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经验

2019-01-09 18:54闫丽丽刘香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少阴肾阳虚温阳

闫丽丽,刘香红

(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血液透析科,北京 101500)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伤寒论》,总方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具有双解之意,故可助阳解表,扶正祛邪。虽用药仅3味却配伍精当,功专效宏。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空调等现代产品的应用,临证发现大多患者属于阳气亏虚于内,外寒乘虚而入致病,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振阳气之功专,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内外妇儿五官科的多种病证均有报道,远远超出原方的适应症。

1 原文认识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足少阴为肾,手少阴为心,三阴病以正虚为主,少阴为病属于正虚;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从太阳角度来说,太阳病反见少阴脉,“脉反沉”[1];从少阴角度来说,以发热为反。结合太阳与少阴病篇,此证为太阳病受邪、发热,若阳气积极、气血充足,脉应浮,此为太阳病;但现在见少阴脉沉,沉主里,反映少阴阳气不足而虚寒。证为太阳表证,脉为少阴之脉。可以理解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2 治法理解

因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故张仲景提出兼顾之治法,温少阴之热,发太阳之汗,具有两解之意。从方剂组成看,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证;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专走少阴者,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三者合用补散兼施,温经散寒。

3 辨证要点及辨证方向

辨证要点: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但欲寐、手足冷;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脉微细)。辨证方向:辨寒热。《伤寒论》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恶寒;辨汗,无汗是主要指征之一;辨舌脉,舌质多偏淡,舌苔白腻者多见阳虚夹湿所致;从少阴肾经走行辨证,少阴脉走行部位病症如三叉神经痛、咽喉痛、哮喘、腰椎间盘突出、阳痿等病症,辨寒客于少阴之虚者可考虑使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多由素体少阴心肾阳虚、寒邪外束肌表所致,立方之初为少阴病兼太阳之外感病。近代医家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应用本方多有发挥,但也紧紧围绕阳虚寒郁这个基本病机。临床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加减方,与它方合用治疗疾病疗效显著,故以临床揣摩试用获得奇效,现举验案如下。

4 典型病案

4.1 带状疱疹

案1:某女,62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因服用免疫抑制剂出现腰部带状疱疹连及整个腰围,剧痛难忍,局部溃烂,应用各种止痛药物及治疗方法都不缓解,欲放弃治疗,经人介绍就诊。症见串腰火丹,疼痛剧烈,痛苦表情,皮肤溃烂,口干口苦不欲饮,背寒如冰,怕冷明显,舌淡暗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半枝莲:附子30 g,细辛6 g,麻黄8 g,姜半夏15 g,柴胡20 g,生姜30 g,黄芩12 g,大枣20 g,炙甘草6 g,半枝莲15 g。1周后二诊疼痛明显缓解,调方至附子80 g、细辛10 g、麻黄12 g,2周后疼痛基本缓解。一直随诊3个月,背寒、怕冷等其余症状亦明显缓解。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样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腰腹部最为常见[2]。其多发于久病体虚之人或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是本案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之后正气不足者。中医又称之为“缠腰火丹”,多由湿热内蕴、郁结化火化毒、阻滞气机、流窜经脉而发。但本案患者疱疹伴背寒如冰,平素怕冷明显,舌淡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等一派脾肾阳虚之象,发病部位虽多样却在肌表,考虑脾肾阳虚,寒湿蕴表,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而患者出现口苦口干,考虑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故合小柴胡汤。另外,本案中附子与姜半夏同用,用药半月余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附子与半夏是中药配伍禁忌,但临床二者配伍应用古来有之[3]。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所列附子粳米汤乃张仲景为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证而设。实验研究[4]表明,炮制与久煎能降低二者的毒性,原因是主要毒性物质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炮制与久煎后水解,而两药生品配伍会促使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浓度增加。急性毒性实验[5]表明,姜半夏、制附子的混合煎剂比制附子单煎剂的强心降压作用要弱。因此,附子半夏配伍使用时除强调适应证外,应注意确认两药的炮制情况,并先煎附子以减毒。临床运用中发现,只要抓住适当病机,煎煮方法得当,附子与半夏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且安全度较高。

4.2 顽固性便秘

案2:邢某,男,65岁,糖尿病肾病,规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长期便秘4~5 d一行且质干,平素怕冷,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多寐,腹痛隐隐,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白术、干姜、当归、厚朴:附子30 g,麻黄6 g,细辛6 g,生白术60 g,干姜30 g,当归20 g,厚朴15 g。1周后二诊:大便2 d一行,乏力明显好转,用药调整加量至附子60 g,麻黄6 g,细辛10 g。继续温肾健脾2个月后,大便基本1~2 d一行,质不干,腹痛缓解,怕冷减轻。

按语:便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长时间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诱发血压异常、心功能紊乱等并发症。而有研究[6]认为,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中证证候特征为脾肾阳虚,而本案患者慢性病史,长期血液透析存在便秘,伴四肢不温、背寒怕冷、舌淡胖大有齿痕等脾肾阳虚之象,考虑肾病日久,肾阳虚衰而致脾阳虚衰,脾不散津导致肠道失于浸润,表现为大便干结。而背寒怕冷、乏力、欲寐均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辨证要点,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干姜温少阴之阳,散寒止痛,且干姜可中和附子之毒性;加用白术、厚朴、茯苓等健脾化湿,当归滋阴补血润肠,获效后逐渐增加温阳之力,直至排便正常。

4.3 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3:某女,56岁,腰椎间盘突出病史3年,反复腰痛,每因阴雨天气或受凉后复发,伴双下肢发凉,周身怕冷,舌暗苔白,脉沉细,辨证属少阴中病、寒湿凝滞不通,当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藤一仙汤加减:附子(先煎)15 g,麻黄6 g,细辛5 g,鸡血藤30 g,络石藤15 g,钩藤15 g,海风藤20 g,威灵仙20 g,生姜10 g,7剂水煎服。1周后二诊时腰痛明显缓解,可自由活动,根据效不更方原则,上方中附子加量至30 g,细辛调至10 g,共用药14剂患者腰痛基本缓解,活动如常。

按语:腰为肾之府,本案腰痛遇冷加重,伴双下肢发凉,平素怕冷;舌暗苔白,脉沉细,辨证属少阴中病、肾阳亏虚、不能卫外,每遇外感或寒湿复发,外寒乘虚而入,而致寒湿凝滞、不通则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辛温解表,温散郁于表的寒邪,附子、细辛温少阴之阳,且麻黄解表散寒止痛,附子助阳镇痛,细辛温经散寒止痛,三药合用温阳止痛。祝谌予的四藤一仙方药性平和,可作为风寒湿痹疼痛的基本方,全方可疏通经络、养血活血、解痉止痛,配合附子、细辛等温阳之品,对四肢冷痛、遇寒加重之痹症疗效尤佳。

4.4 水肿(糖尿病肾病水肿)

案4:王某,男,56岁,糖尿病肾病20余年,近2年来反复水肿加重1周,周身可凹性水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舌淡苔薄白,脉沉。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加坤草、水蛭等:附子30 g,麻黄8 g,细辛8 g,茯苓30 g,白芍20 g,生姜30 g,生白术60 g,益母草30 g,烫水蛭10 g,服用1周水肿消失。

按语: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本例糖尿病久治不愈发生肾脏病变,是由于肾阳虚衰,蒸化无力,水湿凝聚不化,引起全身浮肿,用麻附辛等温阳助阳之品,鼓动阳气,化气行水,正所谓“阳气下照,阴霾四散”,水肿得消,加用五苓散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可利水行湿消肿,坤草、水蛭可活血利水,总方以温阳利水效果明显,服用1周后水肿基本消退,体质量下降3kg。

附子、细辛乃大辛大热之品,有人拘泥于有毒而不敢用或用量较小,往往不能获效或获效甚微。经方用药附子多为1枚。据考证,生附子1枚多20~30 g左右,制附子的用量可适当增加。笔者临床多用30 g以上,最大用量到80 g。对于细辛的用量,汉代的一两合现代的15.625 g,张仲景原方细辛剂量少则二两,多则三两,分别合今之30~45 g左右,经验用药至10 g左右。同时附子煎法很重要,一定要先煎30~60 min,可加适量生姜或干姜来缓和毒性。

猜你喜欢
少阴肾阳虚温阳
两种剂型龟鹿二仙胶对于腺嘌呤诱导肾阳虚型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干预作用
参附仙桂汤直肠用药联合穴位贴敷及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论少阴“三急下”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再见初恋
四逆散开阖以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咳嗽之浅谈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