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记人散文。汪曾祺先生撷取金岳霖先生生活与工作的几个片段,用平实而富有韵致的语言叙述和描写,从不同角度塑造了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极富情味的金先生形象。关于“老金”的逸闻趣事很多,因条件所囿,汪曾祺先生不可能尽书其事。不过,文章选择的几个富有特色的生活画面,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金先生的真性情。读者通过作者的视角,可以认识一个“有趣”的“老金”。
从阅读的角度观照《金岳霖先生》一文,汪曾祺先生以温婉的笔触,如叙家常般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融入的是对金先生的敬仰之情。不论是对外在容貌的刻画,还是对内在精神品质的塑造,汪先生行文中饱含的深情都溢于文面,读文如饮甘洌山泉,沁人心脾。而从写作的角度审视,《金岳霖先生》一文堪称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不论是谋篇布局、构思立意,还是选材组材,都可以作为学习写作写人记事文章的范本。笔者以《金岳霖先生》为例,结合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探寻写作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
金岳霖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他对逻辑学情有独钟,而且把“我觉得它很好玩”的西方逻辑学引入中国,扎根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土壤之中,精耕细作,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学科。作为西南联大知名学者中的一员,金先生的品性是独特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有别于其他人。汪曾祺先生对金先生品格的挖掘、形象的塑造不是从“人人眼中有”的视角加以表现,而是用“他人心中无”的独特角度进行刻画。从全文看,汪曾祺先生用“有趣”“自得其乐”“为人天真”“热爱生活”高度概括金先生的言行举止,然后分别从“有趣的外貌”“有趣的人物活动”和“有趣的内心世界”等方面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形到神地进行刻画,最后把一位趣味十足、学贯中西的教授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作者以漫画式的白描对金先生的外貌进行速写;金先生所授的学科有点与众不同——逻辑学,前面的三段论等尚可理解,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分是符号,像高等数学,但金先生却说,“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先生的爱好有点“另类”,喜欢斗鸡,并与斗鸡同桌共餐;金先生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这种对动物和孩子特有的爱,体现出金先生的善良、有趣,活得丰富多彩,从中可以洞见先生对生命纯粹的热爱;金先生独特的授课方式——有趣的问答、有趣的讲学,这些表现出金先生博学睿智又不失风趣幽默;金先生特有的交友和对待友情的方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方面,君子之交淡如水,折射出先生的人格力量和人生态度;金先生以极为特别的方式接触社会、关注社会,证明自己没有游离社会之外,等等。汪曾祺先生为了呈现一位立体的哲学家的全貌,多角度选取材料,虽然没有精雕细琢,但把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拼合在一起,使读者见到一位个性鲜明的金岳霖先生。
很显然,从汪曾祺先生笔端走出来的金先生之所以十分生动,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是贴着人物写的,即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话语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出自人物的肺腑。当然,这种写作者与被刻画者的贴合,不是用空洞的语言做黏合剂进行黏合,而是通过典型的、能够反映人物真性情的事件加以表现。写人记事文章写作的意旨是通过具体材料的叙述,表现出人物独特的气质神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选择材料时应该跳出共性的思维,挖掘出共相背后的殊相;叙述具体事件时,应该注意传达人物的心声,而不是完全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想当然的表达。只有站在被描写对象的角度筛选和组织材料,并选择恰当的言说方式表达,才能让描写的对象活起来。诚如金圣叹评价《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时所言:“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同样的性格,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具体表现时就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时,要抓住同中有异的“异”展开描写,人物的面貌、精神才会跃然纸上。抓住人物个性的关键点,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表现,所写的人物才清晰、丰满,形象才鲜明,个性才突出。
细节,即细枝末节,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想把人物写活,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形象感人,这离不开对细节的刻画。“于细微处见真情”,只有抓住最能凸显人物性格、体现事件特质的关键点进行精雕细琢,所要表现的对象才更有可能灵动起来。当然,对细节的关注,并非只盯住一个点,而是要由点及面,要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为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个性,汪曾祺先生进行了极为典型的外貌刻画,“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在西南联大的老师中,这些是金先生的标志性特征。汪曾祺先生正是抓住金先生身上所独有的外形特征,才写出了不一样的金先生。
外形仅仅是对视觉的感知,要全方位表现人物性格,仅停留在表象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为了表现金先生“有趣”的教学,文章抓住课堂提问的独特,既反映出金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亲近、真诚的师生关系。得知林国达溺水而亡,用“‘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的简洁语言,表现金先生对学生不幸遭遇的惋惜和悲伤。此外,单身的金先生能够自得其乐,养斗鸡并与之同桌进餐,与朋友谈《红楼梦》时捉跳蚤,这些无不表现他为人天真、生性率直;为表现对友情的珍惜,叙写金先生在林徽因的生日专门为她摆宴席寄托哀思。至于晚年金先生对社会的关注则是通过他每天坐在三轮车上游览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得以表现。综观全文,汪曾祺在表现金先生的这些性格时,不是浓墨重彩地叙述,而是抓住细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正是这种“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表现出别样的韵致。
“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叙述性文章的写作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既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事件的发展;也可以表现独特的生活环境,展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色;还可以凝结作品的情思。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像鲁迅描写豆腐西施那样简笔勾勒,轻描点染,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以简洁的语句勾画出人物的神态;可以像朱自清描写父亲攀越月台那样,浓墨重彩,特写处理,对描写对象进行逼真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琢;也可以让同一个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通过一唱三叹、且文且咏的写法,让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有利于拨动读者的心弦。
烘云托月这种技法不是对叙述和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正面的呈现,而是借助与所要表现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人事物景的描写,间接地表现出写作主体的特征。不论是写景寄情的文章,还是写人记事的文章,烘云托月手法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在正面描写梁任公精彩的演讲的同时,还描述了听讲者的感受和产生的影响,以此彰显梁先生演讲的趣味,凸显他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而《金岳霖先生》一文,作者为了表现金先生独特的品性,同样使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文章写到金先生的着装,相继写了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衣着以及闻一多先生大骂蒋介石的情景。从浅层次看,这些内容似乎对表现金先生的品性作用不大,但是认真品读“闲笔”可以发现,金先生独具个性;而对金先生得意弟子王浩的叙写,也从侧面烘托了金先生师风的垂范引领和谆谆教诲。
叙事性的文章,直陈其事,直绘其人,让读者从直观上了解内容。这样少了思维转换造成的阅读障碍。但是,如果通篇都直白如话,容易使描写的对象和所要表现的内容显得单调。“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了增强文章的变化之美,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时,恰当运用侧面烘托的技法很有必要,可以通过相关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时众人的反应衬托出王熙凤的地位与性格;可以通过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物正面映衬,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用樊於期的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侠义肝胆衬托荆轲的勇敢;用周围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描写“风雪”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可以用对比性的人物衬托,例如《苏武传》中通过卫律的丑恶嘴脸衬托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不过,作为辅助性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的使用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它相当于万花丛中的一抹绿。如果在文中运用过度,就可能本末倒置。
一篇文章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要凸显局部的特色,还应该留意整体的布局。只有做到整体与局部和谐搭配,作品才能表现出独特的意蕴,文章也是如此。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不同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在文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发挥不同的功能。文章正是通过它们的有机串联,才构成整体。整体由局部组成,各部分的叠合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而是通过显性或隐性的信息连缀起来。正是这样,上下文才气韵连贯,文势畅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行文时需要精心安排起承转合。《金岳霖先生》一文,从整体看,首段的“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交代写作缘起的同时,又很好地引起下文;文末“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呼应开篇的同时,又宕开一笔,把文章的意旨从该文引向更丰富的世界。这种开篇的“起”与结尾的“合”与“引”,使文章在结构上表现出圆融有致的特色。除了首尾段巧妙的设计,文章大部分段落的首句也是经过精心构思,对每一段叙说的内容都起到领起的作用。阅读时,关注首句即可知道文段叙述的主要内容。这种设计使读者对文章内容与观点一目了然。另外,文章思路的安排也条分缕析。总体思路是介绍写作的缘起,介绍其人,最后提出希望。而中间部分按照外表—学问—为人—著作四个方面的顺序叙述。这样的布局条理清晰。
语有语势,文有文脉。文章是由许多段落构成的。各个段落需要借助各种逻辑关系,才能让文章气脉贯通。因此,在行文时,段内各个句子间的组合,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搭配,都需要做整体的设计。像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表示总结性的词语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段内,还是段间,有了它们的串联,前后句、前后文才不至于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