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孝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单位名称总是出错,询问其他班级,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一次跨学科听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于是我设计“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预备铃声响过,我带领全班同学来到操场。数学课竟然在室外上,同学们异常兴奋。当大家得知,这节课主要是做“喊数抱团”游戏时,他们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热身运动后,全班45 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我站在中央。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同学们开始转圈。“5!” 我的声音刚落地,大家已经快速地分成9 组。
师:刚才这一过程,哪位同学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描述?
生:45÷5=9。
师:如果给这个算式加上一个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组!团!伙!
在笑声中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我大声喊出“6”。大家快速分组,但最后还是有3个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一个组愿意“接纳”他们。
师: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有3 位同学找不到组呢?
生:刚才是5 人一组,能正好分成9 组,而这次是6 人一组,不能正好分了。
师:为什么不能正好分?
生:有3 个多余的。
生:有余数了。
师:他们3 个抱成一组不行吗?
生:不行,要求是6 个人一组,剩下3 个人不够一组了。
师:也就是说45 个人,每6 人分成一组,分不完,还有剩余。 哪位同学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描述刚才这一过程?
生:45÷6=7……3。
师:要在7 和3 的后面分别加上一个单位,你认为应该加什么?
生:7 组,3 人。
师:两个单位都用“组”行不行?
生:不行,要求6 人一组,余下的这3 个人不够一组了。
师:两个单位都用“人”行不行?
生: 不行,7 是7 个组,有42 人,可不是7 人。
生:刚才分的是45 个人,现在剩下的就是3 个人,我感觉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
生:45÷6 =7(组 )……3(人)。
随后,我请一位同学站到中间来喊数,并提问其他同学如何用完整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我发现喊数的同学总是喊一些不能被45 整除的数。或许他们更喜欢这种挑战带来的乐趣。最后,这位同学喊出“46”,这时所有同学都扑向我,我们紧紧地抱在一起。
这节课后,同学们再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单位名称再没有出错的。 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们的易错问题时,应当寻找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桥梁,架起这座桥梁,他们将会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