没什么的。”小男孩提出要和他相抱一下。覃老弟也和他拥抱了一下,然后告辞了。
几周之后,有同事在网上发现了覃老弟与小男生相拥的照片,之后,他与女孩相拥的照片也出现了。他心里一阵气恼,怀疑自己被设计了。偏巧,小男生李让先打了进来。小男生充满歉意:“先生,这是我们的错,一位同学开玩笑,把您的照片发同学圈了,又有同学加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把玩笑开大了。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处理,马上就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结果。”
翌日,李让等几位学生在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到覃老弟家登门致歉。老师说网上信息已被删除,犯错的两位学生已被警方处理。覃老弟又笑了:“这是冒险必定付出的代价,不过,我不是说过吗?这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无所谓的。”说完,他的“覃氏调皮”又生动欢快地展现在脸容上。
(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月15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标题“陌生人的拥抱”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覃老弟之所以答应与陌生的女孩拥抱,只是因为她看起来与自己的女儿长得差不多,看见她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缕怜悯喜爱之情。
C.覃老弟面对陌生的小伙子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并表示没有“什么太大风险”,表明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信任的关系。
D.小说视角独特、洞察入微。作者通过看似信手拈来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篇幅短小,意味深长。
2.小说中画线处三次写到覃老弟的“笑”,三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主要特点?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
2.第一次“笑”有自我嘲弄的意味,覃老弟因为自己与陌生人拥抱的照片在网上曝光感到尴尬。第二次“笑”是对世俗偏见的嘲弄,世人往往认为与陌生人拥抱会招致危险,覃老弟却不以为然。第三次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包含着事情解决后的释然;覃老弟与陌生人拥抱的事件得以平息,他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人性的美好。(每点2分,其中含义1分,结合作品分析1分)
3.①小说开头用倒叙的写法,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在网上引起是非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主体部分采用插叙的写法,借覃老弟自己的口述交代两张图片的来历,既解答了开头的设问,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全文以“与陌生人的拥抱”为线索,紧扣两张图片展开故事,叙事紧凑,运笔自如,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每点2分,其中特点1分,好处1分;注意作答时须结合作品。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齐好收
谁也没想到,齐好收去了一趟省城,闷声不响地骑回来一辆锃明瓦亮的自行车。
社员们都弄不清,齐好收哪来的这么大能耐?
齐好收是个弃儿。据说,刚剪断脐带就被生母扔进了邻乡的麦秸垛里。这村里一个老光棍赶集遇见抱回家,这人一口奶,那家一口饭,长大成人,娶妻生子。
齐好收平时脾性孤僻,寡言少语,极少与人来往。社员们也都懒得搭理他。可见他骑回一辆自行车,队里一些小年轻都围上了他,这个摸摸车把,那个摇摇车铃铛。齐好收嘴上没说话,却一脸的不乐意,生怕车子碰少了一块似的,赶紧骑回家。
齐好收把自行车当成了宝。每天干活儿回来,饭碗不端,头一件事就是擦车。
一次,齐好收的老婆趁他没在家,推出自行车想到屋后的场院里学车,刚蹁上腿就连人带车摔倒在路沟里,腿磕破了一道口子。齐好收听说后跑回家,心疼地检查着自行车,对老婆的伤却视而不见。老婆气得问他,是人值钱还是洋车子值钱?齐好收振振有词,说你腿碰破换层皮就好了,洋车子磕坏了就长不上了。老婆扔下一句,你以后搂着两个轮子睡觉吧,一撅腚抱起孩子便回了娘家。
这事在全大队传扬开来,社员们便给齐好收取了个“齐二轮”的外号。
齐二轮骑车,遇着沟沟坎坎就推着走,遇到水汪和泥坑就扛着走。一次赶集买猪崽,回来时下起了雨,满路的泥泞,齐好收心疼自行车,就连猪崽带车子一起扛着,硬是跋涉了六七里地回家。社员们见齐二轮骑车没有扛车的时候多,就嘲笑说这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太娇气了,过河得骑人,遇水遇泥还得骑人,真分不清是齐二轮骑二轮,还是二轮骑齐二轮。
村里有人串亲访友,想借他的车。可齐二轮都是一口回绝:不行,借老婆我也不借洋车子。
开初,借车的人愤愤不平,后来见他一视同仁,心中才平衡,怨气也少了一些。谁也没想到,后来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那是秋收,社员们正在生产队忙着剥玉米。三驴媳妇突然得了急病,看情形好像是得了急性阑尾炎,痛得在地上打滚儿。三驴修水库去了,没在家。村子离公社医院有七八里路,队里有一辆拖拉机,可天没亮就到外地拉化肥去了。众人很快就想到了齐二轮的车,心想你齐二轮平常不借,这时候总该大方一回了吧!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是满口拒绝。众人见他如此不近人情,都说你还有没有人味儿!可是,任众人如何数落,齐二轮就是不应口,最后竟背起三驴媳妇朝公社跑去。七八里路,他竟一气跑到了公社医院急诊室。没想到三驴媳妇刚被放下,就扑哧一声笑了,对齐二轮不好意思地说,俺可能是岔了气,你一跑一晃,气通了,肚子不疼,好受了!
三驴媳妇边说边看齐二轮,只见他面色苍白,满头汗水,脸越来越扭曲,最后一下瘫痪倒地。医生连忙抢救,可心脏已停止了跳动。
…………
齐二轮是外丧,尸体临时放在了医院太平间。他老婆哭得死去活来,说一定要告诉他在省城的生母一声,才能火化。
人们这才知道齐二轮已经找到了他的生母。果然,第二天,医院门口停下一辆小轿车,走出一位鬓发斑白的女干部。她一看齐好收的遗容,便老泪纵横。
原来,她就是齐好收的生母。早年,她在这一带搞土改。有一次,工作队被还乡团包围了,正巧她临盆分娩,婴儿呱呱坠地。突围时,为了不暴露目标,她只好忍痛将婴儿包裹在随身的军用书包里,放到一个麦秸垛里。解放了,她到旧地找过好些次,都没有找到。再后来,丈夫牺牲在朝鲜战场,几次运动,自己受到冲击,寻子的事不得不搁下。直到去年,她在火车站等车,偶然间看到齐好收身上背的军用书包,母子相认,一番抱头痛哭。齐好收怨恨无比,怨生母为啥生下他又抛弃了他。生母愧疚难当,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可齐好收执意要回去,说自己娶妻生子,早已习惯了乡下的生活。生母见留不下他,就拿出自己的积蓄,托人买了一辆自行车,送给齐好收,他说啥不要。生母哭着说,娘知道苦了你,用啥也补偿不了,可这么些年,娘的心里也苦啊。
齐好收这才挥泪推回了那辆自行车。
众人恍然大悟,万没想到事情是这样的。
齐二轮出殡那天,他老婆雇了纸糊匠扎了一辆自行车,送到了他的坟前,一把火烧了。
(有删改)
4.关于这篇小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从齐好收“骑回来一辆锃明瓦亮的自行车”开始,以“他老婆雇了纸糊匠扎了一辆自行车,送到了他的坟前,一把火烧了”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爱惜自行车胜过自己生命的农民形象,其事可叹,其人可怜,其情可悯。
C.齐好收背着“病人”跑了七八里到医院,三驴媳妇的“急病”不治而愈,齐好收却累得断了气,情节的突转,使主人公之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使主人公从省城骑回自行车、平时把自行车看得比老婆还重要等情况,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悬念。
5.主人公齐好收孤僻、冷漠的外表下隐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试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结尾,主人公齐好收意外死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结局又是“圆满”的,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4.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结构中情节的作用;分析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文中并无心理活动描写。
5.①对母爱的渴望和珍惜之情。齐好收把母亲给他的自行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正出于他对母爱的渴求和珍惜。②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心。与母亲相认后,他有机会离开农村,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舍不下家乡,丢不下妻子。③救人急难的助人之心。为救病人,他背着三驴媳妇一口气跑了七八里,最后累死。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情感的能力。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应从文中与主人公有关的事件、言行中分析挖掘。如主人公齐好收十分重视母亲送他的自行车,因舍不得骑车、借车,跑着送病人去医院而累死,这体现的是他对自行车不同寻常的爱惜和珍视,因为自行车是母亲送的,由此可推知主人公并不是爱财、吝啬,而是对母爱十分渴望、十分珍惜。虽有机会离开农村,但因为对家乡、对妻和子的爱选择留在农村,虽外表冷漠,但也热心助人。
6.①齐好收生前渴求母爱,因此对寄托着母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行车无比珍惜,死后能与一辆纸自行车为伴,也算得偿所愿。②主人公生前被人们误解、调侃,最后因救人而死,真相大白后,“众人恍然大悟”,妻子为他焚化纸车,表明主人公最终得到了人们包括妻子对他的理解和尊敬。③生下来被遗弃,活着时被误解,死后才得到人们的理解,悲剧故事的“圆满结局”,寄托着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内容、分析作品情节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意蕴的能力。仔细审题,抓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主人公意外死去,结局“圆满”。主人公意外死去本是悲剧,“圆满”从何说起呢?这时要回到文本,对比结局和前文。结局主人公的妻子给他烧了一辆纸扎自行车,而前文齐好收的妻子因为他把自行车看得比自己重要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妻子原谅了主人公对自行车的执着,由埋怨到原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圆满;“众人恍然大悟”与前文的取外号、愤愤不平、数落形成对比,之前的种种数落是因为不知道隐情,现在知道了,是对他的谅解和他以死亡为代价救人的尊敬,这也是一种圆满,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对比,再联系本文主题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至于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
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水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怔怔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很好。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少情、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串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小说叙事的节奏。
8.小说以“阳光很好”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7.B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选项分析】“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少情、不顾家庭的不满”这一表述不当,小说中并未言及丈夫的刻薄少情,从文中“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这句可以看出,丈夫只是近段时间因为病人病重需要诊治而早出晚归,暂且无暇顾及家庭。
8.①以“阳光很好”之景收尾,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丈夫对病人(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的心。②以“阳光很好”之景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每点3分)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分析】小说一开始丁茜不了解实情,对丈夫颇有怨言,但随着窗帘的撩起,真相大白,让丈夫和女邻居的丈夫的形象凸显,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文章主旨得到升华,既有对女邻居的坚强的敬佩,也有对丈夫和女邻居的丈夫的付出的赞美,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规律探究】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可从环境描写、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环境描写可考虑是否有烘托渲染,情节结构可考虑是否有前后呼应,形象刻画可考虑是否有对比衬托,主题思想可考虑是否有深化升华等。
9.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每点2分,若有其他理解,且符合文意,亦可酌情给分)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从题目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解题分析】从结构安排来看,“绿窗帘”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展开,相当于行文线索。而绿色又象征着希望、幸福、生命力,这又为小说主题注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因为“绿窗帘”中间始终没有拉开,直到结尾才拉开,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设置了一个悬念,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规律探究】标题大多揭示主题,可结合文本,联系其与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同里之思
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作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连,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戴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做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啊。退思园确是发人深省。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富甲一方,时有盗贼骚扰,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反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吗?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突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的向往和挂念。
B.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独特气韵。
C.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做铺垫。
D.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写退思园蓄势。
11.作者为什么在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2.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6分)
【参考答案】
10.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散文、分析散文内容的能力。
【选项分析】下文并非在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
11.游“退思园”之前,作者怀着从众的心理,非常向往“退思园”;(1分)游览“退思园”时,作者意识到“退思园”的“退思”与“退而思过”的本义不同,实质上是退而不思过,只是一种手段与假象;(2分)游览“退思园”后,作者产生了关于“退思”的诸多思考;(2分)因此,作者说“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1分)(意近即可)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立足原文,着眼全篇去搜索“异样的思绪”产生的原因,然后概括作答。由第一段“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可知,作者在游“退思园”之前是非常向往的;由第二段到第十二段作者游览“退思园”时的思想变化可知,作者意识到“退思园”实质上是退而不思过,只是一种手段与假象;第十三段,游览“退思园”后,作者产生了关于“退思”的诸多思考。提取归纳之后,按照游园的顺序划分层次作答即可。
12.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②退而思过,不如进而反省;③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成理,意近即可)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分析】通读全文可知,作者的“同里之思”主要是由退思园引发的,如“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啊”“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反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吗?”这些在同里思考的内容,提取概括整合即为本题答案。
【读写一体】夹叙夹议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 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似的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13.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聪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久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的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14.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15.作品多处使用了象征手法,请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3.C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对文意、主题、行文方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正确理解的能力。
【选项分析】作品结尾写儿子向姑姑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这篇文章主旨比较深刻,要求考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将每一个选项都能够和文章的内容进行比对,从而判定正误。
14.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尽管命运是残酷的,可是作者在行文中,通过优美的景致和含蓄的语言,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表现作者对姑姑坚忍、温柔、乐观、善良的性情的赞美。“生命吻我以痛,我愿报之以歌”,在哀而不伤中,体现出作者对积极生活的人生观的颂扬。(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叙述角度的作用和效果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分析】能够正确解读小说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叙述角度对于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的作用,并指出其表达效果。从中分析出作者对积极生活的人生观的赞扬的态度。
【规律总结】阅读小说,要看到小说三要素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作用。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居于重要地位。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人物常常是情节和环境的核心和主体,而情节则应该看作人物性格的延伸和发展史,环境则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舞台。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不要把这三要素割裂和孤立地看待,而应该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就会真正感觉到小说中情节和环境的任何一笔描写都与人物息息相关,而不是多余的叙述。
15.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②“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③开满了鲜花的“南山”,是姑姑每到天气晴朗时候都要去的地方,它是姑姑的寄托、回忆、迷梦,就像姑姑心中怀抱着巨大的秘密和哀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角度】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题分析】分析文章的象征手法,就象征物的特征挖掘其象征意义,结合文章前后内容,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同时要看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