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题干,精准作答
——例谈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审题策略

2019-01-10 17:2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学类题干考点

安徽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历来文质兼美、思想深刻,广受师生喜爱。但在2017年之前,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做题考查时,大部分考生却在选择时直接忽略文学类文本阅读。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较难!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为最难,笔者认为难在审题。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多为小说和散文,小说阅读难度较小,散文阅读难度比较大。但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其主观题的得分情况委实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们先来看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典型的试题。

2018年全国卷Ⅰ: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Ⅱ: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Ⅲ:

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2018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文学类文本是带有历史题材性质的小说,全国卷Ⅲ是科幻小说,笔者观察到这三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总体得分偏低,而失分率高的均是第6题。

我们先分析三套试卷的第5题。2018年全国卷Ⅰ的第5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该题的答题思路很明确:分析赵一曼“拔俗的文人气质”;分析赵一曼“职业军人的冷峻”。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对这两个方面认识不全面,导致答题时缺失要点。什么是“文人气质”?怎样才算“拔俗的”?“职业军人的冷峻”是如何体现的?什么是“职业军人”?对于这些概念的不甚了解导致考生选择直接在文本中摘抄相关的句子,如此一来,文中含意不甚明显的内容就难以概括出来,导致答案不完整。全国卷Ⅱ的第5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理解文本中“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道题的答题关键点在于能不能找到“核心词”,也就是能否准确概括。全国卷Ⅲ的第5题考查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难度稍低,但考生答题时不能很好地厘清文章情节的发展变化,导致得分低。

我们再重点分析一下三套试卷中第6题失分的原因。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题干中的“叙述方式”指什么?很多学生对这一概念认识模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讲的内容多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而对于“叙述方式”则是用“记叙顺序”来代替,考生在考场上难以将“记叙顺序”与“叙述方式”等同起来。答题时,根据“交织穿插”可以知道文章中既有“历史”的内容,又有“现实”的内容,据此,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叙述方式”就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然后结合“历史内容”与“现实内容”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回答即可。2018年全国卷Ⅱ第6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道题涉及两个概念:“多种手法”“语言”。题干要求通过分析表现手法来分析语言的“幽默效果”。文中“幽默”的句子及其效果比较容易答出,但要答出“手法”则不容易,很多考生除了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之外就知之甚少了。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的失分点在哪呢?笔者认为有二:①学生只根据平时教师讲授的技巧以辩证关系或相互补充的关系来界定,而不是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②答题缺少具体分析,或者选择材料内容不典型。

综上所述,学生在回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对题干中出现的“陌生化”概念找不到平时训练中的联结点;

②在答题时缺乏对材料的深度理解,没有扣住题干本质作答,或不能用准确的术语来作答;

③学生综合能力欠缺,对几个考点采用一定逻辑关系且在题干中体现出来的试题难以迅速审清入题。简单来说就是考题在概念、设问方式、选择角度诸方面的“陌生化”问题。

面对这些“陌生化”的试题,在短时间内该如何正确破解?笔者以为,可从如下方面破解。

一、明确考试范围及要求,迅速锁定考点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首先要充分了解《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解答试题时,在脑海中迅速将题干给出的信息与《考试大纲》中“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层级的考点对应,迅速找出该题的考点。一般而言,除了考查常规的理解能力外,其他试题多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两个层面设题。内容主要考查人物、环境和主题,表达技巧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和篇章结构。当然,一道题不会单独地考查某一方面,往往带有综合性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第5题,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可以迅速判断该题考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查人物形象的两面性:文人与军人。我们首先就要找到文本中哪些内容是写赵一曼的文人气质的,除了文中明显提到的“喜欢丁香花”之外,还有哪些?这里,我们就需要注意文中对赵一曼的描写,从对她爱好、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逐一分析,如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写她躺在病床上的“美好回忆”,既然作者用了这些笔墨,肯定是有利于突出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特征的。再者,在分析题干时要紧紧扣住“文人”,分析“文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文人”是文雅浪漫的。而“职业军人的冷峻”则需要揭示赵一曼作为军人的特征,这一方面,绝大多数考生都忽略了文中引用的赵一曼在被枪杀前给孩子的那封信中体现的细节,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的理智正是革命军人的特质。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5题,题干中有“二姐等人”“心态”等关键词,那么与其对应的《考试大纲》中的考点便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对应的考点为“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8年全国卷Ⅱ的第6题就是将“语言”单独设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二、精审题干“陌生化”提问法,找准答题要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就难在“陌生化”的提问上,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考生可能会疑惑:什么是“叙述方式”?从概念本身来看,“叙述方式”就是“叙述”的“方式、方法”,再结合题目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叙述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记叙顺序”!将陌生的概念与平时学习中的知识联结起来,难度自然降低了。亦可以分析小说中“历史”内容与“现实”内容和小说四个必考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么写产生的艺术效果。小说用当代人的眼光、观点去看待历史中的人物,这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印证,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全面。这就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好处。从主题角度看,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很明显就是让主题更深刻,既凸显了主人公在历史上的意义,也突出了主人公于当下的意义。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看,作者引用了历史及文献档案等,这种历史记忆是真实的,而小说则是虚构的,那么插入历史的内容就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通过分析,我们就能比较完整地得出本题的答案。

我们再看2018年全国卷Ⅱ的第6题,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艺术”,老舍的语言以幽默见长,这在这篇小说中就体现得较为明显。这道题难在“多种手法”这一概念,这里的“手法”到底是指什么?其实,我们通读整个题干,然后围绕题干的提示信息分析,再从文本中找出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分析,即可准确作答。题干中还有另一个要求,即“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这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我们可以先找出句子,然后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比如文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这句话本来出自《论语》,教材中出现过,这里老舍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将第二句改了,因此应该算作“仿写”。再如“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为什么选择这句?因为这句话很有特点,前面句式非常整齐,正儿八经,后面却是大白话,这就是雅俗共赏、亦庄亦谐。这也是语言艺术。还有大家在“礼貌”地推让座位时“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这句话的笑点在哪?就在“感化”一词,这是明显的正话反说。文中还有其他老舍为了达到某种表述目的而采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只要产生了幽默效果的手法,都属于本题的答题范畴。

三、广搜深挖,归类合并,规范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丰富,含意深刻。而考题给出的“陌生化”的问题往往让考生觉得无从下手,感觉题目“太大”。例如上面提到的2018年全国卷Ⅰ的第6题,涉及整篇文章。这道题首先就是要求我们把握文章的架构,明白哪些是历史内容,哪些是现实内容,然后再思考这种穿插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Ⅲ的第5题,这道题单从题干上看比较简单,但是回答起来却并不简单,为什么呢?首先这是一篇科幻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讲述,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这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熟悉教材的同学应该会联想到教材上节选的一篇戏剧《雷雨》,课后有一道习题: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这道题与本题何其相似!教材中,周朴园心理的变化是与鲁侍萍传递的信息密切相关的,鲁侍萍每讲述“梅小姐”的一个内容,周朴园的心理就会变化一次。而在这篇科幻小说中,先行者的心理根据时段发生变化,根据他见闻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大致可以分为着陆前、初着陆时、着陆了解实情后,他的内心经历了从复杂纠结、孤独绝望到重拾希望的变化历程。当然,这些内容需要从文本中归类、概括,他在太空飞行时的内心所想;看到“黑白相间”的地球时,内心的彷徨与犹疑;看到娇滴滴的姑娘、听到她的话时,先行者的心理再次发生了变化;刚落到地球上,面对着荒凉的地球,巨大的孤独包围着他,最后重新意识到现状,再次感受到希望。我们可以在文本相关地方做上标注,然后将相似的内容予以合并,根据分值形成相应的要点。再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5题,这篇小说的主角就是二姐,因此分析二姐等人的心态就需要从整篇小说中概括、提炼。这也就要求我们应重点分析文本中对二姐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探讨人物的心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这些是对人物心态的直接揭示。比如文章开头作者对二姐的介绍,文中对二姐等人言行的幽默描写,每遇到一处,我们都要分析出其中表现出来的心态,列举出来之后,将同类合并,并且要深挖他们言行背后的心态。例如文中写到二姐他们听说有声电影随即展开的评价、不看好最终又去观看、去观看又没有真看、没有看依然对有声电影予以评价等,这些都需要深度挖掘。最后,再用规范的术语来表达,如“傲慢无知”“故步自封”“从众”“追逐新潮”“焦虑”等,要让阅卷教师看到明确的给分点。

四、紧扣《考试大纲》,研究真题,加强思维训练

《考试大纲》是纲领性文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熟知《考试大纲》,而真题是最好的范本。教师或者学生要对历年真题深入研究,不妨将近五年真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题干摘抄下来,仔细分析,利用每一道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认真分析针对相同或者相似的考点,可以采用什么样的问法。即便遇到很“陌生”的题目,也不要紧张,先剖析题干,字斟句酌,挖掘出题干背后隐藏的意图,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猜你喜欢
文学类题干考点
考点展示
数字算式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