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2019-01-09 07:07潘依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

摘要:目的:浅析中西绘画的差异性,加强对绘画的认识和包容,好的绘画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灵魂的净化和审美享受。方法:运用了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章从绘画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空间表现的不同三个方面对中西绘画的差异进行分析阐述。结论:中西绘画有着相通的艺术魅力,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通过分析中西绘画的这些差异,更好地认识了绘画、理解了绘画,加强文化之间的交融。

关键词:中西绘画;绘画观念;表现形式;空间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30-02

一、引言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就会失掉一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艺术的发展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让我们获得灵魂的净化和审美享受。绘画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无疑是神秘而又高贵的东西,它力量神奇,能寄托情感挥洒胸臆,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美的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任何艺术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着相对的确定性和无限的不确定性,总是留有很大的空间引发观者的想象和联想,让观众在观赏的过程得到共鸣,和审美享受。中国画讲究笔墨意趣、空灵旷达,画外之意含蓄,能够让观者“妙悟连篇”;而西画由于艺术形象的真实感接近我们的生活现实,带给我们的感受更加直观。中西绘画有着相通的艺术魅力,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对于两者的差异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

二、绘画观念的不同

中西绘画观念不同,中国画重感性,西方画重理性。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质独立的东西,中国画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透露着人的情怀,一笔一画传达了来自作者内心的感受。比如中国绘画中备受推崇的文人画,更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文人画以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以及虽居官位而心存隐逸、又非贵族的画家为主要阵营,绘画以自娱和抒情为目的,而不以为他人服务为原则。我们看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充分表现了高逸和脱俗,元代士人的隐逸是社会性的,虽然身在官位,但是心是隐逸的。元四家之一倪瓒的绘画,平淡、天真、清幽、静谧,一石一树都是感怀。他在《题画竹》中言:“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些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可见,倪瓒的画重在借物抒情,追求神韵逸趣,这也代表了中国绘画的观念,这种绘画中感性的流露也正是中国画的神韵所在。而西画的观念总是脱离不了“科学”,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智清晰的画面,它们无须着重反映人的情感,房子就是房子,关乎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人就是人,强调解剖看重形体关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变化,他们始终把自然科学摆在首位。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着中西绘画的总体。

三、表现形式的不同

中西绘画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绘画的表现形式。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的趣味在于“写实”。中西绘画的这个差异性从绘画的发展的源头就可窥见一斑。中国绘画的源头可追溯到新时器时代,距今约有7000多年的仰韶早期文化的彩陶装饰纹样。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在陶器的表面施以彩绘纹样,装饰纹样表现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这些纹样都以写意表现为主,创造了二方连续的多样表现形式,如半坡型彩陶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人面鱼纹彩绘纹盆》是典型的代表。这种以点、线、弧形、半圆形、圆形为表现元素,追求图案流畅的运动节奏感的原始装饰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的先河。西方绘画的起源可追述到公元前2万年左右,根据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内壁画的考证,原始人通过简洁的图形来表现他们对宇宙的梦想、生活劳动和图腾崇拜等。在这些简单的原始壁画的表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简单的立体表现。这种旨在对于事物的立体的真实再现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画把意境作为第一位,注重笔墨,画面上呈现的是意境。写意绘画更是如此。看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逸笔寥寥,萧疏简远,意境深远。全画分为近中远三景,中景是一片湖光,实则一笔未画,山石用长线条画出,再以墨笔皴擦,略加点染。画面简洁至极。全画不着一色,都以墨笔表现,湖水不着一筆,却表现出了万顷湖水的澄澈浩淼之气。中国画不注重客观形象的真实,而注重笔墨意境。早在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六法中的第一条即是气韵生动,就是绘画中表现的事物首先要呈现出一种气度韵致,其次是“用笔”,再次才是“象形”。

西方传统绘画把写实放第一位,他们认真研究物体的本来面目,用画笔去再现他们。从古代美术到欧洲文艺复兴美术,再到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西方的绘画始终以现实为基础,注重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得以发展,通过对自然光线和科学的透视技法的运用,画家可以更加逼真地描绘出真实的自然世界。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画家奇马布埃和乔托对透视法进行了研究,建筑家列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在他的《绘画论》中提出“艺术家即科学家”,认为绘画应该基于科学原理,通过科学原理艺术家可以真实地再现自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也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绘制处理具有透视感的作品,达芬奇更是对光和形体透视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创作出了不朽之作,达到了写实绘画的高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人物造型精准,调子细腻丰富,光线处理微妙,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蒙娜丽莎流露着含蓄而神秘的微笑,脸部五官细腻生动,眼睛有神,睫毛浓密,每一根都描绘得细致逼真。双手表现丰腴生动,结构明暗变化细致入微,仿佛有血有肉般的带着皮肤的温度。世人无不为达芬奇高超的写实绘画技巧而折服。

四、空间表现的不同

在空间的表现上,中西两方也存在着不同。国画强调散点透视,西画强调焦点透视。国画之所以给人强烈的意境效果,空间的分布是其中一个原因。国画上的树是成片的,山是成群的,主要用分散的视点来塑造画面空间。这样的分散能形成一种气氛,放眼看去就是一片气息,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个体,而是着重去强调群体带来的视觉效果。如五代画家关全的《溪山行旅图》,气势宏伟,移步换景,采用了散点透视法。画面上方是高耸的峰峦,山中云气缭绕,奇石迭起。山中有庙宇、杂树,一条山路蜿蜒而下,几个行人正攀登而上。画面中下部,流水成溪,一座石桥横跨在溪流上,桥上有行人来往、在桥左端悬崖根与河滩交接处铺有一条栈道,并有几匹驮马从栈道上走来。画面近处是房舍商铺,人来人往,杂以鸡犬马驴,极富生活气息。整个画面景全而又可观、可望、可居、可游,这正是中国画的特色所在,即可以行走观看,还可以居住游览。画家用散点透视法引导着观众可以游遍每一个地方,这在西方的焦点透视的绘画中是没法实现的。

西画强调焦点透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固定视角观物,讲究视点、视平线、有准确的焦点,事物近大远小,最后消失在灭点。有明确的光线方向,力求表达物象在固定光源影响下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暗色彩变化关系,故注重明暗法和立体感。西画研究焦点让事物的描绘更为科学、清晰,画面事物有主次之分,视觉效果真实可信,追求类似雕塑形象的立体感。

五、结语

所有的绘画艺术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精神文明的结晶,其中必然有相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人类形成发展受到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必然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宇宙观、文化观,反映在绘画上就会产生鲜明的民族性和差异性。

就中西绘画而言,由于中国和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形成两大意识形态体系,在各自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点和理论体系。中西绘画的差异体现在观念上、表现形式上、空间表达上等各方面,各自形成了完整的绘画体系。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凡是人类创造的艺术,都可成为人类共同享受的精神财富,在浩渺的艺术世界里,我们不能用一种固有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去鉴别欣赏艺术。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画,优秀的作品带给观者的都是一种高尚的审美享受。鉴赏者在审美享受中认识世界、理解人生、获得教益,帮助人们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我们要用包容学习的眼光对待不同的艺术,分析研究中西绘画的不同,意义正在于此,通过对不同绘画艺术的分析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绘画、认识绘画、驾驭绘画,加强人类情感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左庄伟,曹志林.中外经典美术鉴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5]里奧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潘依华(1977-),女,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艺学院讲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煤层气井排采管理异常表现形式及处理对策研究
卷首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
An 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storage variations from GRACE gravity satellit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表现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