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如中 仓依林 郭华
摘要: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产业集聚化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基本趋势,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运用理论推演与内容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内涵,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机理,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价值功能,提出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迅猛发展的高科技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奠定了较好的现实基础和技术条件,未来中国应当利用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产业边界;科技含量;附加价值
中图分类号: TS941.1;G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10-0040-10 引用页码: 101107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basic tren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With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deduc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iscusses the value function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esearches show that Chinas abundant histori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apidly developing high technologies have laid a solid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for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make use of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dustrial boundar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additional value
近年來,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涌现,原来泾渭分明的产业边界变得模糊,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使产业价值链得以延伸与重组。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在高科技手段催化下,文化创意资源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具有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辐射力等特点,不仅可以通过跨界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产业部门,而是一个产业类型,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创意元素和高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内产业族群的整体提升和协同发展[2]。有数据显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产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渗透功能,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将文化创意产业定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然而,由于发展模式趋同、开发手段单一、地方行政分割等原因,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尚未发挥出来,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格局也远未形成。而近年来,随着出口、投资和消费的衰退,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型升级。如果能够利用好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功能,不仅可以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4]。从现实来看,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淀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基础,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空间十分巨大。同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关联产业的融合与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很有必要强化对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价值与功能的认知。
1 文献溯源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产业业态出现并且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潮流,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早期的美国学者卢森伯格首次从技术角度提出产业融合的概念[5]。此后,众多学者契合时代发展背景对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认为产业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发展,而是呈现出交融和汇合的现象,产业固有的边界被打破,并且横跨不同行业,实现了跨越界域的融合重组[6-8]。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地的实践推进,国内学者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一是部分学者基于知识溢出和网络构建视角,研究不同产业主体在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下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优化,认为随着创意要素的融合与渗透,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聚化發展特征,从初始阶段在地理上的简单扎堆、逐步向快速成长阶段的创意渗透与要素融合发展、最后演变为成熟阶段的网络结构和分工协作,各行为主体各自占据相应的结点并在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集聚效应[9-10]。二是部分学者结合新经济地理学、自组织演化理论和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基于竞争与合作、资本积累、交易成本、制度安排等视角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形成机理,认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文化聚合、知识共享、组织学习等促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动态演进[11-12]。三是部分学者基于政产学研视角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及运行机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规划、市场导向、地理趋同和自发形成等几种,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需求、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运行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发达的信息技术、密集的知识机构、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宽容的创意氛围、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市场体制、便利的生活设施为保障[13-15]。上述研究虽然已经注意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问题,但主要是基于产业集聚的角度展开,导致当前理论界对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机理及价值认知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时至今日,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附加价值高、渗透能力强、具有跨界融合功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对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16-17]。本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推进过程中产业同构和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创意资源与产业技术手段之间匹配度不高的现实出发,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研究,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理论参考。
2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认知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内涵
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3]。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越来越高,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到现在的创意设计,从以前追求吃饱穿暖发展到当今追求时尚舒适,倒逼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生下,科技、经济、文化相互融合,以文化为核心的无形的创意元素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有形的产品相结合,促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18]。因此,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要求。尽管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便体现出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因素,但作为一种能够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形态出现的文化创意尚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由于文化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以具有产权价值的无形资产形式出现,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导致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在文化内涵与创意属性等价值属性上更加鲜明[2]。
如图1所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层是由人的创造力迸发形成的知识产权,主要以专利、技术或标准为表现形式。中间层通过与特定的有形生产要素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部门,主要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表现形式。往外形成依附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产业形态,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部门,主要以文化创意衍生品为表现形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内含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无形生产要素,通过与关联产业的融合渗透,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因此,跨界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质与价值属性,而文化创意资源与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交叉渗透、各种高科技开发手段的合理利用、产业形成过程中对文化创意资源凝聚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范围和发展空间,也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功能属性[19]。
2.2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内涵
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人的创造力(知识产权)为核心,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工业制造平台为基础,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市场化交易实现价值增值,强调依靠智力(个人或团队)或技术来对文化创意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推广,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20]。相比较而言,传统产业部门都是独门别类或相对单一地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快消费”时代的来临呼吁未来的产业在生产要素和结构层次上更加丰富多元[21]。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科技的发展为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创造了条件,使各产业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将文化产品、信息产品、通信产品等有机结合。而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不仅使文化创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高新技术手段的施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附加载体,而且打破了产业分立的传统运作模式,原来相互独立的产业走向彼此关联和相互依赖[2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主要是指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文化创意资源等附加价值高的生产要素进入传统产业,通过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或与传统生产要素相融合,从而促成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进而提升产业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或转型升级后形成全新的产业业态[23]。
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实现了对旧有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促成了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目的在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可以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关联产业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与动力。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就是不同产业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耦合的协同发展过程[24]。
时至今日,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业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突破产业边界、又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的特点,是科技、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既可能意味着一种产业替代另一种产业,也可能是不同产业边界模糊后不同生产要素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既可以汇集更加丰富的资源,使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可以促成新的价值链结构与产业组织形式的诞生,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全新的载体,打破过去产业之间相互分立的局限[26]。
从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逻辑:一是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要素融入到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赋予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创意元素与高科技含量,提升了传统产业的价值属性;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不同产业之间通过“越界——扩散——渗透——联动”等形式,彼此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带动关联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形成纵向与横向的网络结构,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26]。
3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机理分析
3.1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机理的理論阐述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价值链理论[7],产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产品基本上都会经历研发设计、来料采购、生产制造、零部件组装、市场推广与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图2)。从本质上来看,整个过程凝结着特定的文化烙印与价值理念,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根据价值链分析,理论界通常把涉及到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而把生产制造和组装等环节视为价值链低端。事实上,很多国家已经把涉及到研发、设计等环节的内容纳入到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正是由于创意无限,人类的智慧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物质产品(有形),而且赋予各种物质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验(无形),使得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透过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人们经常可以体验到隐藏在物质载体后面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从而获得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与价值渗透功能从中可见一斑[27]。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功能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科技、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全球采购、流水线生产和模块化组装,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人类社会迅速由传统的短缺经济时代进入到饱和经济时代并逐步进入过剩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产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白炽化[28]。面对日益复杂动态多变的产业竞争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能够迅速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商业经营模式,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到现代的工艺设计,既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也带来了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促成了文化创意元素在传统产业中的开发与广泛应用,科技含量与附加价值逐步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文化创意元素与传统产业通过有机融合,扩大了产业业务范围,延长了产业价值链条,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进步,彼此之间的融合机制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下,文化创意资源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在传统产业链的作用基础上,借助传统产业资源和载体,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发展的拉动、融合和促进作用,从而极大地延长了产业价值链。
3.2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机理的模型描述
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融合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渗透力和阻力[29]。当渗透力大于阻力时,说明文化创意元素很容易渗透到另一产业中,原先清晰分明的产业边界不断变得模糊,原本相互分立的产业成分相互交叉,不同的生产要素渗透到对方的领域,最终形成兼具两大产业共同特点的新型产业结构,或者提升原有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当渗透力等于阻力时,文化创意元素与其他产业元素之间存在一种临界和对峙状态。只有当遇到更为强大的外部因素冲击并且打破这种临界状态时,才会使两者发生相互渗透。而当渗透力小于阻力时,文化创意元素与其他产业元素不存在关联,两者不能相互融合。即便勉强进行融合,也不能带来价值增长或效益提升。借鉴相关的理论成果,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机理可以描述如下。
假设T、R分别代表关联产业部门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F1和F2分别是度量它们发展水平的函数,其中x、y分别为T和R的特征向量,t是时间。关联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是指F1和F2的相对离差系数,c越小越好,则:
当关联产业部门与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处于同一个水平时,即F1(x,t)=F2(y,t),c=0,离差最小,两个部门处于相互分立的临界状态,关联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不发生相互融合,彼此平行发展。
当F1(x,t)>F2(y,t)时,则表明关联产业取得的发展势头良好,关联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力超过了文化创意产业。此时两者之间无法进行相互融合,甚至关联产业取得强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相反,当F1(x,t)
通过利用该函数关系模型分别对关联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关联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融合的可能性。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取决于产业渗透能力的高低与强弱。通过函数关系模型的进一步计算,则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对离差系数c,因此在F1(x,t) 4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价值功能分析 4.1 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促进产业价值的整体提升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尽管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产业才是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前提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产业发展曾经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长时间沦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产业利润低,价值创造空间有限,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而占据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营销等利润空间大、附加价值高的部分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的份额较少。借助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不仅可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解决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使中国由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向高利潤、高附加值的“中国创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在研发、设计、策划与营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运用创意思维和设计手段,在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嵌入创意元素和科技含量,使产业边界得以模糊,使产业链条不断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30]。通过挖掘全球全球创意产品市场需求有意识地进行开发设计,从而引领消费并开拓市场,可以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如图4所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借助于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入,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得到整体提升,微笑曲线将发生整体上移。其中,由于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本身处于价值链高端,上升的幅度和空间较少,但在生产制造和组装环节,价值提升空间较大,微笑曲线底端产业地位得到较大抬升。因为尽管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很强,但在物料的占用与消耗方面巨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而且这种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亟需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特别是随着精细化消费时代的来临,传统产业庞大的生产规模与简单重复的机构化操作,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方面的能力越来越有限。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使传统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文化创意附加于具体的产业形态上,使传统产业承载更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文化创意和科技含量在有形的物质载体上得到体现,不仅传统产业地位得到提升,而且产业链总价值提以增加,由此改变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延长物质产品的生命线。 4.2 催生全新的产业业态,带来良好的经济增长效应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发展,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精神文化的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和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表现手段,越来越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灵魂。相比于传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工业制造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敏感的市场洞察力,可以迎合和满足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后所派生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创意元素的无形性与高科技表现手段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元素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奠定较好的现实基础,两者之间相得益彰,实现了有形与无形、载体与灵魂的有机融合。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合可以充分发挥有形资产作为载体的作用和无形资产提升价值空间的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相比较而言,传统产业主要由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构成,价值内涵与高科技附加价值较低;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可以促成文化创意因子与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有机渗透,使原本属于不同产业范畴内的生产要素交叉渗透到对方领域内,实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跨越,各种有形材质与文化创意元素相结合,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全新产业发展模式[31]。目前,在很多经济领域中,文化创意与不同产业已经融合形成许多新的产业业态,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一方面,将文化创意因素结合到传统产业中,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赋予传统产品更高的附加价值,这种结合能够使传统产业中隐藏的许多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创意资源自身的价值能够通过具体的创意产品最大程度地得以释放和展现,实现了无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市场化推广。再次,将文化创意因素结合到经营管理中,依托文化创意资源的博大精深的转化力量和丰富多彩的价值内涵,可以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商业模式[32]。 4.3 优化消费需求结构,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逐渐扩大,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也逐步发生改变,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附加价值的消费追求越来越感兴趣,物质消费时代正在向创意消费时代转型[33]。而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到消费型产业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消费型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延长了传统消费型产业链和价值链,可以极大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和刺激消费。从近年来消费型产业发展的态势来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的“90后”和“00后”不断成为高端消费主体,他们追求更多的精神消费与文化体验,仅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高端消费的需求。在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向饱和经济再向过剩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商品的附加价值,将文化创意等价值理念赋予商品的消费服务中,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潜力;而文化创意与消费型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而且可以极大地拓展消费需求空间,有效地优化了消费需求结构,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对于产业组织而言,如何整合现代工艺水平和制造技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用户全新的消费习惯并形成时尚与潮流,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34]。
4.4 缓解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产品同质化使得产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前沿和高端,构成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创意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产生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传统产业对文化创意的内在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附加与依赖,使两者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所产生的多元化表现手段和新兴产业形态,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多样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产品市场由于文化创意的融入和高科技手段的表达,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品味,发挥了人的价值创造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完善,传统产品市场依靠市场容量这单一因素的增大来支撑市场需求变得不切实际。通过跨界融合来引导和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制造更多科技含量丰富和文化附加价值高的创意产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潮流。而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产业边界,也扩展了原有产业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类型,缓解了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35]。
5 结 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附加价值高、融合性强、辐射力大、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强等特点。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使原本处于微笑曲线底端且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地位得到了提升,产业价值创造空间得到了拓展,不同的市场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文化创意资源与传统产业各自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和利用。而通过有意识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可以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由此打破产业分立的传统与局限,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传统产业价值链,提高传统产品的附加价值,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未来在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巨大,未来中国必须加快高素质创意人才的培养,促成各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应用,未来中国必须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高新科技手段,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智慧因素,大力开发各种科技含量大和附加价值高的创意产品。第三,出台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产业跨区域融合提供引导服务。政府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提供指引服务和政策保障。第四,注重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避免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梯次推进、有序衔接的发展格局,促进不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而未来如何结合典型的样本和案例,来探讨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及影响因素,将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颖. 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路径、障碍与对策[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5(2): 48-52.
CHEN Ying. The paths,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J].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 35(2): 48-52.
[2]易华. 论经济新常态下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 学术论坛, 2017, 40(1): 145-149.
YI Hua.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J]. Academic Forum, 2017, 40(1): 145-149.
[3]李静.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 管理世界, 2017(6): 182-183.
LI Jing.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rural tourism industry [J]. Management World, 2017(6): 182-183.
[4]曹如中, 史健勇, 郭华. 创意产业创新生態系统演化机理研究:动因、模型与功能划分[J]. 经济地理, 2015(2): 107-113.
CAO Ruzhong, SHI Jianyong, GUO Hua. Research on evolution mechanism of creative indu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motivation, model and function divis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2): 107-113.
[5]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 23(2): 414-416.
[6]MALHOTRA A. Firm Strategy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of US Commercial Bank Responses to US Commercial-Investment Banking Convergence [D]. Maryland: Doctorial thesis of Maryland University, 2001.
[7]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0.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M].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1980.
[8]乔尔·科特金. 全球城市史[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JOEL Kotkin. Global Urban History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mdemic Press, 2006.
[9]王发明, 宋雅静. 缄默知识在创意产业集群网络中的共享与转移研究[J]. 软科学, 2013,27(5): 4-9.
WANG Faming, SONG Yajing. Study o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shift in creativity industry clustering network [J]. Soft Science, 2013,27(5): 4-9.
[10]王艳, 侯合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意产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6): 176-179.
WANG Yan, HOU Heyin.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reative industry zones from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16): 176-179.
[11]王重远. 基于生态理论的都市创意产业集群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09(9): 26-30.
WANG Chongyuan. Research on urban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y [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09(9): 26-30.
[12]尹宏.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39-45.
YIN Hong. On spatial evolu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gathering [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2): 39-45.
[13]付永萍, 王立新, 曹如中. 創意产业集聚区演化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9): 59-62.
FU Yongping, WANG Lixin, CAO Ruzhong. Research on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area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19): 59-62.
[14]蒋慧, 王慧. 城市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及运作机制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2): 6-12.
JIANG Hui, WANG Hui. A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creative industry park [J]. Urban Studies, 2008(2): 6-12.
[15]董秋霞, 高长春.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及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6): 110-113.
DONG Qiuxia, GAO Changchun. Research 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 of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modular theory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16): 110-113.
[16]李萱. 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10-11.
LI Xua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 powerful motive force for cultural industry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4): 10-11.
[17]杨旦修. 创意产业的进路: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取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36(7): 171-175.
YANG Danxiu. The approach of creative industry: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5, 36(7): 171-175.
[18]宋暖. 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探讨[J]. 东岳论丛, 2015, 36(4): 5-12.
SONG Nuan.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J]. Dongyue Tribune, 2015, 36(4): 5-12.
[19]朱蓉, 邢军.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 江淮论坛, 2018(1): 50-53.
ZHU Rong, XING Jun.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J]. Jianghuai Tribune, 2018(1): 50-53.
[20]胡慧源.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 中国出版, 2016(7): 33-36.
HU Huiyuan. Research on the fusion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J].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2016(7): 33-36.
[21]李丹, 刘春红, 曹如中, 等.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时尚产业区位选择决定因素[J]. 经济地理, 2018,38(4): 132-138.
LI Dan, LIU Chunhong, CAO Ruzho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ciding factors of location choice of fashion industry based o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38(4): 132-138.
[22]黄赛, 张艳辉. 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基于泛长三角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比较研究[J]. 软科学, 2015, 29(12): 40-44.
HUANG Sai, ZHANG Yanhui.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nput-output table of the Pan-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J]. Soft Science, 2015,29(12): 40-44.
[23]蒋婷婷, 谢富纪, 张言, 等. 基于软创新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9): 34-39.
JIANG Tingting, XIE Fuji, ZHANG Yan, et al. Research on industries innovation system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based on soft innovation theory [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14(9): 34-39.
[24]林秀琴. 產业融合与空间融合: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创新[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6): 165-173.
LIN Xiuqi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thinking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J].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2016(6): 165-173.
[25]周锦. 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 2014(11): 35-38.
ZHOU J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4(11): 35-38.
[26]张艳辉. 创意产业的融合功能研究: 共生演化视角[J]. 社会科学, 2015(5): 51-58.
ZHANG Yanhui.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tic evolution [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5(5): 51-58.
[27]王学人, 杨永忠.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4(4): 105-109.
WANG Xueren, YANG Yongzhong.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14(4):105-109.
[28]曹如中. 区域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M]. 上海: 远东出版社, 2014.
CAO Ruzhong. Research on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Creative Indu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M]. Shanghai: Shanghai Far East Publishers, 2014.
[29]孔令刚, 蒋晓岚.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6): 49-52.
KONG Linggang, JIANG Xiaolan. The illegibility of industrial boundary and industrial convergence [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07(6): 49-52.
[30]朱欣悦, 李士梅, 张倩. 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 经济纵横, 2013(7): 74-77.
ZHU Xinrui, LI Shimei, ZHANG Qian. The composi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value chain [J]. Economic Review, 2013(7): 74-77.
[31]梁學成. 产城融合视域下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7(1): 93-102.
LIANG Xuecheng.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city-industry”integration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7(1): 93-102.
[32]郭健, 甘月童.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40(5): 160-162.
GUO Jian, GAN Yueto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strategy choi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8, 40(5): 160-162.
[33]鲁皓, 张玉蓉. 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3): 124-126.
LU Hao, ZHANG Yuro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15(13): 124-126.
[34]蒋园园, 杨秀云.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匹配性研究:基于内容分析的方法[J]. 当代经济科学, 2018, 40(1): 94-105.
JIANG Yuanyuan, YANG Xiuyun. Research on the matching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olicy and the industrial life cycle evolution in China: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J].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2018,40(1): 94-105.
[35]汪海波.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战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8): 93-98.
WANG Haibo. The new strategy of anhui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J].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onthly, 2017(8): 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