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亮亮
过敏性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该病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然而,其气道高反应呈可逆性,因此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从发病机制来说,哮喘主要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过敏性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一种[1]。目前,临床上并无过敏性哮喘的特异性治疗方式,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常用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激素、茶碱、抗胆碱类药物等[2]。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其研究的深入,特异性免疫疗法(SLIT)在小儿过敏性哮喘中的治疗逐渐得到重视。粉尘螨滴剂成分为粉尘螨的代谢培养基生理盐水浸出液,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脱敏治疗[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小儿过敏性哮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新确诊的过敏性哮喘患儿130例,诊断参照《儿科学》相关标准[4]。入组标准:有典型的哮喘发作症状,且症状具有可逆性;发作时可闻及双肺广泛哮鸣音;接受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后可缓解;变应原测试提示至少有尘螨过敏,且结果在(++)以上[5];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同意入组参与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7~11岁,平均(9.1±2.3)岁;轻度42例、中度23例。对照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8~11岁,平均(9.0±2.5)岁;轻度40例、中度2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t=0.810、χ2=0.132,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均接受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采用激素抗炎;采用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等扩张支气管;采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过敏等;如有明确的感染指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即每天早饭前用药,含服时间1~3 min。第1周采用1号剂,第2周采用2号剂,第3周采用3号剂;用药剂量同一周内第1天1滴、第2天2滴,以此类推第7天7滴。第4周开始,采用4号剂,剂量固定为3滴;SLIT总治疗周期1年[6]。
1.3 研究方法 比较两组的免疫学和肺功能指标。免疫学指标包括:粉尘螨特异性水平(TIgE)、螨过敏血清水平(SIgG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ECP),检测方法为荧光酶联免疫法。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0)、呼气峰流速(PEF)[7]。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2.2软件记录数据,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分析,本研究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免疫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TIgE、SIgG4及EC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FVC、FEV1.0及PE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在接触(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各种过敏原或变应原后,出现某一组织、器官,甚至是全身的过敏反应,进而导致功能障碍或者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当前,世界范围内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已成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8]。过敏性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过敏性哮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常见于小儿群体。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的免疫细胞有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涉及的呼吸道结构细胞有呼吸道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涉及的细胞组分有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D等[9]。
粉尘螨是过敏性哮喘的强变应原,可诱导患儿机体产生强烈的变态反应,导致哮喘发病。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是最近新兴起的免疫治疗给药方式。人舌下表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舌下口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后,多数变应原会经毛细血管直接吸收入血;剩余部分变应原随食物或唾液进入消化道,其中大约有20%的变应原蛋白质结构完整,由肠黏膜下淋巴组织吸收,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调节抑制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平衡,减少IgE生成,达到脱敏效果。经过3周的渐进性治疗后,在第4周达到药物的维持剂量;长期持续舌下含服尘螨滴剂能引起人体免疫系统耐受,再次接触该类变应原时过敏症状将减轻或消失[10]。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免疫学指标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本研究中,我们选择TIgE、SIgG4及ECP这三种与哮喘关系密切而又不常见的指标作为免疫功能评价指标;同时选择FVC、FEV1.0及PEF这三种常见的肺功能指标评价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和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的患儿改善得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粉尘螨滴剂治疗小儿过敏性哮喘,有利于进一步调节免疫状态,改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