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词的时空,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2019-01-10 17:25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周瑜赤壁时空

河北

古代诗歌阅读一直是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难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古代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授业者,企图借用技法“授人以渔”,一招在手,所向披靡;学生是捕鱼者,企图拿着授业者编织的渔网,网尽天下之鱼,殊不知,渔网的大小早就已经决定了收获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授业者即便把技法倾囊相授,也终究无法代替捕鱼者的亲身体验。同理,没有真正走进诗词,没有自主触摸作者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才是解答古代诗歌阅读最大的障碍。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苏轼、李清照等一个个生动的名字以及他们所写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形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一座座高峰,在这高山之巅,作者们在诗词中翩翩起舞,他们将独特的生命体验注入诗词,穿越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一句诗词都带着作者的温度,带着他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赤诚,渗透着他独特的感受力和审美力,如果在阅读时能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传递的情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作答古代诗歌阅读时存在的问题。

古代诗词擅长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含蓄的情感,在凝练的表达中,无论是人、景、物还是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时间的变迁离不开空间的承载,空间的转换也离不开时间的交错,时间与空间共同搭建了中国诗词的内在框架,在时间与空间的舞台上才有了壮志凌云,才有了柔情似水,才有了离别的痛与相思的泪。可以说,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点,厘清诗词的层次,推敲作者情感的变化,是走进古代诗人和词人内心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关注诗词的时空,即能挖掘作者的情感。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于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词,写的是游览黄冈赤壁所见、所思、所感。在苏轼的时空里,他眼前之景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面对黄冈赤壁这一不变的空间,他联想到的是时光如江水一样奔涌向前,“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已经被大浪淘尽,渺小的自己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小浪花,自己苦心追求的功与名,终将会被大浪淘洗干净,那么即便被贬黄州、处境艰难又有什么值得悲叹的呢?苏轼眼前的黄冈赤壁,也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就把苏轼所处的时空与周瑜所处的时空连接起来,周瑜通过赤壁之战建功立业,苏轼面对赤壁遗迹怀古沉思。“遥想”一词,由实入虚,从苏轼的时空转向了周瑜的时空,“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年的青年将领周瑜,美人相伴,儒将风姿,潇洒从容,年轻有为,功绩卓著。“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又由虚转实,由周瑜的时空跌回了苏轼所在的时空。眼前的政治现实,苏轼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与他想如周瑜一样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使苏轼不由将自己的失意坎轲与周瑜的意气风发相对比,发出了自笑多情、自感苍老的悲叹。于是他感慨“人生如梦”,于是他在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面前,安抚自己那颗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实际的强烈冲突之下狂跳的心,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自己遭遇的一切。终于,他把内心的愤懑换为对世事的旷达,一句“一尊还酹江月”,苏轼终于在自己的时空中寻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处。

在这首词的时空设置中,空间不变——黄冈赤壁;时间是变化的:苏轼的时间—周瑜的时间—苏轼的时间。在现在与过去的时间往复中,苏轼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升华。在这首词中,苏轼的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与周瑜的春风得意、卓有建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有苏轼对自身之悲慨,但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与沉沦,词中所呈现的苏轼对周瑜的敬仰,反而透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英雄本色。

再如,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被其部下杀害,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诗中的“白发将军”武巨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了西京洛阳。当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听闻该消息十分欢喜,写下此诗。

从时空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找到诗中提示时间的词“昨夜”“寒食”可以判断出诗中存在三个时间。时间①是写诗前夜,事件是“西京捷书来”,西京传来的捷报让陆游无比振奋,他由衷地发出武巨将军老当益壮的赞叹。时间②是写诗当日,诗人用“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两句斥责胡人痴人说梦、妄想永占中原,感激上天对大宋的庇佑;他用“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赞美历代皇帝的仁恩和中兴赦令的迅速;颔联与颈联洋溢着诗人陆游听闻胜利消息后的喜悦之情,蕴含了诗人难以抑制的民族自信与豪情。时间③是寒食节,“悬知”(料想,预知)一词提示了寒食节是一个未到来的时间点,使者在寒食祭扫陵墓时,一路春风拂面,处处梨花盛开。诗人用一个鲜花绽放的春日美景设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家太平祥和的美好图景,也寄寓了诗人对国家由衰转盛的美好期盼。

不难看出,诗人在表达听闻胜利消息后的喜悦时,既有对当下喜悦情感的直接表达,也有对将来驿路上梨花盛开的想象,“听闻消息—写诗时刻—寒食节日”,不同的时空都充满了诗人对收复西京的无限自豪与对国家前途的笃定、自信。

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诗词也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载体,每一首诗词都呈现出独特的时空特征,在诗句、词句中渗透着作者的时空观念,体现着作者独特的思维。因此厘清诗词中复杂的时空关系,对于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内心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时空划分诗词的层次,并以时空观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呢?

一、关注直接呈现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语

在寻找诗词的时空层次时,较为直接的办法是关注诗词中呈现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语。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马嵬之变杨贵妃死的那一天,“当时”指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那晚,两个时间相对照,强烈批评了唐玄宗沉溺声色的可悲;再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昨夜”这一时间词对照写作时刻,“故国”区别于当下的空间,昨日之痛仍旧是今日之伤,亡国的悲痛难以掩抑;又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今宵”“晓”两个时间相对照,今晚以酒消离别之愁,醒来已到第二天的清晨,愁之重可见一斑。在这些语句中,用呈现时空变化的词语或评论他人之事,或诉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现在与未来的对比,于不经意中将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二、关注提示呈现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语

在寻找诗词的时空层次时,可以重点关注作品中提示时间或空间发生变化的词语。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的“遥想”,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悬知”,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念”,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何”……这些字词都提示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眼前之实景与过去或未来的虚景相互转化,时空交错之间,无论是对过去英雄的崇敬与怀念,还是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憧憬,都融进了作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观照之中。

三、关注诗词中出现的人、景、物、事

在寻找诗词的时空层次时,可通过关注诗词中出现的人、景、物、事来探寻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比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塑造了一位爱国将领的形象,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他“沙场秋点兵”,他“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将军在喝醉后还不忘看剑,梦里回到往昔,想起自己曾与士兵们分享美食,在秋日点兵,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个披肝沥胆、忠贞不贰的爱国将军的形象,在这些词句中昂扬着战斗的激情。但在结尾句“可怜白发生”却流露出诗人的遗憾,白发已生,之前驰骋沙场的雄壮之举可能是年轻时的功绩,也可能只是一场黑夜里的梦境,叫人难以分辨。无论是过去还是梦境,都是虚写,现在的“白发生”才是残酷的现实。这首词巧妙地把现实与过去(梦境)两个时空糅和在一起,过去越是痛快,现实越是苦闷。当然,一些诗词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也会有较为明显的季节特征、空间属性,根据这些特点也能厘清诗词的时空层次。

古代诗歌在其凝练的语言中实现着时空的跳跃,而时空关系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阅读时需要我们仔细分辨。首先应该寻找直接能表现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确定诗歌的时空层次;如果没有直接表现时空变化的词,就需要寻找能提示时空关系的词语;如果以上两种都没有,可以关注诗词中出现的人、景、物、事等进行推测。当然,在很多诗词中,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能存在一种、两种甚至三种,但只要能抓住这些信息,判断出哪些信息是现在,哪些是过去,哪些是未来,就能厘清诗词的时空关系,理解作者情感的由来,这样再去归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更加准确了。

猜你喜欢
周瑜赤壁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如何定义赤壁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之门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