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贞生
摘要:讨论交流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巧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讨论交流;中学语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237-01
一、巧设讨论情境,营造交流氛围
良好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唤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情境,营造交流讨论氛围,唤起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維发展。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谈谈理由。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讨论积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刁、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偷偷”一词,将小草拟人化,使无情感的小草有了情感意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绿”,一个“青”,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的洗涤滋润,从侧面突出了春雨“润”的特点。一个“逼”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看,像牛耗,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巧用排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形态,给人如临其境之感。有学生说:我喜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卖弄”原本含有炫耀之意,这里作者巧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鸟儿歌声的清脆和欢快,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讨论意识,又深化了知识理解,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把握讨论时机,提高交流效果
交流讨论,并不是随意而为的,不择时机的。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时机,恰到好处地渗透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交流互动,从而提高交流讨论学习效果。
1.在新课导入时开展交流讨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环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有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营造讨论学习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新课学习的探索心向。
仍以《春》为例,在开展新课前,笔者这样引进交流讨论,导入新课学习: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曾描绘过春天,请大家放飞思绪,交流讨论,说一说有关春天的诗词名句。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讨论积极,纷纷说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诗句,激活了学生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
2.在认知矛盾处开展交流讨论。
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疑惑,没有困惑,没有矛盾。有了矛盾,才能触发探究动机,促进思维深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诱导学生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则可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纠正偏差,锤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孔乙已》一文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词语,这句话是否存在语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意图何在?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表达自己的见解。经过一番思索讨论,学生明白了:这话说并不矛盾,而是有意为之,可谓用心良苦。“大约”说明人们对孔乙已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则揭示了被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已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三、丰富讨论形式,促进交流讨论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能力提升,教师要注意丰富交流讨论形式,引导学生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学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体现在:
一是理解式讨论。对于同一问题,所选角度不同,获得的理解也会不同。加强理解性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则可以扬长避短,集思广益,发散思维。
二是评判式讨论。即将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评判和交流,在评判中引思促学,在交流中碰撞顿悟。
三是辩论式讨论。即让学生围绕某个争议性问题,辩一辩,议一议,则可以完善学生认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学生思考和辩论能力。
譬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有位学生指出:阿长,粗俗、迷信、愚昧无知,并不值得人怀念。对于这一观点,学生看法不一,有些支持,有些反对。于是,笔者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以小组为单位,以“阿长是否值得人怀念”为辩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交流互动,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拨乱反正,提高学生认知,深化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交流讨论。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引入交流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研讨,从而增强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