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2019-01-10 04:29:28屈正楠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8期
关键词:高凝全麻围术

屈正楠

(鞍山市中心医院骨一病房,辽宁 鞍山 114001)

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其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骨科疾病中膝关节置换与髋关节骨折是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疾病,由于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而对老年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在于手术过程中或因长期卧床而导致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患者在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导致其下肢血流变缓,从而导致患者深静脉凝血功能障碍的形成,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栓子脱落,最终游离至患者的肺部,从而导致肺栓塞的形成[2]。而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5.23±6.19)岁;住院时间11~19 d,平均住院时间(15.38±3.26)d。手术类型包括2例关节翻修术、45例关节置换术、53例钢板内固定术、20例其他;疾病类型包括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干骨折、19例其他;并发症包括33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31例冠心病以及20例心功能不全。排除标准:排除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栓病史患者。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相关人员便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工作,对于需要进行输液的患者应该简单地告知其下肢静脉血栓症状,便于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检查工作,主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进行检查,并加盖心脏与腹部等其他静脉血栓予以排除,以便于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股动脉情况[3]。同时对于已经或者疑似存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应该对其进行早期的药物治疗,并且对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与自诉进行密切地观察。

1.2.2 术中护理:在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自我感觉进行询问,以便于督促临床医师操作的规范性。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因医源性损伤而导致的静脉内膜损伤,确保患者保持一个舒适的体位。

1.2.3 术后护理:①预防性抗凝。在临床上对于已经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地对患者采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同时辅以超声检查,对患者的不适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尤其对于合并严重外伤以及脑血管意外患者,应该给予其早期的活血和抗凝药物治疗。②术后2 d护理。术后第2天便对患者采取剂量为4100 IU的子肝素治疗,共治疗10 d,同时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叮嘱患者对其股四头肌进行被动锻炼,并对其踝关节与双膝进行屈曲与旋转锻炼,同时训练患者足背背伸[4]。上述训练的次数控制在2~3次/天,15~20分/次,共训练10 d。③功能锻炼护理。待患者的麻醉恢复后就便可以嘱咐患者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对患者足背、膝关节与踝关节等进行屈伸,并将患肢抬高,进行肌肉向心性按摩以及肌肉等长收缩等运动,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连续锻炼的时间应该在10 min以上,主要以患者耐受为限,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地带动患肢以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患者血流淤滞,术后第2日起可行双下肢气压泵治疗,治疗时间为2次/天,30分/次。④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进食高蛋白、低脂肪以及粗纤维的食物,同时要确保患者能够对水分进行合理地摄入,并且尽可能地采取流质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经SPSS20.0软件对老年骨科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 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结果。

2 结 果

2.1 分析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因素:120例老年骨科患者中制动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无制动8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创伤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无创伤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全麻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硬膜外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频繁静脉采血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频繁静脉采血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原发性高凝状态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无原发性高凝状况7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制动、创伤、全麻、频繁静脉采血及原发性高凝状态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2 护理效果:通过护理措施所有患者无下肢疼痛情况出现,且下肢皮肤温度与颜色均正常,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3 讨 论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因素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高凝状态与静脉壁损伤,通过本文分析表明,制动、创伤、全麻、频繁静脉采血及原发性高凝状态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骨科手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养,由于其肢体长期处于受压的状态,容易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同时术前及术后饮食可引起血液浓缩,因而极其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尽管在临床治疗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采取药物与手术治疗方式,且具有较好效果,但手术和药物治疗均属于事后处理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5]。除此之外,手术与药物治疗会延长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从而便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鉴于此,这就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实施有效护理,以更好地阻断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制动、创伤、全麻、频繁静脉采血及原发性高凝状态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猜你喜欢
高凝全麻围术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8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6-01-04 03:57:55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