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的应用分析

2019-01-10 04:29:28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差异

朱 艳

(中一东北国际医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比较严重的冠心病类型,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患者普遍产生胸痛、心功能衰竭、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和白细胞计数增多等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研究发现[2],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可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效果。为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4~78岁,平均(67.2±1.5)岁,病程1.2~14年,平均(7.5±0.8)年;观察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56~77岁,平均(66.8±1.7)岁,病程1.5~13.6年,平均(7.2±0.8)年。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自愿参与。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病情观察、饮食用药干预、对症护理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

1.2.1 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知识交流座谈会,期间详细为患者宣传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发病机制、预防治疗措施、护理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患者全面认识疾病本身。

1.2.2 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受疾病影响很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治疗依从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原因给予针对性疏导;多使用以往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推动后续治疗顺利开展。

1.2.3 日常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多食用易消化且热量低的食物,避免摄入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盐分摄入量,补充维生素和水分;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作息计划,帮助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以获得优质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3]: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临床效果。参照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判心理状态,SAS评分以50分为界限,SDS评分以53分为界限,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心理状态和临床效果均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结果: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为(70.5±1.2)分,SDS评分为(71.8±1.5)分,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70.2±1.3)分和(72.1±1.2)分,比较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差异不明显(t=1.313,P=0.000;t=1.210,P=0.114)。对照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62.3±1.8)分和(64.2±2.0)分,观察组护理后对应得分依次为(53.6±2.1)分和(55.1±1.6)分,两组护理后心理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65,P=0.000;t=25.521,P=0.000)。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对照组卧床时间为(5.8±1.2)d,住院时间为(19.6±2.4)d,医疗费用(6892.6±475.3)元,观察组上述指标依次为(3.6±0.9)d、(12.8±1.5)d和(5427.3±394.8)元,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1,P=0.000;t=18.611,P=0.000;t=18.369,P=0.000)。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较为常见的高危重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情绪低落、饮食不当、活动量过大等都与病情严重密切相关[4]。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为此,必须给予患者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以推动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常规护理方式将疾病作为护理工作核心,很少考虑患者个人感受,对于患者病痛折磨、担心治疗效果等原因产生的负面情绪关注度不够,缺少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案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也不愿意配合治疗,导致治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优质护理服务便应运而生。它需要护理人员始终以患者本身为护理工作的中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保证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连续的护理服务,既患者病情变化,也注意调整患者负面情绪;在加深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作息上的规划指导[5]。它改变了传统护理中流水作业式模式,使护理工作呈现明显连续性,最大程度地使患者获得良好护理服务,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拉近了护患双方的距离,使得护理人员对患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提出更具规范性的护理措施,改善临床效果,由此推动预后工作顺利开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明显(P<0.05),这一结论与李法玲[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优质护理可改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既能缓解负面情绪,又可提高临床效果,推广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