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面瘫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的病症,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侧面部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部分患者初起时身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方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等。本病男女发病率无差别,无明显季节性。面瘫在中医上属于“口辟”“口喎”疾病范畴。本证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有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风痰瘀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本病。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发病风邪致病善行数变,因而起病急,口僻面瘫诸症在数小时或1~2 d内达高峰。病位面瘫病患在颜面左侧或右侧,因手足各三阳经络走行于头面,六经营卫气血失调,病邪侵之而发病。故其病位在表、在经络、在筋脉、在皮肤腠理。病性风邪常夹他邪致病,故有风寒、风热、风痰阻络之别。早期多为实证。病久不复,邪气内居筋肉,痰瘀阻滞,而正气内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病势风性轻扬,病发头面部,一般病势向上向外,从发病之日起,在数日之内,邪正交争,正不胜邪,病情渐见加重,经1~2周治疗后,正气康复,邪气渐衰,病情始缓,经1个月左右大部分疫愈,一般很少传变。虚、风、痰、瘀四者为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血为病之标。病机转化初期多见风寒客于面部经络,当误治失治或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则风寒郁久化热,转现热证。若患者痰湿素盛,又因病久瘀血内停,气血循行阻滞,则风邪与痰瘀互结,致面瘫迁移不愈,甚则痰瘀蕴热,热灼营血,热盛生毒。顽痰、死血、热毒伤损筋膜及血络、神经,致面部瘫痪难以复原,见患侧面部经脉绌急之后遗症。
1.1 风邪阻络 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发为面瘫。风邪入侵,又常夹寒、夹热、夹痰之别。
1.2 气血不足 病程日久,气血不足,经络补充,面部筋肉失用。
2.1 风寒阻络 临床表现: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方:牵正散(白附子、僵禅、全蝎)加减。加减:口眼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
2.2 风热阻络 临床表现: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热散风,舒经通络。主方: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加减。加减:热盛者,加胆南星、瓜蒌。
2.3 风痰阻络 临床表现: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疏通经络。主方:牵正散和导痰汤(全蝎、僵蚕、白附子、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桃仁、甘草)加减。
2.4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法:益气养血通络。主方: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临床辩证还可见等证型,各型可相互兼杂,临床根据具体情况酌定。
预防面瘫,平素注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感冒。注意精神调养,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同时适当增加营养。对于患中耳炎,风湿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茎乳孔内的骨膜炎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应及早治疗,消除致病因素。秋冬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尽可能不要迎风走,尤其应避开风寒对面部的直接侵袭,尤其年老体弱,病后,过劳,酒后及患有高血压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者。夏季居家、乘车、睡眠时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空调房间内温度调整在28 ℃即可,不要过度贪凉。
患病急性期要注意休息,面部及耳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护眼睛,防止引起眼内感染,特别是角膜损害。入睡后以眼罩掩盖患侧眼睛,滴点眼药,减少感染。避免光源刺激,避免用眼过度,注意眼的休息,减少电视,电脑,紫外线等光源刺激。对于发生面瘫的患者,晚上可用热毛巾敷脸,15 min/次,2次/d。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闭合不好时应戴眼罩,以防角膜受伤。加强体育训练,增强体质:每天早睡早起,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能用冷水洗脸,并经常按摩局部穴位,进行必要的表情肌训练。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向上,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