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陈世华
(1.南昌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知识社会学坚持动态的真理观和知识观[注],[德]卡尔·曼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焦点在于探究知识与存在之间的交互关系,解决知识受社会制约问题,以“存在决定思想”为核心命题,强调知识在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考察各种知性立场和思想类型与特定的历史-社会实在的关系,探讨在任何特定时代中,导致思想模式产生的各种立场的存在起源问题,也就是福柯所说的“确定事实之间或者过去的时间的关系[注]。[德]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这也契合了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语境视角,他提出两种文本解读方法,一是高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lisation)的方法,把理论与其所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考察思想脉络;其二是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sation)的方法,就是将理论与当时的时空剥离,分析其超越时空的贡献与意义。通过语境化的历史定位和知识社会学的考虑,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演变和当代境况受到了时代语境、行业发展、专业自觉的影响。通过知识社会学的溯源,可以发现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知识和理论产生的前提和根源,让我们重新认识知识生产的基础、动因和机制。也可以让我们避免用现代眼光来对新闻专业主义吹毛求疵,肯定其在特定语境下的价值和功勋,对其继续准确的历史定位,并为其在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再生和重塑奠定基础。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基础,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大众化传媒的迅速发展,编辑、记者、发行人等职业的分工,新闻教育的兴办和新闻行业组织的建立等都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良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当时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也嵌入其中,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体现在其内容和形式中,正是独特的社会存在塑造了新闻专业主义独特的理论逻辑和思想传统。
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社会的行动者,当行动者进入社会,就被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语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习得制度和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意识,涂尔干也强调概念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只有置于社会中才能得到解释。知识社会学的关联论主张把知识与知识生产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从特定社会情境的视角来阐述知识。知识是人类与环境打交道的工具,理解知识和话语,我们始终站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围绕话语本身,把握偶然系列的事件得以产生的外部可能性条件,将思想同社会环境关联起来,即主张思想以人的社会环境为转移,而不应只是苦苦搜寻话语的内在意义核心。知识社会学强调一个时代的真理观就是由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这要求我们具备宽广的视野,从政治经济语境出发,以宏观历史变迁为分析对象,思考知识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
从福柯的权力话语角度来说,话语是权力的产物,用布迪厄的话说是一种“符号暴力”。话语允许和禁止的边界都源于该社会中的权威、规则和等级系统。任何话语,包括新闻专业主义,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正如舍勒所说“知识的发展与国内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群体内部的政治命运对于人类知识发展的影响,要比对外政策对人类知识发展的影响大得多[注][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首先得益于宽松而又规范的政治经济环境,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也并没有超出政治经济制度所允许的边界。话语是由历史、时代文化语境给出编码的规则,新闻专业主义是被允许的一种知识,是对政治经济环境有益、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有益的知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再一次回应了知识社会学的判断“社会进程对思想视野的本质渗透”[注][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6页。。
美国建国后,迅速确立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政治上,分权和制衡的权力结构建立了成熟稳定的政治框架,19世纪较为平稳政治氛围给新闻自由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宽松的环境。新闻业是必须以民主社会秩序为基础的,正如媒介学者詹姆斯·凯瑞所说的:“作为一种实践。新闻业离开民主的语境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称。”[注]Munson E S,Warren C A.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323.革命后的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宪政秩序,宪政与民主的不断融合,也使得美国的宪政民主制得到不断的修正与巩固[注]许耀桐:《西方政治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反政党改革松动了政党对报刊的控制。新闻业的发展跟从进步主义时代的普遍趋势,逐渐疏离政党政治,成为倾向于行政理性与中立性的知识技术[注][美]丹尼尔·哈林:《美国新闻媒介中的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见[英]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奠定了公共生活的基础。在经济上,美国建立了初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造业、贸易、交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与报刊密切相关的商业组织迅速发展。在文化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的识字率不断上升,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信息需求日益高涨,为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在法律上,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力,尤其是1791年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在宪法层面上赋予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成为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和个人的言论自由的护身符,为美国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正如舒德森所说,这个简明的禁令成为美国新闻业的荣耀,从共和国的第一天起,报纸就是法律的受益者[注][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新闻自由理论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新闻业主动将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观念付诸于实践,新闻业的自主权日益增大。美国总统林肯废除了政府在华盛顿报纸中设立半官方报纸的政策,至少在国家层面,报纸和政党之间的传统纽带彻底被割断了[注][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报纸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保证。宽松的政治环境、自由的经济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使美国大众化报刊的发展和新闻的专业化成为可能,也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政治经济语境。
但是正如批判话语分析所揭示的,话语都是由权力关系产生的,但话语并不一定会对权力俯首帖耳,也可能被当作抵抗的策略和工具[注]Foucault M.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Vintage Books,1980,p.11.。话语一方面受权力制约、为权力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抗拒和颠覆权力。社会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冲突造成了不同的文化话语生成的缝隙与空间。新闻专业主义在当时的语境下产生,但是诞生后,又会为一种体制的反抗力量,挑战传统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
无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涂尔干的“概念反映社会生活”,还是曼海姆的“社会决定思维过程”,亦或是舍勒的“确定各种思想形式与某些集团之间的关系”,传统知识社会学以“存在决定知识”的核心论断来考察社会-历史因素对知识的型塑和制约,并从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追溯知识和存在之间的具体联系。理解、阐释知识/思想的过程就需要辨识、明确知识/思想的反应情境,进行知识生产、思想形成的情境还原,以减少误读、克服对情境化的知识/思想的过度普遍化。用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话来说,“思想并不是内在决定的,思想是有存在基础的。”[注][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结构与社会理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91页。就是说,具体的知识对象从是根本上说都是情境化的,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中,并自我表现为情境的一部分。知识产品的正当性、经验性,也更强化了知识产品的情境性特征,解释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行业背景和利益集团的关联网络中进行理解。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视为一种大众报刊发展后的情境化的知识。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说,话语有着明确具体的指涉目标。而新闻专业主义最初指涉的正是大众报刊行业,追溯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必须关注组织化的新闻生产及其变迁。
理论和实践往往联袂而行。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专业理念是新闻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发展是新闻业发展的自然而然的历史进程[注]Hallin D.“Commercialism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in Curran,James,&Gurevitch,Michael.(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London:Arnold,1996,pp.243-263.。从一诞生开始,报刊就为了如何保住自己的清白之身和防止外来力量干涉而不断努力,由于时代语境的变迁和专业的发展,以及报道实践的改革,业界对新闻专业的思考也在不断变化,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也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运作模式的变革而不断更新完善。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刊在美国兴起。不同于此前以政界和工商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价格高昂、以政治动态和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政党报刊,大众化报纸价格低廉,关注平民的生活,以新闻为主要内容,以广告为经济支柱,以社会大众为发行对象,在报道手法上,尽量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1833、1835、1851年美国三大“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时报》相继问世。同时,美国第一家通讯社——联合通讯社的诞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新的机遇。联合通讯社的新闻服务要提供给各种政治立场不同的报纸,只有尽可能客观公正,才能为所有成员和客户接受。这种独立新闻理念得到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达到高峰。随着政党与报纸的联系开始弱化,新闻的竞争日益激烈。报纸以新的活动和花招来提高发行量,并追求新的受众,特别是女性受众。报纸采取大众喜欢的风格,如更简单的语言、更大的标题、更丰富的插图,有助于将读者范围拓展到移民和其他书面英语知识语知识有限的人[注][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据统计,从1870年到190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一倍,而城市居民的人数则增加了两倍。在这30年中,报纸数量增加了3倍,日销售量增长了近6倍。日报数量和总发行量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孕育它们的城市的发展速度。面向大众发行的英文日报从1870年的489家增加到1900年的1967家。所有日报的总发行量从1870年的260万份上升到1900年的1500万份。从1870年到1900年,周报的数量翻了两番,从约4000家猛增到12000多家。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把办报作为一种重要事业的时代已经到来[注][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但是,大众化报业对利润的追求也使报刊通俗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激烈的报业竞争使煽情性、刺激性新闻层出不穷、变本加厉,甚至出现黄色新闻浪潮,煽情主义泛滥。这种不良的媒介景观促使当时新闻从业人员、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反思新闻业的行为和操守,而新闻业的专业化被视为良方和解毒剂。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广告业与公关业的兴起,媒体不断受到政治利益集团、商业资本、广告代理商、公关公司的影响[注]郑保卫,李玉洁:《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发展史的评述与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8期。,新闻报道偏离独立客观公正的轨道。学界和业界开始反思新闻业的功能和定位。大众化报刊的迅速发展为新闻作为一个专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社会公众和学界对新闻业的反思则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
在福柯看来,话语背后是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知识和权力永远是共生体,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知识,其生产背后也有权力的考量。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说,新闻专业主义并非客观固化的文本产品,而是一种动态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干涉社会进程的重要建构和力量。新闻专业主义不但为新闻从业人员生产知识、真理和权力,而且建构新闻人的主体性、新闻专业知识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和超然的面纱背后,总是怀有一定的政治意图,经过精心设计和系统表述,被冠以“科学”之名,服务于大众报刊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正如吉登斯所言:“社会行动者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秩序化的实践活动,组成了社会生活。”[注][英]安东尼·吉登斯:《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年,第194页。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反映了媒介所有者的特权与新闻从业者的自主意识之间一向存在的某种张力,与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密切关联在一起。新闻专业主义代表一种为行业代言、为行业的合法地位抗争的自我意识。正如媒介社会学者舒德森所言,19世纪新闻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机体和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注][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的力量》,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大众报刊营造了发展机遇,开拓了新闻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对外交往的外部空间,提升了新闻业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拓展了专业人士的视野,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强化了对员工的管理,加快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最终推动大众报刊的进步和发展。
舍勒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现象学知识社会学,集中关注人及其地位和命运[注][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知识社会学所集中关注的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也不是韦伯所说的宗教伦理、理性化和官僚制,也不单纯是特勒尔奇所说的基督教世界观,而是与这些范畴都有密切关联的世界价值秩序、社会精神特质和主体的经验结构,以及主观体验的各种维度。知识社会学试图确定思想类型、知性立场与社会实在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发现立场之下的思想类型和特定群体的知性动机之间的关系,即利益动机的制约性(committedness),认为我们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思想的各种形式,本质上都取决于思想家及其集团的生活状况[注][德]卡尔·曼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这也就是涂尔干所说的包括伦理价值观、宗教观念的“集体意识”的公共信仰,这些被群体共享的知识,又反过来决定和引导个体的认知和行动。
人作为知识对象和认识主体,是由外在于个人的文化和经验所形塑而成的[注][美]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正如福柯所言,人受制于劳动、生命和语言,人在具体存在中发现了自己的确定性[注][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137页。。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社群的诞生以及伴随而来的专业立场和专业自觉。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是以新闻成为一门专业为基础的,行业的形成必须需要一群新闻专业人员队伍,这些专业人员会形成一种集体意识。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还原为历史-社会情境下的人的知识创造,本质上是新闻专业人士在关系网络、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及其复杂的交互影响中形成的认知和判断。媒体行业员工的专业主义化,伴随着典型的伦理规则、职业训练和自律组织[注]Christians C.et.al.Normative Theories of the Media.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p.24.。按照现象学社会学的说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新闻从业人员界定社会情境、解释自身实践活动和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础,当产生之后,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的知识对新闻传播行动具有引导作用。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专业人员的知性立场,反映了这一社会群体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功能性依赖。
19世纪中叶后,美国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在酝酿实现专业化的问题,19世纪下半叶大众化报刊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专职新闻人才。新闻专业化的呼声不仅得到了新闻界的响应,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记者奔赴战争前线进行采访报道,带来轰动性的社会效应,记者出尽风头,名气和报纸不相上下。记者地位和薪水提升,广受赞誉。环游地球、战时新闻报道都为记者职业带上了璀璨夺目的光环,吸引更多青年男女投身新闻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记者群体的职业认同感逐步形成[注][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具有较高知识水准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新闻业,为报刊写稿成为一种专业。到了19世纪末期,与经营管理专业化趋势相一致,报刊已经按照大型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和运作,新闻工作也日益分工和专业化,编辑、记者与经营管理人员逐步分开。美国新闻业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理念和理想,并进行专业的自我评估。报纸在社会中地位日益强大,编辑和记者开始称呼他们自己为专业人士。记者开始欣赏一种独立于政党、属于自己的文化,他们发展了自己的神话(他们着迷于自身与城市下层社会的亲密关系),自己的俱乐部和酒吧,以及自己的专业实践。新闻从业者的共同特征日益突显,这一方面产生了社交凝聚力和职业荣耀,另一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社会控制,努力让自己与包围他们的公共关系专家和宣传家区别开来。
话语作为个人的一种社会行为,经过时代的编码,反映社会的伦理规范,也会经过由主体意识的过滤、选择和重组,体现说话者的立场、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新闻专业人士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专业理念的诞生。这种新闻专业理念既受时代的社会存在的约束,也有主体意识的建构和重构,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早在美国殖民报刊与政党报刊时期,美国的新闻“专业”观念就开始启蒙,如“简练”“准确”“清楚”“及时”等职业观念要素逐渐显现。随着“便士报”的发展,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平民生活的新闻理念,以及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和操作规范。《纽约太阳报》创办者本杰明·戴(Benjamin Day)提出刊载新闻、公众服务、传输广告的出版宗旨,詹姆斯·贝内特(James Bennet)在创办纽约《先驱报》的发刊词中声称其是“超党派的独立报纸,记录事实,报道独立公正,评论适度、公正、独立,毫无畏惧,始终正直”,道出了当时这种不同于党派新闻业的新的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注]Pray I.Memories of James Gordon Bennett and His Times.New York:Stringer and Townsend,1955,p.267.。1851年雷蒙德(Henry Raymond)创办《纽约每日时报》(后更名为《纽约时报》),标榜政治独立,报道力求客观,议论平和庄重。在语言上做到克制和慎重,并提出“刊载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所有新闻的报纸”[注]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Adolph 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不受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左右,成为公众讨论公共话题的论坛”,试图反击和抗衡当时刺激性的黄色新闻。奥克斯接管报纸两个月后提出的著名口号“所有适于刊载的新闻”第一次出现在社评版。一般认为,在这个阶段,新闻专业主义正式诞生,丹尼尔·哈林(Daniel Hallin)认为这种新闻信息模式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美国新闻学者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论断,西方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史学者莫特(F.Motte)也认为这个时期的独立报刊实际上就是职业化报刊的基本样式,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成为共识。在专业主义理念的驱使下,专业人士致力于改善职业工作条件,成立媒介协会,制定自愿性的行为规约,发展致力于实现新闻事业崇高目标的职业组织,鼓励新闻学教育,支持报业研究,创办报业评议会和新闻学评论刊物,提高少数族裔和女性的职业地位,保护报纸抵御法律的和政府的压力[注][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有其社会实践维度,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它们不但生产意义,甚至确定话语主体的位置,建构主体的身份、社会现实、社会关系,乃至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必然反映在话语之中。新闻专业主义表达的新闻专业人士外化性的叙事需要,无时不在流露主体顽强表现自己的欲望。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文本,为从业者加入了新的理论视野,增添了行业新的活力,专业主义作为一场话语实践,是一场影响的焦虑下驱动的话语权争夺,潜在的意图是为了树立自身的权威,在当时的社会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吸引社会关注,争夺话语权。通过新闻专业主义再一次证明,话语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秩序和权力的配置,体现话语主体运用的叙事元素、思维规则和言说技巧,隐藏着特定的权力关系,目的也是为了夺权话语权,重塑社会权力关系。这也提醒我们要反对抽象的人性本质观,要在真实的历史实践中发现人性生成的秘密,既要像马克思主义那这样关注宏观社会层面和建制化的权力,也要坚持福柯所说的“权力的微观政治学”,关注像毛细血管般弥漫的权力关系和细微的强制技术[注]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93页。。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个集体意识和新闻人的公共信仰需要传承和延续,新闻教育就应运而生。新闻行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新闻教育成为迫切的需求。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大学正式开设新闻学课程。1890年代,黄色新闻泛滥,有识之士希望通过新闻教育来提升专业标准,培养从业人员的报道技能、伦理观和责任感。前《芝加哥论坛报》财经主编约瑟夫·约翰逊(Joseph Johnsonn)从1893年至190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办了明确设置的新闻学课程。在弗兰克·斯科特(Frank Scott)的指导下,伊利诺伊大学1904年首次开设了四年制的新闻学课程。1904年,普利策捐款设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设立普利策新闻奖,其目的是为新闻学戴上专业的桂冠,使新闻成长为一个公众尊敬的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注][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在新闻教育的第一阶段,出身英语系的新闻学教师除了需要获得报业的信任之外,还必须取得学术界的承认。在这方面,他们之中最成功的早期领导人是威拉德·布莱耶(William Bleyer),他于190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开始新闻学教学生涯,并把威斯康星大学办成培养未来的新闻学教师的基地和中心。1908年,美国最早的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建,报人沃尔特·威廉斯(Walter Williams)担任院长,并以提高新闻道德、培养报业专业人才为宗旨。创办人威廉斯亲自制订“记者守则”,提出“我确信报业是职业”,并首次系统提出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此后,美国高校陆续开设了新闻学专业或新闻学院。《明尼阿波利斯论坛报》发行人威廉·墨菲1918年为在尼苏达大学兴办新闻学教育捐赠基金。《芝加哥论坛报》的业主们1921年在西北大学创建了梅迪尔新闻学院,各州的报业协会也协助创办了其他大学的新闻院系。新闻院系明确传授诚实公正、准确和真实,以及把事实和观点分开等专业主义的信念。新闻教育机构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大大提高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新闻院系一方面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也在开展新闻学的研究,20世纪初,新闻教育家们也相继出版了一些新闻教育的学术杂志,《新闻学季刊》(JournalismQuarterly)、《新闻教育工作者》(JournalismEducator)、《新闻学专论》(JournalismMonographs)、《新闻学文摘》(JournalismAbstracts),《新闻史》(JournalismHistory)、《美国新闻事业》(AmericanJournalism)、《广播电视杂志》(JournalofBroadcasting)、《传播学杂志》(JournalofCommunication)、《公众舆论季刊》(PublicOpinionQuarterly)、《大众文化杂志》(JournalofPopularCulture)、《大众传播批判研究》(Critical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和《大众传播介伦理杂志》(JournalofMassMediaEthics)等,这些杂志一直持续出版到现在,这些杂志上的学术探讨细化和规范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并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一股意义的潜流”[注][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96页。,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广泛传播。
新闻教育在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生成过程中,扮演着捍卫者和批判者的双重角色,学者依托新闻学院进行文本的生产和分配,也通过批判进行文本的再生产和重构。新闻教育积累专业知识,灌输专业精神的范例和内部机制,为准职业人士开展专门训练,准备从业资质,记者职业信念、价值观在新闻教育中得以内化和固化。新闻教育延续着新闻专业人士独特的自我意识,传承着一种职业意识形态。新闻教育成为新闻业这一机体得以运转的基本规则和以之为基础的建制。由范式主导、作为特定团体精神内核的新闻专业主义被视为全体长期共有的共同财产,通过新闻教育不断传承延续,并创新性地再生产。但是,新闻教育往往又视某一特定的知识传统为正统,沦为学术地缘政治争斗、学术资源争夺的工具,服务于学术资源争夺与话语政治争斗的知识意向,备受其他学科和不同理论取向的学者的批判。
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行业团体的个性化的陈述群,阐述一系列调控的实践[注]Foucault M.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London:Tavistock,1972,p.80.。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并不仅仅反映从业人员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它在意义中构成世界、建造世界[注]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London:Polity,1992,p.64.,通过行业协会,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并控制了行业的标准、习俗,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关系、本性和制度,行业组织在新闻专业主义的界定、规范和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阐释主义的视角来看,新闻行业组织就是“阐释的共同体”,他们通过相互交织的阐释方式不断再生其共同体的职业意义体系和职业意识形态。新闻从业者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内外的沟通反思当时的报道过程、形式和内容,藉此凝聚、提炼和升华职业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以建立职业权威、延续传统,形成集体记忆、书写行业历史,进行历史社会定位。新闻行业组织是凝聚力量、增进身份认同、体现专业权力、维护行业权益、缓解群体冲突、树立行业权威、行使行业管辖权的重要主体,其活动也就是明确“谁是记者”、区分“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动态过程。
当新闻成为一种专业,促进专业交流、保障专业群体权益的专业组织也随之出现。19世纪70年代,报纸俱乐部开始在美国一些城市出现,几乎每个州都成立了自己的“编辑人协会”,出现了新闻自律组织。1873年纽约记者俱乐部,1887年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1908年全美记者俱乐部(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女性新闻工作者俱乐部、国际女性报业协会,1912 年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1922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陆续成立,这些专业协会的职责涉及从争取权利到专业讨论的方方面面,这也证明新闻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识日益增强。
在帕森斯的社会学中,价值或规范是社会(或者“交往”)的关键特性,规范的“内在化”,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整合机制,即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对行动进行道德协调[注][英]安东尼·吉登斯:《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南京: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页。。新闻专业组织也在陆续制定一些规章和守则,并用来指导新闻实践。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费城的一家报纸制定了24条规则[注]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1868年,查尔斯·达纳接办《纽约太阳报》后提出了13条该报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被视为最早的“报人守则”。1923年,第一个全国范围的职业协会——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成立,并制订了《新闻界信条》,成为全美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真实、真相、准确”的原则和“不偏不倚”的原则,后者提出“新闻报道应当不掺杂任何意见和偏见”的宣言。1934年,美国记者公会制订《记者道德律》明确要求记者遵守正确和公正的两个原则,美国的广播行业和电视行业也分表在1929年和1954年各自拟定了行业的规范和准则,这个攸关职业荣誉的守则,被写入新闻院系采用的教科书和职业协会的伦理守则。有了行业规范,新闻工作者群体有了内在的职业理想和外在的职业规范,能够在“社区”进行内部自我规范和矫正。新闻专业主义信条以成文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征系统铸就了一种反恐之盾(shield against terror),护卫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它们让我们可以解释看到的世界,也就是解释我们是谁[注][美]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新闻业行会刊物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新闻记者》(TheJournalist)周刊是最早的专业期刊,讨论最多的主题是:为记者争取增加工资、追求政治独立,提升记者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注]Cronin M.“Trade Press Roles in Promoting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1884-1917”,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1993,8(4):227-238.。真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确立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编辑与发行人》杂志,它支持建立新闻院校、专业组织和制定伦理准则,并对违背标准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专业刊物,是探讨新闻业性质、社会角色、功能的唯一载体,成为建立职业准则和专业标准的平台。这些专业组织在扮演着多重的角色:传媒行业的组织者;专业知识标准和专业伦理准则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进入行业和职位的把关者;向政府和公众游说的行业代言者。这些新闻业行业杂志上刊载的内容,被新闻界各个层次的人阅读,记者明显需要并使用这个论坛来讨论他们的认知,增进新闻专业人士的共识,统一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新闻专业主义更加清晰和明确地展现出来。
新闻专业主义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从最初为了反对党派报刊理念、追求独立而提出的独立报刊理念,到19世纪末为了获得社会认可的公共服务观念;到了20世纪初,为了批判煽情化和黄色新闻、应对新闻业的信任危机,客观性原则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的重要影响,客观性成为新闻专业工作者更加坚定的专业理念和行业规范,最终成为一种新闻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从李普曼所倡导的科学新闻,到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解释性报道兴起;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责任论对传统自由主义新闻观念进行修正,专业主义得以最大强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偏见、组织和结构限制、现实社会建构的问题、语言的障碍都在制约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以客观性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兴起,美国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浪潮席卷新闻传媒市场,逐渐偏离以客观性、解释性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闻业发展再次遭遇危机,主张维护公共利益、推进公共参与、复苏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新闻学在美国纽约诞生;21世纪以来,新媒体冲击了传统的新闻业,传统新闻专业的重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新闻专业主义再次面临困境。新闻专业主义模式的坍塌,与帕特南所谓的“一个漫长的公民世代”的逝去同步[注][美]丹尼尔·哈林:《美国新闻媒介中的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在消费主义浪潮侵袭下,新闻教育的资金压力,传播学压倒新闻学,新闻学融合整合营销传播,学界和业界关系受损,隔阂加深。新的时代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和探索仍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始终根据社会政治经济语境的变革和新闻业的发展,体现了多种面向,不能简单地盖棺论定。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找寻思想模式产生的起源问题,在思想和存在关系的关联论之外,还应该特殊化,即认识到某些知识只有在一定时空内是有效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符合当时的语境、群体、个人的需求。实践就是生活操行[注][英]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受特定社会存在制约的精神产物,其目的为了维持权力、争取认同、保持稳定、把握方向、提供动机、引导行为、转移批评等等。新闻专业主义诞生和发展都未能超出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以专业主义形态呈现的专业的自我规制往往严守着行业的自身价值和社会现有的间接权力结构[注]Christians C.et.al.Normative Theories of the Media.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p.194.,永远无法消除新闻实践中的根本性冲突。专业主义提炼出一整套对新闻专业人士进行驯服的技巧,犹如一个“铁笼”,在特定的场域禁锢、驯化和监督新闻专业人士的行为。
首先,公开透明的讨论达成专业共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公众的智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闻专业理念的重塑需要管理者、新闻专业人士和广大公众进行平等、公开、自由、透明和知情的讨论,鼓励对话和慎议、营造归属与融合,在达到共识的基础上,得出观念结论和行动方案。
其次,保障公共性,坚持公共服务理念。社会主义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公器和公共财产,具有公共性。传媒公共性要求传媒服务对象必须是公众,向公众开放,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坚持公开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的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强调以专业理念和自律来强化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确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守望社会的监督职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一个平等、开放和自由的话语空间。
再次,反对过度商业化。商业化是一柄双刃剑,有限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给中国媒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在扩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权益。当媒体开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就走向过度商业化的不归路,有沦为商业利益奴隶的危险。在全球媒介商业化的潮流中,中国的传播工业要坚决作为“少数派”,逆流而上,彰显社会主义传播体制的优越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尊重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传媒机构,要构建核心竞争优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更好发挥自身的职权和功能,继续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落实“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根本方针。
最后,有导向的客观性[注]陈世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54页。。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心态,也是新闻业的基石。在操作中,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秉持中立的立场,抛弃个人的偏见、情感和观点,不偏不倚地进行新闻报道,事实与意见分开,客观平衡反映事实和真相,公平与公正地呈现各方意见[注]陈世华:《再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和困境》,《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杜绝个人情感与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在中国的语境下,如果专业主义掌握在人民手中,实现公共控制,那么客观性无疑成为媒介的法宝。中国的媒介不仅仅是旁观者,而且要作为参与者,不能仅仅记录议程,而且要设定议程。不能只做故事叙述者,还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媒介应该反映新闻工作者和人民大众的呼声,“从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对受众发生逐步推进、日渐渗透的影响力,产生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注]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6期。,努力推动社会和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党政部门从宏观层面对传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政策,为传媒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传媒业也一直深受新闻业自诞生以来就如影随形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也面临着新的语境变革和技术变迁的挑战,中国新闻专业主义需要结合文化传统和国情社情进行中国式的改造,塑造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才能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涅槃和重生。
新闻专业主义有其语境适应性,新闻专业主义固然受制于和反映了资本主义传媒的种种现实,但同样具有指引传媒人自觉、引领传媒解放、推动传媒业发展的积极价值,如何拿来为我所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宣布“作者之死”,意味着读者之生。作者之死意味着权威性理解的失效,任何理解都成为可能的,读者之生意味着作者话语霸权的颠覆,多元理解的产生,歧见叠出。有人悲观论断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记者,新闻业已死,新闻人死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者和受众的身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主客体的位置颠覆了,生产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同等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解构主义者的意识、勇气和策略,运用知识社会学和权力话语理论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现文本的再生和重塑,尽享“文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