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丰 赵丰 刘剑 吴子婴
摘要: 文章根据早期世博会纺织品、染料样本等实物和海关史料、外贸志等文献,推论出近代进口染料传入的时间、品种、销售方式及传入地点。研究表明:靛蓝等植物染料在中国历史上均有进口记载;进口染料品种有植物、动物、矿物、合成染料,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染料生产国、进口时间、销售情况,以及在中国的使用状况。对近代出现的染料颜色品名进行分析与解释,以期为进口染料史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进口染料;近代;染料;品色
中图分类号: TS193.21;K876.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00-0109-06 引用页码: 10130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time, variety, sales method and origin region of imported dyes in modern times were inferred based on physical materials from the early World Expo and dye samples (such as textiles and dye samples), as well as customs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eign trade records and other documents.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mport record of indigo and other plant dy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imported dyes include plants, animals, minerals, and synthetic dyes, and a summarization has been made on the producing countries, import time, sales status, and usage condition in China of the dyes. 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names of color dyes emerging in modern time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mported dyes.
Key words: imported dyes; modern times; dyes; aniline colors
中國近代染料工业起步较晚,自主生产的化学染料品种有限,自晚清开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染料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染色需求。早期外国染料传入中国后,民间染坊虽然将其称作洋色或品色染料,染成的织物颜色亦称作洋色或品色以示区别,但其具体的染料种类或化学名称不详。直到民国时期,一些染色书籍才有国外染料厂和各种染料的记载。对于更早的染料传入史,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外商企业大多数撤离内地,企业档案资料绝大多数被运回本国归档[1],所以只能通过早期的文献资料及遗留的一些染色实物来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针对近代进口染料史的研究较少,主要成果集中在曹振宇[2]的博士论文中。通过对近现代文献中五种传入说法的比对分析,曹博士[2]认为化学染料可能在1887年传入中国,具体为合成靛蓝,由当时在上海的外商洋行销售。此外,吴慎因[3]认为盐基染料较早进入中国,但是确切的年代不详,而洋靛(文中指合成靛蓝)在清朝光绪中叶进入中国。上述研究中因两者引用的文献或个人记忆主要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所以染料最早传入的时间还有待商榷。本文主要根据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中国各港口参展纺织品清单》[4]、个人收藏的1881年江海关督办E·Rocher的丝绸调查报告[5]及近代对外贸易资料,结合中国丝绸博物馆藏1895年德国艺业会中国参展纺织品的部分染料分析结果[6],通过对洋色、品色等色名中英双语的解读与分析,重新考证与补充中国近代进口染料传入的历史。
1 进口天然染料
从明朝嘉靖年间《天水冰山录》中的色名“西洋铁色褐”,至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布经》中的色名“番黄”、染料商品名“洋桶靛”可知,中国在明代就有进口染料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前两者最初对应的进口染料品种记载不详,不过其大致属于矿物染料或植物染料。洋桶靛即植物靛青,因清中期仅广州海关有对外贸易的往来,故洋靛主要通过广州港传入中国内地,洋靛有可能产自东印度公司。结合古代进口染料史和新发现的史料,中国近代进口染料除合成染料之外,还包括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1.1 进口植物染料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植物染料生产和消耗的大国,到民国初年仍有靛蓝、五倍子等染料的大宗出口。从现存的对外贸易资料来看,如上海等地区也进口了一些植物染料。
1)靛蓝,早期称作水靛、洋青、洋靛蓝和洋雪青等。表1是1844年3—8月上海华商外贸行栈进口染料情况表[4]135-138,从中可以得知,1844年上海怡生、华记等外贸行栈就开始进口靛蓝,其中的行栈又称“牙行”“行店”,是介绍买卖的商业机构。对1895年盛泽产“洋雪青色真顶衣湖绉”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6]46,其染料成分鉴别结果为靛玉红。由于德国拔地沙颜料厂(BASF,现译作巴斯夫)最早在1897年才开始销售合成靛蓝[2]56,所以推断湖绉亦由植物靛蓝染成。早期洋靛蓝与中国土靛的区别主要在于在蓝草制靛过程中前者加磠砂[7]18(成分为氯化铵,水溶液呈弱酸性,疑为“纯碱、烧碱”等之误写),后者加石灰或蛎灰。
2)栲皮,栲古称槠,《染经》称为洋栲皮,壳斗科栲树属植物。其树皮为主要染色部位,日本著名的“黄八丈”即以此来染黑灰色。
3)苏木,古称苏芳、苏枋,民间常以此来染红色或与靛蓝套染成天青色,为豆科苏木属植物,染色部位为植物芯材,主要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
1.2 进口动物染料
动物染料品种较少,除古时染紫色的骨螺外,中国近代进口并使用的动物染料有胭脂虫和紫胶两种。
1)胭脂虫,又名呀兰虫,是生长在仙人掌科植物上的一种雌虫,经蒸杀干燥后可制成红色染料,当时俗称呀兰米[8]56。呀兰米与明矾等混合加工后,再干燥制成粉状颜料,即市售胭脂红[7]21。胭脂虫原产自墨西哥、印度等地,1518年西班牙人占领南美洲后,认为其有商业价值,遂开始大规模种植仙人掌和培养幼虫,然后制成染料销往世界各地。
胭脂虫在1582年传入中国[9],主要用作中国画的红色颜料,即“西洋红(简称洋红或西红)”。在染色方面,1895年有一件上海振记金棣园制作的“呀妃素纱”,由织物颜色可知“呀妃”即指浅红色,但不知“呀”字何义。根据更早的《维也纳世博会清单》记载,苏州府有“黑地呀兰条纱”“白地呀兰条纱”“白地呀妃条纱”等,推断“呀”是胭脂虫别称“呀兰”的简写,又因当时染坊将浅红或淡红色(pink)俗称作妃色,所以呀兰又叫呀妃色,意指用进口染料胭脂虫所染成的红色。
2)紫胶,古称胡胭脂、紫矿、紫铆,是紫胶虫吸取寄生树木的汁液后分泌的天然树脂。紫胶在明清文献记载中主要用作颜料,染料记载较少见。对1895年的绛红色杂宝纹暗花罗进行染料检测[6]41,发现其成分为紫胶虫酸(Laccaic acid)。因紫胶原产自泰国、缅甸、越南等地,中国近代尚无染料养殖记载,推测紫胶亦是进口染料的一种。
1.3 进口矿物染料
矿物染料包括普鲁士蓝、铬黄、铁棕等,在合成染料出现之前被当做颜料和染料广泛使用,民国染色学书籍曾多有记录。
1)铬黄,即铬酸铅。“此黄,一名品黄,为各种颜料重用之物。如制肥皂,可代大英黄,其价值较廉数倍,且可用为染料”[7]24。
2)普蓝,即普鲁士蓝,为铁的氰化物,又称作铁蓝。普蓝亦名柏林蓝,其命名缘由可能与德国柏林颜料厂(Agfa,现译作爱克发)有关,推测最初是此颜料厂生产普蓝并销售到中国。此外,《维也纳世博会清单》有“洋蓝小布”[7]560,出自江苏省(表2),清单附有此布的英文说明——“Dyed with Prussian blue”,可知当时的洋蓝亦是指普鲁士蓝,并说明矿物染料最迟在1873年已经传入江苏省。因普蓝在18世纪初已经被发现,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更早。根据记载“鸦片战争以后,化学颜料渐渐大量的入口。到了清朝咸丰初年(1851年),洋蓝(德国制)洋绿(鸡牌商标,德国制)洋红(日本制、英国德国制,种类很多)普遍使用在染织……上”[9],说明矿物染料(或称为化学颜料)可能在19世纪50年代已经传入中国。
对德国艺业会纺织品进行染料检测后发现部分织物由礦物颜料染成,其是否属于进口矿物染料,尚需进一步的分析。
2 进口合成染料
2.1 传入的时间、地点、染料厂
早期合成染料尚未科学分类,而染料主要是以苯胺制得,所以均称作苯胺染料(Aniline colors,旧译作安尼林染料或阿尼林颜料)。由表2可知,早在1873年苏州、杭州、湖州(Hoochow)等地就已经开始使用苯胺红、苯胺蓝、苯胺紫(Mauve)染料,这是目前中国有关合成染料传入的最早文献记载。这些苯胺染料是由哪个国家的厂家生产,又以何种形式传入中国呢?根据近代对外贸易资料,有如下两种推测:
1)最早由德国柏林颜料厂传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洋杂货店”一节中谈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德商礼和洋行、禅臣洋行把容量为2盎司(约56.7g)的小瓶颜料委托林魁记、李珊记等几家洋杂货店试销”,1880年,“上海已经出现专营进口颜料的字号”[10]。根据现存实物和文献记载[11],上海礼和洋行一直经销的是柏林颜料厂(Aktien Gesellchaft fur Anilin-Farikation,Berlin)的染料,禅臣洋行早期经营厂家不详,19世纪末开始代理销售德国意利登颜料厂(Chemische Fabric Greisheim-Elektron)的染料。柏林颜料厂成立于1867年,因德国在1870—1871年发生普法战争,1873年才开始恢复染料生产[12]。结合上文1.3节,推测德国柏林厂染料传入中国的时间最迟是在1873年,其染料最初可能以矿物染料或颜料为主,稍后才开始销售苯胺染料。其销售方式并非由洋行直销,而是由中国洋杂货店代销,之后才有外商洋行直销或中国颜料号代销染料的情况。
2)最早由英国染料公司传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第九卷表9-5记载了英国1843—1860年在上海注册的86家英商企业,其中“大英颜料公司”于1860年注册“颜料制造”行业[10]。众所周知,威廉·珀金在发现苯胺紫后,于1857年成立珀金公司工业生产苯胺染料[10]38,英国合成染料工业也开始进入辉煌的十年,其后才逐渐衰落被德国赶超。作为英国当时的工业品出口市场(殖民地)之一,中国很有可能于1860年开始使用英国染料,表2中1873年的Mauve等应是由英国生产。此种说法在时间上更符合历史,不过其染料厂名称则有待商榷。根据维基百科所知,大英颜料公司直到1919年才由British Dyes Ltd和Levinstein Ltd两家公司合并而成,可能因为其后续产品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外贸档案整理者将英国早期其他染料公司误译作“大英颜料公司”。
此外,从品色的命名来源来看,进口合成染料传入也与英国有关。结合上文,洋色应是“西洋色”的简写,以此表明产地的不同,而品色尚无确切解释。从表2得知,品红、品蓝早期亦作“一品红、一品蓝”。从现存染料商标、染料盒来看,大英颜料公司近代在中国销售染料的品牌商标为“一品牌”[13],一品即“顶上”“上等”的意思,当时均用此类词语形容染料产品的精良。近代西方各国早已意识到商标在经济贸易中的巨大作用,纷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了商标法。参照1925年大德颜料厂成立后沿用1873年前拔地沙颜料厂的狮马牌商标,1926年英国卜内门洋碱有限公司(现译作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成立后沿用1900年前卜内门洋行的名称,推测大英颜料公司商标“一品牌”可能是之前英国染料公司商标的沿用。因此,品色最初来源自英国染料商标“一品牌”的简写。
关于最早传入的地点,表2中已经明确记载为苏州、杭州、湖州。但近代湖州不是通商口岸,苏州、杭州两地直到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才作为通商口岸,所以染料应该来自其他地区,如相近的上海。此外,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网站上也有一份海关总税务司出版的供1873年世博会使用的《广州港商品目录》[14],由于尚未见到原文,只能推测广州可能也是最早的传入地点之一。
2.2 传入中国的染料品种
从表2得知,1873年进口染料颜色主要是洋红、洋蓝、品红、品蓝等,到19世纪80年代洋色和品色越来越多。
1)苯胺紫Ⅰ(Aniline purple),即Mauve,1856年由英国人Perkin发明,其后一年建厂生产,最初称作苯胺紫、珀金紫或泰尔紫(Tyrian purple)。由于当时专利法的不完备,法国也同样生产苯胺紫,因染后所得色彩与法国的锦葵花相似[2],故以法语重新命名染料为“Mauve”。这一称呼于1859年在英格兰得到采用,此后化学家们亦称呼其为“Mauveine”。一般认为Mauve作为染料使用的时间不长而很快被Methyl violet替代[6]16,或认为Magenta才是纺织工业最开始使用的合成染料[2]58。从表2可以看到,直到1880年中国仍有使用Mauve,当时称作玫瑰、洋青(大夷亭译作Rose)、雪青、茄色等。
“玫瑰”一词古已有之,近代才开始作为染织色彩使用,主要分玫瑰红(简称“玫红”)与玫瑰紫(简称“瑰紫”)两种,根据上海《源源号染料样本》(图1(a)),民国时期玫瑰(红)指盐基染料Rodamine。雪青是近代新造的颜色词,指类似薰衣草、丁香一样的淡紫色。虽然雪青又有洋雪青、红雪青之别,其可能最初是指苯胺紫。在明清时多用藕荷色表浅紫色,随着雪青色出现后,民国染坊逐渐不再使用藕荷色。茄色是传统植物染色彩之一,《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就有“茄色哆啰呢”的记载。从表2可以得知,随着植物染料逐渐被化学染料取代,近代部分传统色亦被新造色替代而逐渐失传,部分传统色则改头换面保存下来。
2)苯胺紫Ⅱ(Aniline violet),即Methyl violet,1866年由法国人Lauth发明。德国艺业会纺织品中的一件藏青色五蝠捧寿暗花绸即由此染料染成[6]47,依据《染料概要》[15]13,Methyl violet在中国近代染织业中又称作品紫、老紫,民国时期称为盐基青莲(图1(b)),《染经》中称作洋石青,现作甲基紫、龙胆紫。
3)苯胺红(Aniline red),对德国艺业会纺织品中的“品红色暗花杭熟罗”“洋雪青云鹤杭熟罗(杭州产)”进行染料检测发现[6]55,65,两者均由Fuchsin染成。它于1859年由法国人Verguin发明,为纪念1859年6月4日意法联军在Magenta击败奥地利,改名为Magenta并一直沿用至今。1873年传入中国后,一般习惯称作品红(图1(c)),在杭州等地称作洋雪青,湖州称作(玫)瑰紫。
4)苯胺蓝(Aniline blue),1860年由Giran和Delaire发明,亦作Rosaniline blue,1873年传入中国后称作品蓝、品月、品玉等。品蓝除表示苯胺蓝外,在清末作为颜料时等同洋蓝(其成分为普鲁士蓝[7]28),民国染料样本中品蓝主要指盐基染料Methyl blue(甲基蓝)、Victoria blue(图1(d))。
5)苯胺黄(Aniline yellow),根据维基百科,又作Fast spirit yellow、Oil yellow,1861年由C.Mene生产,1864年作为第一个偶氮染料开始商品化。由表2可知,1880年绍兴、宁波出现“洋黄”色,因其英文说明仅为“Yellow”,推測其为苯胺黄或铬黄(同品黄)。根据《染料概要》,近代洋黄又指盐基淡黄[15]14,即Auramine,它于1883年由Kern发明,又作阿拉明、盐基黄。
6)苯胺绿(Aniline green),即Malachite green,1877年由O·Fisher发明,民国染料样本中多称其为品绿或瓶绿(图1(e)),现作孔雀石绿,德国艺业会中有一件绿色素绢即由此染料染成[6]28。由表2可知,1880年上海出现“品绿”色,推测其由苯胺绿染成。此外,苏州等地出现“洋绿”色,因其英文说明仅为“Green”,其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即指苯胺绿(同品绿);第二种指矿物染料巴黎绿,即醋酸铜合亚砷酸铜,有剧毒。它于19世纪初发明,因当时绿色较难获取,曾作为染料和颜料在欧洲广泛使用。巴黎绿在中国近代尚无染色记载,但民间壁画或彩建多使用洋绿颜料,推测洋绿即巴黎绿。
7)苯胺灰(Aniline grey),为引杜林染料(Induline)的一种,属于盐基染料[8]9,1863年由Dale和Caro发明。1880年杭州出现“洋灰”色,因早期品色、洋色多指Aniline colors,推测洋灰即苯胺灰。民国时期,洋灰则指直接染料Direct Black B。
8)苯胺黑(Aniline black),旧作安尼林黑、生色精元,1863年由英国人Lighlfoot发明,属氧化染料。苯胺黑虽较早发明,因其染色需要特定的机械,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染色记载[16]。
9)茜素(Alizarin),1868年由德国BASF公司的Graebe和Liebermann发明,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天然色素,属媒染染料。又作Turkey red(土耳其红),1873年传入中国后称作洋红(表2)。茜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染料茜草中,中国在明代以前多有茜草染色的文献记载,到清代除姜黄外,染坊中较少采用茜草、紫草等根茎染料染色(少数民族地区除外),民间多用苏木染红色或与靛蓝套染成紫色替代。考其原因可能与染色操作复杂及其不能染正红有关。1895年的一件红色花卉纹印花棉布检测有此染料[5]52,说明茜素亦是进口染料之一。
3 结 语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海关史料及晚清世博会纺织品文物染料分析结果、民国染料样本等,通过对早期的洋色、品色等中英色名的解读,对进口染料传入的历史进行了考证与拓展。研究表明:1)中国近代进口染料包括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矿物染料和合成染料;2)部分植物染料在古代已经传入,近代从1840—1890年仍有进口;3)动物染料作为国画颜料在明代已经传入,近代则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进口,1873年在苏州作为染料使用;4)矿物染料于1873年在江苏使用,合成染料于1873年在苏州、杭州、湖州等地开始使用,主要以盐基性染料为主,根据外贸资料,推测德国矿物染料于19世纪50年代传入,英国合成染料于60年代传入,德国合成染料于70年代传入;5)进口染料早期通过行栈进行贸易往来,约1860年英国开始在中国设立颜料公司,德国进口染料约1870年通过洋杂货店试销,其后才开始由外商洋行直销或颜料号代销;6)洋色、品色是一个泛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分别表示不同的染料,根据染料传入的时间,依次表示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矿物染料、盐基染料、媒染染料、合成染料等。对染料传入其他问题的确认,尚需进一步对外贸志的原始英文资料及国外染料史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少鹏. 清末民初洋行老商标鉴赏[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 2018: 1.
LI Shaopeng. The Old Trademark Appreciation of Foreign Firm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M]. Suzhou: Guwuxuan Publishing House, 2018: 1.
[2]曹振宇. 中國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08: 61-64.
CAO Zhenyu.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Synthatic Dyes Produc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in Modern Times in China [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08: 61-64.
[3]吴慎因. 染经[C]. 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十二集, 1984:59.
WU Shenyin. Dyed bible [C]. The data 12 of Chinese Textil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1984: 59.
[4]吴松弟.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资料(1860-1949)[M]. 南宁: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 353.
WU Songdi. Unpublished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Historical Materials(1860-1949) [M]. Nann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4: 353.
[5]SHAW N. Silk: Replies from commissioners of customs to inspector Generas circular No. 103(Second series) [R]. Shanghai:Order of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 1917.
[6]周旸. 浮光纱影:早期世博会纺织品[R]. 杭州: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报告第三号, 2015.
ZHOU Yang. Memory impression: the late Qings textiles from the early world expos [R]. Hangzhou: The Research Report No. 3 of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2015.
[7]王成. 德国颜料制造法[M]. 上海: 新学会社, 1918.
WANG Cheng. German Pig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M]. Shanghai: New Learnig Club, 1918.
[8]王季点. 染色法[M]. 上海: 江南制造局, 1912.
WANG Jidian. Dyeing Method [M]. Shanghai:Jiangnan Manufacturing Bureau, 1912.
[9]于非闇.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44-45.
YU Feian. Study on The Colors of Chinese Paintings(Revised Edition) [M]. Beijing: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44-45.
[10]《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0-100.
The Codification of Shanghai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nals. Shanghai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nals [M].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1: 80-100.
[11]诸楚卿. 染色学[M]. 上海: 诸氏丛书出版社, 1950: 16-18.
ZHU Chuqing. Colouring [M]. Shanghai: The Press For ZHUs Series, 1950: 16-18.
[12]刘立. 插上科技的翅膀:德国化学工业的兴起[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60.
LIU Li. Insert the Wing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ise of German Chemical Industry [M]. Taiyuan:Shanxi Education Press, 1991: 60.
[13]左旭初. 民国纺织品商标[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36.
ZUO Xuchu. An Illustrated Book of Trademarks in Mordern China [M]. Shanghai: Shanghai Brilliant Publishing House, 2016: 536.
[14]吳松弟. 走向世界: 中国参加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 以旧海关出版物为中心[J]. 史林, 2009(2): 47.
WU Songdi. A historic research in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early world expos: focusing on the publication of martine custom of old China[J]. Historical Review, 2009(2): 47.
[15]中国化工原料公司陕西省公司. 染料概要[Z]. 西安: 中国化工原料公司, 年代不详.
Shanxi Provincial Company of China Raw Materias Company. Summary of dyes [Z]. Xian: China Raw Materias Company,without date.
[16]《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册)[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 124.
The Codification of Chinas Modern Textile History. Chinas Modern Textile History (Part one)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1997: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